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飞雪,一时英杰”
北大百余年校史长卷
镌刻着峥嵘岁月的荣光
更涌动着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毕业生邓成而言
北大不仅是他负笈求学的校园
更是他倾力探索的学术对象
从硕士到博士
邓成始终聚焦这一领域
在泛黄档案中爬梳剔抉
于散落的史料里
追寻北大精神之根脉
毕业之际
他选择前往西藏
以行动延续前辈们的理想火种
在雪域高原之上
写下属于当代青年的家国答卷
邓成的故乡是四川阆中——嘉陵江环绕,三国文化浸润,或许是古城墙的斑驳史迹,悄悄播下了他对历史的种子。本科就读于南开大学哲学专业时,他放弃了本校本专业的保研机会,带着对历史的赤诚与对北大的憧憬,跨考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攻读硕士。
读研期间,邓成的导师欧阳哲生教授刚好转向中西文化交流史领域。在导师的鼓励下,他选择以新中国成立前北大的对外交流史作为研究课题。这是他第一次真正踏入校史研究的世界,也由此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现场的大门。
通过梳理蔡元培、蒋梦麟、胡适先后主掌北大时期的对外交流情况,他惊讶地发现,在当年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北大与世界的互动竟如此频繁。这也让他愈发深刻地感受到,一部北大校史,不是象牙塔中的史料堆砌,而是中国高等教育在时代激流中与国家和民族同频共振的生动缩影。邓成以《国立北京大学对外交流研究(1898-1949)》作为硕士论文题目,系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前北大的对外交流历程。彼时,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十分稀缺。
邓成硕士毕业照
硕士毕业后,邓成曾以选调生的身份回到成都工作,在地方岗位上做出了亮眼成绩。但他心里还是始终藏着一团火——导师的期许与学术探索的渴望,让他选择重返燕园,攻读博士学位。
斟酌博士论文选题时,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席卷而来。这一划时代的变革让邓成意识到,有必要在校史研究中对此做出回应。目前学界对北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科与理科,而作为中国顶尖学府之一,北大在工程教育领域的历史沉淀无疑不容忽视。“我发现北大工科历史的研究是一片空白,连相关的小论文都没有。”北大的工科在历史上是怎么发展的?从1898年一直到1952年院系调整,工科被撤销,在这个过程中发生过什么事?他决定聚焦于1898年至1952年北大工科的发展历程,探究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脉络。
由于北大工科史长期无人问津,原始材料的保存状况并不乐观。他把北大档案馆的相关档案逐一翻阅,却发现存量寥寥,“光靠这些档案没法完成研究,必须依赖其他材料”。于是,在几年中,邓成辗转于全国各地搜集资料——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收藏有国民政府时期的档案,他便去到南京,在卷宗中筛选与北大工科相关的只言片语;云南省档案馆保存了西南联大工学院相关档案,他不远千里去往昆明寻找线索;清华大学档案馆的跨校兼职教师记录,也成为他的参考资料。民国报纸、回忆录、日记书信……凡是能找到的材料,都被他纳入研究视野,“前前后后综合运用了几百种材料,才勉强把这段历史的轮廓拼出来。”
邓成(右一)与同学赴外地开展史料调研
当费尽心思搜集到了材料,“看不懂”一度让邓成很是苦恼。作为纯文科生,研究工科史意味着要直面大量专业知识盲区。在撰写“北大工科学生1913年勘测武汉长江大桥”部分时,他便遇到了难题——学生们提出的“龟山与蛇山之间建桥”方案、“公路与铁路两用”设计,究竟有何技术合理性?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他专门找了桥梁学方面的书籍,从零开始自学桥梁工程知识。在专业知识的支撑下,他才有能力分析方案是否合理、是否符合这个专业技术的要求,又为何能被后来的武汉长江大桥建设者采纳。
在博士论文的创作过程中,邓成也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推进方式。与许多人“先收集完材料再动笔”不同,他认为“边收集边写”更为重要。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收集材料、搭建框架,之后完成顶层设计”。
但这“摸着石头过河”的初始阶段,却是整个研究过程中最艰难的部分。“你根本不知道里面有什么,”邓成感叹道。历史学研究的特性决定了必须基于史料说话,只有看到具体的材料、史料,才能明晰研究内容。然而,在面对北大工科史这样一片空白的领域时,没有现成的研究可供参考,一切都得从零开始探索。“当时心里很忐忑,不知道这个题目最后能不能做成,可能前面做的都是无用功。”不少同学做了一两年题目后换题,往往就是因为没提前深入了解材料,到了中途才发现研究难以推进。
