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丽新,寒亭一中物理教师,自2000年投身教育事业以来,深耕教坛二十五载。2008年起担任备课组长,先后荣获2011年寒亭区优秀教师、2013年潍坊市政府教学成果奖,五次荣获寒亭区教学成果奖。她用心浇灌桃李,所教学生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
岁月变迁中的教育坚守
纪丽新的爷爷是新中国成立前的乡村教师。在物资匮乏、历经磨难的年代,他始终坚守讲台,把知识的种子播撒在乡村孩子心中。纪丽新的教育启蒙,便始于爷爷的怀抱。爷爷教她握稳粉笔、讲清知识,夏夜纳凉时,总给她讲教书育人的故事,让“师者”二字的重量早早刻进她的心里,也悄然种下了她成为教师的梦想。
换种方式呵护学生
爷爷在讲台上传道授业,父亲则以校园后勤人的身份,延续着对教育的热忱。他每天帮老师搬教具、为学生修门窗;课间学生运动受伤,他第一时间赶来处理;遇到学生打架,他从不大声批评,而是用鲜活的实例耐心引导;放学高峰,他维持交通,守护学生安全过马路;节假日,他仍驻守校园,巡查消防设施、清理安全隐患。父亲用日复一日的琐碎守护,把祖辈的教育初心,藏进了校园的每一个日常里。
三代育人心,她立讲台续薪火
高考填报志愿时,当爷爷和父亲看到纪丽新所有志愿都填了师范专业,欣慰地笑了。就这样,她接过祖辈的“接力棒”,踏上了教书育人的征途。
初登讲台的几年,她也曾因调皮学生的顶撞委屈落泪,因知识讲解不到位陷入苦恼。高二时,学生小冯当众抱怨“这课听得人犯困”,纪丽新强忍着情绪上完课,下课瞬间泪水便夺眶而出。这时,她想起爷爷常说的“育人先暖人”,也记起父亲的叮嘱“遇事别慌,先找根由”。放学后,她在教学楼走廊叫住小冯,轻声道歉:“昨天老师没控制好情绪,也没问你觉得课哪里难懂。”小冯攥着书包带沉默片刻,低声承认:“电磁学公式太绕,我听不懂,又怕被同学笑,才故意捣乱。”纪丽新点头应允,提议每周三放学后帮他补半小时课,并告诉他“上课跟不上就举手,咱们放慢节奏”。后来,小冯不仅不再顶撞,还主动帮老师搬实验器材。纪丽新知道,祖辈传下的教育初心,正在自己身上慢慢发芽。
爷爷当年把知识揉进生活,用“分野果”教孩子算术,这份“贴近学生”的用心,成了纪丽新教学的底色。如今讲物理,她总能把公式转化为生活场景,讲“匀变速直线运动”,就带学生在操场感受速度变化的快慢;讲“楞次定律”,就用线圈、磁铁和小灯珠组装装置,让学生亲手感受“磁通量变化产生电流”的过程。父亲修课桌椅时会磨圆边角的细致,也刻进了她的教育细节里。批改作业,她会写下具体的改进建议,而非简单的“加油”;准备实验课,她会提前检查每一件器材,确保学生操作安全;发现学生状态不对,她会悄悄递张纸条询问,而非当众提醒。
从祖父到父亲,再到纪丽新,三代人以三尺讲台为初心阵地,以满腔热忱为育人灯火,在岁月流转中接力坚守,用爱与责任照亮无数学子的成长之路,书写了一段跨越时光的教育传承故事。
小小的“小老师”藏着四代教育心
纪丽新上小学的儿子,如今也成了同学们口中的“小老师”。他给同学讲题时,指尖轻点题目,像模像样地放缓语速:“别急,咱们先读一遍题。”还会弯腰陪同学一起写,偶尔笑着点头。每当被问起梦想,他总会自豪地说:“我的爸爸妈妈是老师,以后我也要当老师!”
“教育世家”,这四个沉甸甸的大字,是纪丽新每天的鞭策。她始终牢记“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在三尺讲台上,让三代人的教育薪火,继续温暖前行的路。这,就是传承的力量!
责任编辑:王作强
初审 :董承臻
终审 :邓永军 张术秋
版权与免责声明:(1)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信息传递,并非商业用途,(2)本网所转载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 (3)本网转载文章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相关问题,请在壹周内通过电子邮件与本网站联系,邮箱:zy91370786qq.com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对内容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