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大到斯坦福
回望生命中的每一个路口,有喜悦,也有遗憾
但正是对那些真正重要问题的执着追求
以及实现具有临床价值的技术转化
构成了他十余年科研旅程中最为珍贵的成果
魏文胜是国内外基因编辑与核酸治疗领域的重要学术引领者。他率先建立了多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平台,包括RNA编辑、线粒体基因编辑及环状RNA等关键体系,并打造了国际领先的高通量功能基因组学平台,实现了对人类基因组中蛋白编码基因、非编码序列及关键功能位点的系统解析。在肿瘤、感染等重大疾病机制研究中,他推动了关键靶点的精准发现与高效转化。作为通讯作者,他在Nature、Cell、Nature Biotechnology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了一系列代表性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多项原创技术平台已成功转化并应用于临床。其中,基于其原创RNA编辑技术(LEAPER)的治疗已在IIT临床研究中取得了针对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的初步疗效;环状RNA药物成功完成了首批IIT临床试验;基于高通量筛选建立的新型通用型CAR-T细胞疗法在两项IIT临床研究中实现了对B细胞恶性肿瘤的治愈。在机制突破、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国际影响等方面,他均作出了系统而深远的综合贡献。
今年,BIOPIC迎来了成立十五周年。十五年来,中心产出了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成果,为国家生命健康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值此周年之际,中心特别邀请教职员工、海内外校友及相关代表共同撰写纪念文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BIOPIC十五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集结成册,即将出版。魏文胜的文章“从0到治愈:一场从实验室走出的医学变革”讲述了他投身基因编辑研究的历程:从最初的科学兴趣与探索,到关键技术的原创性突破,再到临床转化的实现,展现了一段以科技创新推动疾病治疗模式变革的科学征途。
选择回国发展与投身基因编辑研究,对魏文胜而言,都绝非平坦之路。
1987年,魏文胜考入北大生物系,主修生物化学。毕业后,他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随后在斯坦福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当时,他师从重组DNA技术的发明人、基因工程奠基人之一Stanley N. Cohen教授,专注于肿瘤转移及炭疽毒素感染机制研究。
重返母校的契机源于一次学术报告。2006年,作为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助理研究员,魏文胜受邀回北大做报告,并参加了招聘面试,获得入职资格。然而,真正下定回国决心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的“顺理成章”。最终,北大生命科学学院朱玉贤教授的一封信让他坚定了方向——“不去计较眼前得失,更着眼于长期发展”。2007年,魏文胜正式回到母校,建立了自己的科研实验室。
2010年,魏文胜和Stanley Cohen教授在斯坦福大学进行学术交流
一晃已经整整18年了。初回国的那份悸动和新鲜,至今仍记忆犹新。
“蜜月期”甜蜜却短暂,现实压力很快扑面而来:科研进展受阻、学生培养与教学任务接踵而至。在尚未解决“生存问题”的情况下,魏文胜毅然带领实验室转向一个几乎完全陌生的研究方向——基因编辑。
2008年,在一次赴斯坦福大学的学术访问中,全新的基因编辑研究理念深深吸引了他。对于一位刚回国不久、尚未获得长聘教职,甚至尚无第一篇独立论文的年轻PI(Principal Investigator)来说,从零起步开展高风险技术研发,无疑是一场“激进”的冒险。
对魏文胜而言,带领团队踏上这条前途未卜的道路,源自内心始终未熄的执念——希望科研成果有朝一日能够真正用于治病救人。正是这份热血与使命感,支撑着他与团队踏上十余年的探索与开拓之路。
转型初期,实验室既像是在“刀尖上起舞”,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009年底,TALE技术问世,基因编辑研究开始迅速升温,实验室也愈发深入地卷入这场技术变革。随后CRISPR技术的出现,让魏文胜立刻意识到一个期待已久的机遇——能否借此构建一个功能基因组学的高通量筛选平台?这一研究设想在他心中已渐渐成型,但实验室人手不足却成为现实问题。当高年级学生因风险犹豫时,一年级的周悦欣和朱诗优“懵懂上船”,团队才最终得以组建。
2016年魏文胜和学生合影,后排左起周悦欣、朱诗优、刘志恒
