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科研沃土,勇探未知前沿
南开人以执着与坚守
不断书写创新答卷
近期
多项科研成果新鲜“出炉”
尽显创新活力与硬核实力
快来跟小编一起解锁这些成果吧~
在重味介子稀有衰变理论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物理科学学院王玉明教授团队与中国海洋大学沈月龙教授、淮阴工学院教师王超展开密切合作,创新性地将软共线有效理论与重整化群技术结合起来,率先在次领头阶对数水平上模型无关地预言了遍举稀有衰变B→{K, π}ℓ+ℓ-过程(LHCb实验的“黄金”衰变道)中弱湮灭机制的贡献,发现高阶辐射修正效应将会显著影响关于此类过程中直接CP破坏以及同位旋不对称性的理论预言,从而打破了相关理论研究长期停滞不前的困境。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图为关于直接CP破坏的预言
图为关于同位旋不对称性的预言
论文链接:
(点击图片查看)
新闻链接:
(点击图片查看)
在过渡金属化学领域取得新突破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孙忠明教授、南京工业大学赵莉莉教授团队合作在《自然·化学》(Nature Chemistry)发表研究成果。该研究以Zintl相化合物为锑源和铋源,通过一步反应成功在室温下合成了Sb五元环和Bi五元环,实现了Bi5-的首次分离,并进行了详细实验表征和理论计算分析,在过渡金属化学领域取得新突破。
图为已报道的三层三明治化合物和本工作的合成路线
论文链接:
(点击图片查看)
新闻链接:
(点击图片查看)
开发基因工程菌-声动力协同系统增强肿瘤免疫治疗效果
药物化学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学院齐迹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李稳研究员合作,在肿瘤声动力免疫治疗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开发了一种结合基因工程菌与聚合物声敏剂的超声赋能智能生物治疗系统,旨在触发多维免疫级联反应以实现强效抗肿瘤免疫治疗。该研究成果在《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JACS)发表。
图为超声赋能编码OX40L工程菌实现多维度动员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与高效声免疫治疗
论文链接:
新闻链接:
(点击图片查看)
开发高精度蛋白质结构预测算法
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郑伟教授作为第一作者,在《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发表重要研究成果。该研究开发了一种融合深度学习空间约束与统计能量函数的蛋白质结构预测算法——D-I-TASSER,实现了超越AlphaFold3算法的高精度蛋白质结构预测。该论文通讯作者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张阳教授、密歇根大学Lydia Freddolino副教授。
图为D-I-TASSER在基准测试和CASP15中表现优异,并成功应用于人类全蛋白组的结构与功能预测
论文链接:
(点击图片查看)
新闻链接:
(点击图片查看)
在硒硫化锑薄膜太阳电池领域取得新突破
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张毅教授课题组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涛教授团队、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刘生忠研究院团队在硒硫化锑太阳电池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团队针对硒硫化锑(Sb2(S,Se)3)太阳电池中载流子损失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创新性地提出多维度的高效载流子管理策略,通过协同优化透明电极和电子选择层,成功实现了载流子的高效产生、提取与传输。制备的Sb2(S,Se)3太阳电池不仅获得了10.70%的认证效率(为目前该体系最高值),更展现出优异的长期稳定性,这一突破性进展为Sb2(S,Se)3光伏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上。
图为载流子管理策略实现10.70%认证效率的Sb2(S,Se)3太阳电池
论文链接:
(点击图片查看)
新闻链接:
在血脑屏障穿越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传染病溯源预警与智能决策全国重点实验室/泰达生物技术研究院王磊、冯露教授在血脑屏障领域取得突破,系统揭示了穿越血脑屏障的关键步骤—转运囊泡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底膜融合的分子机理,并证实其直接影响穿越效率。该发现填补了血脑屏障穿越机制研究中的关键空白,并为改进药物入脑递送技术提供了新的思路。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图为VAMP3与Syntaxin4互作介导穿越血脑屏障的机理
论文链接:
(点击图片查看)
新闻链接:
在低能量子色动力学和夸克混合矩阵元精确测量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物理科学学院教授赵明刚与中科院高能所研究员马海龙及郑州大学教授柯百谦合作,基于北京谱仪III(BESIII)实验在正反粲介子阈值附近采集的数据样本,在低能量子色动力学和夸克混合矩阵元精确测量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物理学领域顶级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图为(左)纯轻衰变D+→μ+νμ信号和(右)D+介子衰变常数fD+测量结果与理论计算的比较
论文链接:
(点击图片查看)
新闻链接:
每一项成果的背后
是南开人日夜的钻研与坚守
面向科学前沿
服务国家需求
南开人将步履不停
在科研之路上勇攀高峰、续写荣光
责任编辑:王作强
初审 :董承臻
终审 :邓永军 张术秋
版权与免责声明:(1)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信息传递,并非商业用途,(2)本网所转载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 (3)本网转载文章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相关问题,请在壹周内通过电子邮件与本网站联系,邮箱:zy91370786qq.com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对内容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