辗转千里,生存壮大
追寻光明,熔铸信念
以笔为刃,弦歌不辍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出品
纪录片
《烽火记忆——抗战中的大学故事》
浙大篇章将于今晚22:08
在科教频道CCTV-10播出
让我们循着浙江大学先辈们的荣光
重返那段烽火岁月
纪录片《烽火记忆——抗战中的大学故事》选取了在中国抗战中具有代表性的高校: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用光影回顾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用真实的人物和故事展现高校在抗战中的不同作用,以达到引导全国青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做挺膺担当的奋斗者的教育目的。
浙江大学
凤凰涅槃,逆势前行
杭州西湖,以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名胜古迹闻名中外,而坐落在西湖边的浙江大学,同样是一张蜚声中外的响亮名片。这所声誉卓著的百年名校,其辉煌成就的根基却深植于80年前那段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岁月。
淞沪会战爆发,杭州遭到日军的侵袭,浙江大学不得不开始了长达九年的西迁之路。他们途经浙、赣、湘、桂、粤、闽、黔七省,行程2600余公里。但让人惊讶的是,西迁中的浙江大学不仅没有溃散,还在逆境中实现了凤凰涅槃。西迁前的浙大还是一所地方性大学,西迁后的浙大却成为了全国最著名的几所大学之一。这个蜕变过程离不开几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江西吉安的泰和、广西的宜山、贵州遵义的湄潭。
1938年初,浙大师生到达江西吉安,迁入赣江边的一个小县城泰和暂居,在这里他们迎来了同样躲避战火的国学大师马一浮。早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竺可桢校长就曾两次邀请马一浮加入浙大,却未成行,不想日军的炮火却让他走上了浙大的讲台。他的国学讲座,给战乱中的浙大师生以极大的心灵抚慰。马一浮说他的讲座:“不只是为了传授知识,更是为了振奋民族精神!”
1938年8月,浙大再次西迁,前往广西省宜山县。在宜山,浙江大学确立了“求是”校训,谱定了校歌,还经受住了日军轰炸的洗礼,实现了精神上的浴火重生。从此,求是精神成为浙江大学攀登科学与教育高峰的不竭动力。
贵州遵义湄潭,是浙大师生西迁的最后落脚点,在那里,他们度过了六年安稳的日子,而这六年,也让浙江大学迎来了一个高光时刻。教授云集,学科扩大,学术成果不断涌现。生物系教授谈家桢的论文《异色瓢虫色斑嵌镶显性遗传理论》丰富发展了摩尔根遗传学说,为现代遗传学研究做出了贡献。物理系王淦昌发表的《关于探测中微子的一个建议》,被国际物理学界称为1942年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这场救亡图存的逆境征程,成为一代代浙大人奋发图强的力量源泉。
一代师生,一代脊梁
一部中国大学的抗战史诗
今晚22:08
锁定科教频道CCTV-10
追随浙大先辈们的足迹
重温峥嵘岁月里的不朽篇章
内容来源:“央视科教”官方微信公众号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刘静淳 | 章舒帆
责任编辑:王作强
初审 :葛纯强
终审 :邓永军 张术秋
版权与免责声明:(1)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信息传递,并非商业用途,(2)本网所转载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 (3)本网转载文章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相关问题,请在壹周内通过电子邮件与本网站联系,邮箱:zy91370786qq.com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对内容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