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故事
每一个选择背后,都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教师编者按快乐
每一张录取通知书背后
都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有人因至亲的病痛立下誓言
有人因榜样的力量心生向往
有人在大山深处
点亮了求知的灯火
有人因偶然的触动
坚定一生的方向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
因为共同的选择
汇聚于北大医学
让我们一起走进
他们的选择与初心
奶奶因癌症离世,爷爷因病痛挣扎离去,管振皓从至亲的生死中立誓:要深入病理研究,用医学守护更多家庭。
管振皓
2025级基础医学八年制
回望与医学的结缘,是生命对我一次次的洗礼。
我的奶奶,在我出生前就与胆管癌抗争,县城到省城再到上海,家人从未放弃一丝希望。然而2007年,年仅56岁的她还是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不满周岁的我,甚至来不及记住奶奶的模样。墓碑前的每一次凝望,都让我深切期盼:如果医学能更强大该多好?懵懂之中,从医的种子悄然萌发。我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医学书籍,探索生命的奥秘,那份对生命健康的敬畏与好奇,日益清晰。
然而,命运无常。春节前的一次视频通话,爷爷还与我约定,待我金榜题名,要亲自送我去北大。但在我高考冲刺前,他因肺气肿合并感染,在ICU与病魔搏斗了一个月。站在ICU外,我看到所有病人的亲属都怀着矛盾的心情等待通知。一天、两天,令人度日如年的等待。最后的结果,是天堂还是地狱,只在一纸之上、一语之间。
当父亲含泪带我去见爷爷最后一面时,我紧紧握着那只冰凉的手,泪水止不住往下流。那份撕心裂肺的无助与不舍,让我立下誓言:我要学医!不仅要学,更要深入研究病理,去挽救更多像爷爷奶奶这样被病痛带走的生命。
这份决心,也源于我的父亲——一名军人。他讲述的野外救援、抗险救灾的经历中,那些因蛇虫叮咬、病毒感染而陷入危险的战士,让我看到医学在守护生命、保障健康上的广阔疆域和迫切需求。
正是这些刻骨铭心的离别之痛与守护之愿,汇聚成我选择医学的坚定信念。我渴望在北大医学部系统学习知识,探究疾病本源,把对亲人的思念转化为上下求索不竭的动力。
郑好常随父母出入藏区,藏区生活的见闻、以及自身经受的病痛,让她坚定选择临床医学,愿做守护生命的人。
郑好
2025级临床医学八年制
我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父亲是工程师,从小我受的教育就是多动手、实践出真知……我喜欢植物,喜欢动物,我爱所有的生命。我希望能为世界做点什么,让所有生命都能感受到我的爱与温暖,我也有了最初的人生志向——生命科学,我想做一名科学家。
妈妈常在藏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我跟随她出入藏地,见到许多藏族朋友。受地理条件的影响,他们缺少基本医疗,有的疾病小病拖成大病。央吉瘦小却有很大的肚子,我想他一定有寄生虫;措姆后背支起一大块,我才知道这叫脊柱侧弯......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我确立了学医的志向。
2018年,我和伙伴们成立“小小蒲公英志愿服务小队”,为14岁以下重症患儿筹集善款,七年来接触了大量重症患儿:早产儿只有1.5斤,肛门闭锁,系统性红斑狼疮、母细胞瘤……这些名称背后是鲜活的生命,我想成为一个强大的人,打败这些病魔,让他们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
初二时我被确诊脊柱侧弯,从此开始五年支具人生。连弯腰系鞋带都困难,皮肤常被磨破,但我没哭过。相比藏区的孩子,我能接受治疗已经是最大的幸福。我更加明白,在疾病面前我们往往很渺小。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医者,要有终生学习的能力和持之以恒的心。
今年高考,在香港大学全额奖学金和北大医学之间,我坚定地选择了后者。今后的职责,是帮助,是治愈,是守护。医路漫漫,梦想生辉,我庆幸自己能全力以赴去学习,去成长。
从院子里观察种子,到显微镜下凝望细胞,再到亲历矫正牙齿,王楷熠一步步走进医学,最终选择口腔之路。
王楷熠
2025级口腔医学八年制
当北大医学的录取通知捧在手中,红色封面上的校徽折射出微光,那些关于生命的好奇与探索,如同一帧帧老电影在眼前浮现。这份通知不仅是一纸凭证,更像是一场跨越时光的应答——回应着我与医学缘起的每一次叩问。
小时候,我总爱蹲在院子的角落,看一粒种子如何顶开泥土。那时不懂其中的奥妙,只是痴迷于追问:是什么力量让这团褐色的胚,变成缀满粉花的植株?