在摸索过程中,邓成多次与同学、老师讨论框架,经过反复打磨才基本敲定。但正是这种边探索边构建的方式,让他得以在史料与框架的互动中,更高效地推进研究,也更深入地理解材料,为后续论文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
回忆自己的学习与研究经历,邓成表示,臧运祜老师的论文写作课对他启发很大。在课上,臧老师强调,历史学论文的撰写需把握三个核心维度:选题、材料与写作。选题与材料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选题成功,便意味着研究成功了一半,而选题必须建立在充分掌握史料的基础上,有一分证据才能说一分话。而写作必须坚持动笔,不能光看不写,要保持写作输出,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水平和能力。
这些教诲让邓成印象尤为深刻,他的论文创作全程都遵循这一准则推进,因此进展十分顺利:博一下学期便确定了论文题目,博二上学期顺利开题,到博二下学期末就已完成全文撰写。
在论文写作期间,邓成保持了高度的自律——每天早上6点起床,不到8点便已坐在图书馆,雷打不动完成至少1000字的写作量,周末与节假日也从未间断。同时,他为自己制定了清晰的阶段性规划,按步骤稳步推进。“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结果的达成不过是时间问题。”这是他在过程中始终秉持的信念。
凭借科学的方法与不懈的努力,邓成的博士论文《北京大学工程教育发展研究(1898-1952)》仅用三年便完成,不仅在盲审中获得全优评价,更成为系里十几年来首位提前毕业的学生。
邓成在校史馆作主题报告
这份成绩的背后,没有投机取巧,正如邓成所说,这份认可纯粹源于日复一日的付出与深耕,是长期坚持的必然结果。
博士毕业之际,邓成面前摆着诸多选择:继续博后研究、从事行政、加盟企业……但他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主动申请去西藏工作。
“在校史研究中,我一直受这种熏陶,觉得个人发展既要考虑自身,也要与国家发展结合。”“我把自我的发展分为‘小我’和‘大我’。‘小我’是基本的柴米油盐,要脚踏实地,不能空想;‘大我’是与国家社会发展结合,能够或多或少做一点贡献,我觉得就知足了。”
在无数档案与文献中,他逐渐触摸到北大的灵魂,也让他对北大精神的理解不仅仅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口号,而是感受到背后有具体的故事、生动鲜活、有血有肉的人。“正是这些一代又一代的北大人,铸就了今天的北大,这让我受到启发和激励,觉得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发扬前辈的精神。”
邓成在暑假参加“知行计划”实践活动
正因如此,他选择了去往西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继续从事研究工作。“在北大练就的扎实基本功,能帮助我好好梳理和总结这方面的经验。”
同时,他也希望更广泛地融入社会各界,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宏观上有这样的想法,具体怎么做,还需要在实践中一步一步探索,先摸着石头过河,再慢慢完成顶层设计。”他笑着说。
对于尚在求学路上的学弟学妹,他想说:“深入了解北大背后的精神力量,去认识一代又一代北大人的故事。”在他看来,只有这样,才能让燕园情真正融入生命,“在认识北大的过程中认识自己,明确人生定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这对以后的人生选择会有所启发和帮助。”
从四川阆中到北京
从燕园到雪域
邓成的人生轨迹
恰是一位当代青年
将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相融的生动写照
正如他所信仰的
微小的力量汇聚起来
便能成就时代的洪流
而这
或许正是北大精神最鲜活的延续
责任编辑:王作强
初审 :董承臻
终审 :刘春香 张术秋
版权与免责声明:(1)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信息传递,并非商业用途,(2)本网所转载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 (3)本网转载文章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相关问题,请在壹周内通过电子邮件与本网站联系,邮箱:zy91370786qq.com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对内容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