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 由
泽库县,地处三江源地区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中南部,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
这里全县以畜牧业为主,由于地处平均海拔37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自然资源贫乏,而且人口主要集中在偏远山区和高原牧区,面临基础设施落后,医疗条件不足等诸多困难。
即便这样,我校2013届校友莫亚雄依然在这里服务了12年。到底这里有多艰苦,又是什么吸引了她?带着强烈的疑问,党委宣传部采访团从海拔35.4米的北京出发,一路向西,奔赴海拔3800米的泽库县城去寻求答案。
去泽库一路群山连绵
2
出 发
由于黄南州至今没有通铁路,所以我们下了飞机只能乘长途大巴前往泽库。西宁的平均海拔2261米。从低海拔地区来的我们,由于没有休息就直接换乘大巴前往高海拔地区,一路上经历了耳鸣、头晕等高原反应。但值得庆幸的是,这一路风景虽然称不上鬼斧神工,但多变的地理地貌和多民族融合的文化氛围,稍微能缓解下高反带来的不适。
黄南州地处黄河上游,并且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开往泽库的大巴一路沿昆仑山系穿行。两侧的山脉在红色的丹霞地貌和翠绿的青山中变换,群山间蜿蜒流淌着的,是承载中华民族五千年记忆的黄河。
黄南藏族自治州境内黄河流经
青海是多民族融合的地区,所以一路上我们见到了回族村、土族村和藏族村,并逐渐摸索出规律。每个回族村落,会有一个屋檐是翘顶的全村最高的建筑(普通民居是平顶);在高高的山顶上可以看到五彩经幡的,是藏族村落。他们的房屋盖得也很有特色,屋顶是半圆形、透明材质,可以透光。内部结构有点像北京的四合院,三面是房,有屋顶。房子围成中间的空地可以通过透明的屋顶获得阳光。因为当地藏族群众多是牧民,所以这里固定的住所可能是他们的“冬窝子”,夏季放牧随着牦牛和羊迁徙的地点在草原定居,那是他们的“夏窝子”。
当地民居
大巴先经过同仁市,黄南州的州政府所在地,著名的艺术流派——热贡也发源于此。县城最热闹的地方和中国其他普通县城没什么区别,只不过建筑物带有浓郁的藏族特色,商店出售的商品也多为当地特产。走到这里的时候,我们还觉得,所谓西部,不过就是海拔高一点而已。
过了同仁市,大巴一路向南,开始奔向我们的目的地——泽库。进入泽库前,要经历一段麦秀林场,这里树木葱郁,身边的黄河清澈见底。我们的车子一路沿着黄河支流前进,路上可以见到一群群的牦牛。远处是一座座雪山连绵,车子向天的尽头开去。此时的我们,觉得泽库应该是高原上的绿宝石,一片人间仙境吧!
过了同仁市,雪山就在眼前
但当大巴翻过一座座大山之后,我们进入了海拔3700米以上的高原牧区。身边的青山逐渐消失,天气也变得越来越寒冷,甚至有一段路在飘雪。我们才意识到,现在身处的正是刚才看到的雪山。
后来见到亚雄时,她说,当年父母送她来泽库报到,经过麦秀林场的时候,妈妈很高兴她来到一个环境秀美的地方工作,但车子越往南开,人烟约稀少,妈妈几乎是一路哭到目的地。尤其是看到当时(2013年)连自来水都没有的泽库时,妈妈拉着亚雄的手要带她回家,不能让女儿在这里受苦。听到这里的时候,我们泪流满面,她妈妈当时的绝望和心如刀割,此时的我们感同身受。
6月的泽库雪还没有完全融化
● ● ●
3
抵 达
车子继续向天边开去,覆盖着白雪的草原上偶尔能看到五彩的经幡和成群的牦牛。这样的路途大概走了1个小时,我们终于看到了泽库县城。迎接我们的,是道路两旁路灯上挂着的国旗和中国结。
车子进入泽库县城
我们见到了莫亚雄。她的眼睛清澈得像青藏高原的蓝天。
我们下车时,当地温度只有-1℃,但亚雄的热情让我们像回到了温暖的北京校园。她贴心的准备了4瓶氧气,忙于赶路又没有经验的我们,第一次感受到了氧气的珍贵。我的高原反应是“润物细无声”的,由于高原干燥,鼻子悄悄渗血结了厚厚的血痂,轻微的头胀是向四处裂开的疼。同行的李老师要严重很多,我们采访时,她几乎处于昏迷状态,时而意识清醒时而昏睡。
莫亚雄说,这些都是正常的反应,甚至现在的她还是这样,稍微运动一下都会喘。我说,你没想过离开吗?她说,我还有很多想做的事情没做,不能就这么走了。
在我们的眼里,这里教育水平不高,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甚至有些偏远地区基础设施都尚未完善。但是在莫亚雄的眼里,这里是她的家。
现在的泽库也有了产业区
我们边喝着茶取暖,边听亚雄将她在泽库12年的生活娓娓道来。从她刚来的时候,需要到水井里打水,还要自己用牛粪烧炉子取暖、做饭。到现在我们见到的泽库县城已经初见普通县城的样子,街边有很多商铺,甚至在头两年还开了第一家蜜雪冰城。“之所以你们一路上看见的人不多,是因为现在正是收虫草的季节,可能大家都去收虫草了。”
我们从下午3点到达泽库,一直到晚上11点,一直在采访。这个过程中,亚雄流了好几次眼泪,我们也是。有的是因为藏族同胞对亚雄的爱护,有的是因为她对学校的想念,但最令我们动容的,是亚雄家里三代人都有在牧区工作的经历。
讲到夜深,我们三个严重大脑缺氧,脑子都开始变慢的时候,才不得不停下休息。第二天,我们去了亚雄工作的地方取景。
因为还要赶去拉萨采访另一位校友,我们只能在泽库停留短暂的20个小时。
分手时,我们紧紧拥抱。
这种滋味一言难尽。有的是对亚雄一家三代把青春献给草原的感动;有的是她因为工作一周只能和丈夫团圆一次,一起回她父母家看望他们一双儿女的心疼;更多的是,对她在基层平凡岗位上坚守12年,见证并参与了这片土地变得越来越好的崇敬。
回去一路,眼见身边一切变得繁华,又想起临别时对着开动的车子挥手的亚雄,我再次泪流满面。
● ● ●
法大微信【第20250626期】
文字、摄影:黄楠
排版:吴雅慧 吴昊哲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