接触生物竞赛后,我推开了通往生物学的门。第一次在光学显微镜下聚焦洋葱表皮细胞,课本上的线条突然变成立体的“水晶宫”。更震撼的是学习生命的调控机制——原来每个心跳、每寸生长,都是无数分子在“精密协作”。
我选择口腔医学,缘于我在医院矫正牙齿的经历。口腔医生他们灵巧的双手和精密的操作,牙齿上的精雕细琢,疼痛时医生的安慰,这些都让我对口腔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热爱。我也渐渐明白:医学的探索,不仅是解开生命的谜题,更能为理解人体、守护健康提供钥匙。而医学,正是把这些钥匙交到需要的人手中的学问——它连接着生命的奥秘,和病床前的温度。
如今,我将在北大医学开启学习。那些蹲在院子里的午后、竞赛实验室里的深夜,都成了奔赴医学的动力。我期待在这片孕育理想的沃土上,继续叩问生命的奥秘,更学习如何用知识守护生命。
从“化学死忠粉”到“药学追光者”,朱梓涵在北大医学找到了化学与生命交汇的浪漫,也找到了治病救人的使命。
朱梓涵
2025级药学长学制
马文来自西部山村,父母与师者以坚守为他点灯。寒门求学的跋涉,是无数学子奔赴清北的缩影,那盏灯终将照亮群山与未来。
马文
2025级预防医学长学制
进入北大,于我而言,是一场偶然的抵达,却是一场必然的奔赴。
我生于西部群山褶皱中的一个小山村。我的父母是地道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水滴入泥土滋养禾苗,却从未浇灭我求学的火种。他们顶着全村不解的目光与背后的嘲讽,力排众议,将我送进了县城。从此,我与母亲蜗居在窄仄的出租屋里,开始了六年的小学生活。寒冬腊月,为了省下几块炭钱,我去上学,她便熄了炉火;待我归来,又急急生起,只为驱散我满身的寒气。
年岁渐长,我方真正懂得“北大”二字在家乡那沉甸甸的分量,如山峦般压在心头。巨大的自我怀疑如潮水般涌来:我行吗?自卑的藤蔓开始疯长,缠住了我的脚步,成绩一落千丈。“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可父亲不信这命定的泥沼。他毅然决然,抛下了祖辈赖以生存的土地,那浸透了汗水的田埂,来到县城,用他坚实的臂膀为我撑起一片天空,也注入了前行的勇气。
我的班主任,那位陕西师大的毕业生,当年便毫不犹豫携爱人回到故土,十年坚守,青丝熬成白发。一次家访结束,班主任起身告辞。我至今清晰记得,他走到门口,蓦然转身,那双被粉笔灰浸染得似乎永远洗不干净的手,紧紧握住我的手,力道大得仿佛要将他全部的热望注入我的血脉:“加油学!我看好你!”
从此,无数个夜晚,案头那盏小小的白炽灯,是我与星月为伴的见证。
我所记述的,岂止是个人的跋涉?它更是千千万万如我一般生于斯、长于斯的寒门学子,在漫漫长夜里,用青春、汗水乃至父辈的脊梁,向着心中那一点微光——北大,奋力奔跑的故事。那盏灯,终将刺破厚重的夜幕,映亮我们世代跋涉的山路。
少年时因贪玩荒废学业,工地打工的艰辛让熊明栋懂得知识的分量。他选择护理,要以白衣之责守护生命的重量。
熊明栋
2025级护理学本科生
我不像别人家的孩子那样始终保持优秀。小学时期,在父母和老师的严格管教下,我成绩优异,成就感像一颗石子投入学习的海洋,激起涟漪,让我对知识充满兴趣。但进入初中后,父母管控减少,加上我结识了几位喜欢玩乐的朋友,缺乏自制力的我逐渐放松,成绩下滑,甚至觉得学习成了负担。后来,我破罐子破摔,沉迷于所谓的快乐之中,原本投入的石子最终沉入海底,海面仿佛结了冰,毫无生机。
随着朋友们外出打工,我踏上了高中的求学之路。但学业压力沉重,加之基础薄弱,我的成绩一路下滑,甚至萌生了退学打工的念头。父亲决定让我先去工地干一个月再作选择。烈日下,我背着书包,搭上车,穿过尘土飞扬的道路。还没到工地,我已被扑面而来的沙尘震撼。一个月后,我的手掌布满厚茧,皮肤晒得黝黑,身上添了几道疤痕。
从那时起,每当学习中想要退缩,我都会想起工地的汗水与疤痕,提醒自己坚持向前。
踏入燕园,这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前路依旧充满挑战,道阻且长,但我仍要保持热爱,继续向前,化作星光熠熠生辉!这一次,我要去感受医学的分量,更要去体悟生命的重量,这值得我用一生去细细感悟!
