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铸“模法”
薪火相传十一年
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
华政代表队再次斩获一等奖
实现“四连冠”!
回顾三个月以来高强度的备赛,朱薇静深有感触:“参加模拟法庭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我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们,遇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前辈老师们,这段旅程中遇到的所有人、经历的每一个瞬间,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将淬炼成为独属于我的人生基调。”
“在比赛时,我们整个团队都凝聚着同一种信念、同一种决心,这份默契与力量,源自模拟法庭大家庭的共同付出。”钱思逸感动地说。
“大成杯”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由教育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法学组联席会主办,是全国高校法学实践教学的重要赛事。据悉,今年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55支高校代表队参与线上预选赛,最终32支代表队晋级现场正式赛角逐。
我校代表队由刑事法学院王恩海、王晓华担任指导教师,2022级本科生法律学院吴羽欣、吴俊骁、王童语,刑事法学院朱薇静、钱思逸、陈宸,国际法学院徐文砚,国际金融法律学院诸佳璐为队员,再次斩获一等奖,实现“四连冠”。同时,团队荣获最佳书状奖,指导老师王恩海、王晓华获荣获卓越指导老师奖。
预选赛阶段,赛题为商事纠纷鉴定式案例,采用线上LETS法学实验教学系统进行比赛,要求每支参赛队伍同时扮演公诉方、辩护方、审判方三方角色,在线以书面互动的方式,模拟一场完整的庭审。
“我们是第一次接触LETS系统,初次登录时,有探索新事物的好奇,但也不免因复杂的操作要求而感到些许压力。”徐文砚坦言。面对技术挑战,团队在正式比赛前详细梳理了系统操作步骤及相应需要提交的文件,并组织了多次操作演练,通过反复实操熟悉平台的各项功能模块,确保每个环节都能规范、准确进行。
“赛题案件各个焦点环环相扣,焦点的归纳及每个焦点的意见陈述、裁决结果,都对最终方向影响巨大,需要完全由我们自己把控。”陈宸说道。
关键时刻,“团结合作”成为他们披荆斩棘的利刃。为了呈现出更有深度的内容、更为激烈的交锋,团队在线下展开多次讨论。原告组与被告组既保持独立论证,又定期开展文书互评,通过模拟攻防不断优化叙述逻辑,同时都与审判组保持密切沟通,共同梳理争议焦点。
这种“对抗-反馈-优化”的循环备赛机制,促使队员们突破思维局限,文书表达也更加完善、专业,最终顺利晋级现场正式赛。
根据赛制,正式赛书状轮环节需分别就两道不同的赛题提交辩护词和公诉意见书。虽然团队在备赛阶段始终保持高强度训练节奏,已经完成了大部分文稿,但为精益求精,他们还是仔细对照要求进行了再筛选和整合。
“比较困难的是如何在3000字的限制内,完整而清晰地展示我们的论证思路。”王童语说道,在准备辩护词时,她和吴羽欣先归纳了控方可能提出的多个指控对象之间的共性法律问题进行整体论证,再针对各主体的特殊性展开辩驳,并附法律法规及类案检索。负责撰写公诉意见书的钱思逸和朱薇静,则更注重构建严密的证据链条。队员们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最终在有限篇幅内兼顾了思路的整体性和逻辑的清晰性,获得了最佳书状奖。
庭审环节,初赛为循环赛赛制,各支队伍共进行2场比赛,分别担任一次公诉方与辩护方,通过抽签来决定对阵方。合议庭共3位评委,一人一票,积累获得的总票数取得多数的赛队获胜。
就1号赛题,公诉人诸佳璐、陈宸在备赛时敏锐捕捉到关键证据细节,并通过对案卷材料的深度挖掘和法律法规的系统梳理,成功论证了“被告人自始明知无履约能力仍签订合同”这一诈骗故意要件。
“我们的指控思路让对手有些措手不及,以致于没能很好地组织案件事实予以反驳,于是我们非常清晰地向合议庭阐述了自身观点。”诸佳璐回忆道。
在庭审发问环节,面对接连质询,担任证人的朱薇静保持沉稳,与队友配合默契,帮助公诉人锁定案件关键事实,为后续论证打下了坚实基础。由此,团队论证严谨、条理清晰的指控逻辑,在评委点评时被赞为“当日最合理有力的指控方案”。
而负责辩护方的吴羽欣、王童语,除了深挖案卷细节,备赛过程中还充满了反复的论证调整与重构。“同一赛题的控方指控思路角度很多,我们的立论和辩论方式也要随之做出相应改变。”吴羽欣解释道。为了应对各种可能的指控角度,团队进行了多次模拟辩论,不断完善辩护策略。