在清晰研究路径的指引下,魏文胜团队迅速将设计构想付诸实践,并最终取得突破性成果。2014年,全球同时期发表的四篇里程碑式论文奠定了CRISPR高通量基因功能筛选的方法学框架。魏文胜课题组是其中唯一来自中国的贡献者;另外三篇分别来自Broad Institute of MIT and Harvard的Feng Zhang、David Sabatini与Eric Lander团队,以及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的Kosuke Yusa实验室。
这些成果的集中发布,不仅开启了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新篇章,也引领了此后十余年大规模基因功能解析的热潮。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工作背后,凝聚了BIOPIC早期成员黄岩谊、汤富酬的重要支持与协助。在不经意间,这也埋下了魏文胜与BIOPIC之间深厚缘分的种子。
2014年,魏文胜正式加入BIOPIC。在这里,实验室获得了宝贵的平台及资源支持,并于2021年迁入综合科研二号楼,在这里开启了科研工作的新阶段。
综合科研二号楼整体图
每解决一个技术难题,就会看到更多新的问题与更高的目标。
建立高通量功能基因组学技术的初衷,不仅在于构建一个高效识别关键基因的平台、揭示新的功能机制,更寄望于推动潜在的临床转化。然而,一旦真正投入其中,科研的魅力也容易让人“上瘾”——每解决一个技术难题,眼前就会出现更多新的问题和更高的目标。
在全基因组尺度的蛋白编码基因CRISPR功能筛选平台成功建立后,魏文胜的目光转向另一个亟待突破的空白领域:非编码区功能解析。如何对数量庞大的非编码RNA(ncRNA)进行高效筛选,一直是困扰该领域的技术瓶颈。长期以来,非编码RNA被视作基因组的“暗物质”,虽数量庞大,却因功能难以观测而长期被认为是“冗余”或“无用”的转录产物。
通过与哈佛医学院刘小乐实验室的合作,魏文胜团队首创了基于大片段删除的高通量编辑策略,建立了全球首个针对人类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的功能筛选平台。为进一步提升解析通量与效率,他的实验室又开发出靶向剪接位点的筛选方法。
借助已搭建的筛选平台,魏文胜与团队的研究不再局限于以基因为单位的功能分析,而是将视野延伸至更精细的层级:将功能筛选的分辨率推进至单氨基酸位点,系统性地鉴定关键残基功能,从而拓展了对蛋白质功能调控机制的基础认知边界。
在我看来,科学是我们洞察世界的眼睛,技术则是改造世界的双手。
在持续推进基因编辑的理论建构与实验创新的同时,魏文胜团队不断优化筛选工具、丰富技术“工具箱”,以应对多样化的机制解析与基因功能研究需求。其中包括用于高效组装TALE模块的UltiMATE系统、显著提升筛选通量的iBAR策略、有效缓解DNA双链断裂引发细胞毒性的BARBEKO系统、实现单氨基酸分辨率功能扫描的PASTMUS方法,以及具备饱和筛选能力的PRESENT系统。诸多原创技术的建立,为实验室中“第一公里”的科研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
值得铭记的是,这些关键突破的取得离不开BIOPIC的全方位支持。从宏观的实验室建设与科研经费保障,到微观的优秀学生团队助力,再到跨学科创新氛围与追求卓越的学术文化,都为成果诞生提供了肥沃土壤。谢晓亮教授曾在研究生开学致辞中提出“3个C”:confidence(自信)、commitment(投入)、communication(交流)。这也正是魏文胜团队长期受益的科研文化——既以自信和专注直面世界级难题,又保持自由与批判性思考,并在良好的沟通协作中不断前行。
扎根于基因编辑领域,魏文胜不仅推动技术体系的内部创新,也积极关注制度建设与科学表达。然而,他最为牵挂的,始终是如何实现基因编辑技术的自主发展与原创突破,以及如何跨越实验室与病房之间那“最后的99公里”。
基因编辑的早期探索集中在基因组层面。锌指核酸酶(ZFN)和转录激活样效应因子核酸酶(TALEN)率先开辟了基因组编辑之路,但很快被更高效、更便捷的CRISPR系统所取代。Emmanuelle Charpentier与Jennifer Doudna因此荣获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CRISPR推动了高通量功能基因组学的迅速发展,但魏文胜团队并不满足于依附于这一单一技术体系,而是主动探索RNA编辑等全新方向,致力于开辟更多非CRISPR路径的潜力与可能。
一次偶然的实验观察,启发了团队一个全新的设想:能否完全不依赖外源蛋白,仅利用细胞自身的功能蛋白实现精准RNA编辑?2019年,这一设想演化为实验室自主开发的RNA编辑平台——LEAPER。与依赖CRISPR系统的技术不同,LEAPER的最大特色在于“去蛋白化”设计:只需递送一条短小的RNA分子,便能调动体内已有的编辑酶,完成精准修饰。这一简洁有效的机制不仅降低了递送难度,也显著减少了免疫原性和毒性风险,在临床应用中展现出天然优势。
2017年,魏文胜实验室成立十周年合影
魏文胜与团队不断优化这一底层技术平台,进一步开发出LEAPER 2.0,并在近期完成了LEAPER 3.0的研发,实现了编辑效率、靶向范围、生物安全性等方面的全面升级,同时持续拓展这一技术在适应症中的应用。系列技术创新与实践应用,都为将RNA编辑推向临床的目标提供坚实动力。