童年的病痛与书本上的医学词汇,让章翊与医学结缘;而今选择医学英语,他愿以语言为桥,连接中国与世界。
章翊
2025级医学英语本科生
“医学英语,那是什么?”怀揣着大众共有的疑惑与好奇,我从“典坟是式,风雅为宗”的文科走向巍巍北大医学殿堂。
小时候,我最亲切的不是玩具和笑脸,而是洁白的病床。每天醒来看到是医院陌生的天花板。那时候我总做噩梦,梦到自己被从冰冷的重症监护室抬出,死亡的窒息总让我难以安眠,恐惧缠身。但也正是这样多病孱弱的体质,让我逐渐对日夜更换的营养液、病历本上的“涂鸦”感到亲近和好奇,一枚与医学结缘的种子悄然萌芽。
在小镇读书的日子里,伴随着“三明医改”“三医联动”的出世,医学不再只是儿时的消毒水味或化学书的冗长词汇,而是影响社会的一幅画卷。
我想,走入北大医学人文学院后,翻过汗牛充栋的医学理论书堆,医者仁心温暖的人文关怀才是最真挚的学科底色;而当我走出北医,也有机会从一个在门诊室、住院部、药房三点一线的老病号,成为医界的一枚乖巧润滑的螺丝钉。
初入这个专业,我的内心有担忧,也有期许。但我相信,医学依然与人类亘古的生存话题唇齿相依,英语化中国同世界的天堑为虹桥通途,我们终将也应将跟随我们的祖国走向更广袤的天地。
“山巅回望云如絮,俯首深耕剑作犁”,不滞于心,不止于行。每一步脚印都有回音蕴藉,而一切答案,总需要过程推导。
父亲因小儿麻痹后遗症一生艰难,储恩祈在父亲的背影里看见了医学技术的价值,也在心底点亮了投身医学的决心。
储恩祈
2025级医学技术专业本科生
我记忆中最深刻的画面,是父亲用手扶按着右腿,艰难的一步一步蹒跚的背影。父亲的右腿因小儿麻痹后遗症严重萎缩,每走一步都伴随着关节的僵硬伸展。幼时的我,曾无数次目睹父亲踉跄跌倒的画面,也深刻体会到他因腿脚畸形而无法奔跑的遗憾。这些像一根根尖刺,深深扎进心里。
父亲的后遗症,是那个年代的悲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脊髓灰质炎疫苗尚未普及,神经细胞坏死的结果,便是无数个被禁锢在畸形肢体中的生命。父亲读书刻苦,却因身体原因只能去普通院校。后来,他又被分配到七十公里外的山区任教。
转眼间,父亲在大山深处教书二十余年,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山里的孩子。“岳西县劳动模范,安庆市优秀班主任,安庆市最美教师.......”这些都是父亲不断耕耘的历史见证,从父亲身上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对每件热爱的事情全力以赴,时光自然会让你满载而归。
父亲的足印虽崎岖,却为我踏出一条通往燕园的医路。当我在志愿表上郑重写下“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技术专业”,眼前浮现的不只是他蹒跚的背影,更是万千被神经损伤禁锢的生命。他那句叹息:“若当年康复技术再进步些,或许不必如此。”曾让我感到刺痛。
医学技术不仅是冷冰冰的仪器,更是基础研究与临床之间的桥梁。从父亲足踝生物力学失衡的评估,到神经肌肉电刺激参数的精准调控;从3D打印定制矫形器支撑他变形的脊柱,到步态分析系统优化康复方案——这正是医学技术专家驾驭的领域。
北大医技所倡导的“理工医交叉融合”理念,与我救治父亲这类人病痛的执念深度契合。我渴望在此淬炼双重能力:既精通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的利刃,又涵养对患者痛楚的深切共情。苏锦文老军医将遗体捐作医学研究的遗愿,更让我铭记:唯有将人文温度灌注于冷峻仪器,技术才能真正成为照进苦难的生命之光。
北京大学医学部宣传部 宣
感谢招生办公室、医学预科办公室、各学院学办提供支持;资料来源丨2025级北大医学新生
整理丨徐璐
排版丨刘心怡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