担任被告人的吴俊骁同样全力以赴,他全面熟悉案卷事实,深入理解本方论点,在比赛中出色应对了公诉方的各种发问。最终,凭借充分的准备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团队以小分第一的优异成绩顺利晋级。
进入半决赛,改用2号赛题,团队经过抽签确定了持方为辩护方。但从收到对手公诉人发来的文书到撰写答辩意见和递交合议庭的辩护词,他们的准备时间只有两个半小时。
团队迅速进入高强度备战状态。在队友和老师的帮助下,担任辩护人的吴俊骁和徐文砚一一反复推敲对手的举证思路和论证逻辑,调整发问策略,完善质证细节,并耐心打磨法庭辩论可能的焦点,不断优化表述,持续备战至凌晨四五点,才陆续回去休息。
担任被告人的吴羽欣,也在团队的集思广益中,从多角度模拟公诉人可能提出的刁钻问题并构思应对,渐渐化解了紧张情绪。在正式比赛时,面对公诉人的质询,她不仅滴水不漏地守住了证言的可信度,更通过精准的回答强化了团队辩方的核心论点。最终,团队齐心协力以大比分3:0的赛果顺利进入决赛。
决赛依旧采用2号赛题,团队抽到的持方为公诉方,按照原本的分工,公诉人为钱思逸、朱薇静,证人为陈宸。
在法庭调查阶段,证人陈宸冷静发挥,为团队公诉方的指控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进入法庭辩论环节,朱薇静沉稳控场,通过区分刀痕和玻璃划伤痕迹占据第一个因果关系的优势,乘胜追击推进己方观点。面对被告人当庭提出的全新辩解,钱思逸犀利出击,察觉到对方前后表述相悖,立即结合案件事实接连追问,揭露出被告人冲动好斗的性格特征,进而驳倒辩方正当防卫的立论逻辑。
凭借扎实的法学专业功底、出色的临场应变能力和默契的协作配合,团队在激烈的比拼中一路过关斩将,再次获得团体一等奖,实现“四连冠”。
“我们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大家都在尽自己所能地去多做一点,多想一步。”诸佳璐说道。八位成员从国赛选拔的激烈角逐里脱颖而出,凝聚为一支队伍,凭借各自的优势与特点,实现默契、高效的团队配合,因为校争光这一共同目标而努力。
“虽然我们分别负责不同的赛题和持方,但每当一方遇到难题时,另一方总会及时伸出援手。”王童语说道。
循环赛备赛时,她与吴羽欣和钱思逸与朱薇静经常分为两组在相邻教室协同工作,既保持各自持方的独立性,又随时进行专业探讨。当组内任一队员状态不佳时,另一位都会及时接力,确保文书进度不受影响。
在备赛、参赛过程中,王恩海、王晓华两位指导老师始终与团队并肩前行,反复解答队员们的疑惑,指导调整思路,在提供专业知识补充的同时,也经常在心理上给予鼓励。此外,王晓华还帮助团队对接专业人员以了解实务操作,半决赛前夜更是陪团队备赛熬至第二天早上五点……
不仅如此,团队取得的优异成绩同样凝聚着校外指导教师的智慧和付出。朱晔明、李雨洋老师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帮助团队破题,甚至有次在收到团队文书后,朱晔明凌晨仍在仔细修改;洪梓桉、白翔飞两位律师也通过线下模赛、远程连线等方式,针对对手独特的论证思路给团队提供了专业指导。
我校金可可、姚明斌、李诗鸿、陈绍玲、王连昭、曾大鹏等老师在队员求教时也都耐心解答,帮助团队提炼核心思路,把控庭审节奏。我校博士研究生蔺兮浠、黄白,也及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通过这次比赛,每位队员都在专业能力和团队协作方面获得了显著成长。他们表示,这段经历不仅提升了法律实务技能,更坚定了追求卓越的信念:“期待未来能在模拟法庭的舞台上继续突破自我、再创佳绩。”
以热爱铸造模法之魂
用专业书写赛场传奇
愿这份温暖与荣光
激励每一位ECUPLer
再续华章!
责任编辑:王作强
初审 :董承臻
终审 :刘春香 张术秋
版权与免责声明:(1)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信息传递,并非商业用途,(2)本网所转载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 (3)本网转载文章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相关问题,请在壹周内通过电子邮件与本网站联系,邮箱:zy91370786qq.com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对内容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