在RNA编辑之外,魏文胜团队在线粒体碱基编辑(mitoBE)领域也实现了关键突破。长期以来,由于线粒体疾病大多由单碱基突变引起,而CRISPR系统无法进入线粒体,导致科学界对其“无从下手”。尽管有DdCBE等系统问世,但仍存在线粒体DNA泄漏、脱靶率高等根本性问题。魏文胜团队选择从机制上“另起炉灶”,引入接口酶构建全新编辑系统,绕开既有平台的结构性缺陷。随后又开发出第二代线粒体碱基编辑器(mitoBE v2),在效率与精准性上均显著提升,并在动物模型中完成了关键验证。
这不仅为线粒体疾病提供了首个实用级的精准编辑工具,也让这一过去被视为‘禁区’的领域,真正出现了治疗性介入的希望。
魏文胜团队研发的全球首款基于环状RNA技术的新冠疫苗,同样源于一次偶然发现。在优化LEAPER平台时,当时的博士研究生璩良和伊宗裔在环化RNA过程中发现,环状RNA不仅具备优异稳定性,还展现出惊人的蛋白表达效率。彼时正值新冠疫情暴发初期,全球尚无成熟疫苗。魏文胜认为“科研价值不应止于实验室”,尽管团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疫苗研发单位,仍迅速完成平台验证与疫苗设计。该项目的早期概念验证始于北大,但要真正证明这种新型疫苗的应用价值,需要巨额投入完成动物实验与病毒攻毒试验。在此过程中,团队得到了昌平实验室的大力支持,并在病毒不断变异的挑战下持续优化,最终验证了该新型疫苗在广谱有效性方面的潜力。
目前,该疫苗已完成首轮临床试验,初步验证了这一全新疫苗形式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未来应对突发传染疾病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性技术储备。
2022年6月,疫情期间的特殊毕业照,从左到右分别为岳頔、何苑、张心怡、伊宗裔
在细胞与基因治疗(CGT)领域,科学与技术始终相辅相成。依托高通量功能基因组学平台的长期积累与持续创新,魏文胜团队不断取得重要发现,并以原创者的身份推动技术走向临床,力求兑现“让科研真正服务患者”的初心。
“我们始终希望新知识不仅停留在论文里,更能进入病房,惠及患者。”然而,跨越这条漫长的“99公里”,不仅需要科研成果与热情,更需要技术突破、制度创新与多方协同。
“通用型细胞治疗”的探索正源于这样的思考。传统CAR-T疗法虽在部分癌症治疗中取得突破,但高昂成本、冗长制备周期和个体差异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普及。为寻求破解之道,魏文胜团队通过系统筛选,锁定关键调控因子,使健康供体T细胞获得“免疫豁免”能力,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通用型CAR-T”。团队发现,敲除单一关键调控蛋白即可显著增强供体细胞的“隐身性”,既避免宿主排斥,又不引发免疫攻击。这一策略不仅在恶性淋巴瘤中展现出突出疗效,也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中取得突破,标志着异体细胞治疗在“可及性”与“安全性”上迈出了关键一步。相关研究成果也将在近期正式发表。
与此同时,团队自主开发的RNA编辑系统(LEAPER)同样展现出强大的临床转化潜力。在非人灵长类杜氏营养不良症(DMD)模型中,单次注射LEAPER载体即可实现长期稳定的外显子跳读,显著改善运动能力。基于这一成果,团队携手转化合作伙伴,率先启动了针对DMD患者的临床探索。目前已有三位患者接受治疗,并呈现出令人振奋的初步疗效。
对团队每一位成员而言,看到这些数据的那一刻都倍感震撼——多年在实验室里精心打磨的原创技术,终于在真实的患者身上点亮了希望之光。
尾声
走出实验室的“1公里”并不难,真正艰难的是如何跨越实验室到病床之间的“99公里”。
从“实验室闭环”到“跨学科、跨阶段、跨机构”的协同创新,无数次推演与反复试错所凝结的科研成果,正在“科学”与“技术”的交汇中跨越“从1到N”的临床转化鸿沟,逐渐化为切实可见的治疗手段。
对魏文胜而言,自2009年转向基因编辑研究以来,十余年间既有成就与喜悦,也有遗憾与释然——比如“完美错过”了所有的“帽子”。但北大的包容与BIOPIC在关键时刻的雪中送炭,让他和团队能够始终专注于那些真正重要的问题。这,或许才是十余年科研旅程中最宝贵的馈赠。
“未来的路依旧艰难,但我们并不缺少继续前行的勇气。”在基因编辑的道路上,总有这样一群人,推动其健康而全面的发展,使之真正成为造福患者、向善而行的技术。
2025年7月,魏文胜实验室毕业旅行合影
责任编辑:王作强
初审 :葛纯强
终审 :邓永军 张术秋
版权与免责声明:(1)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信息传递,并非商业用途,(2)本网所转载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 (3)本网转载文章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相关问题,请在壹周内通过电子邮件与本网站联系,邮箱:zy91370786qq.com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对内容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