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通信试点班的课堂
到现代通信研究所的外场测量
从深耕6G通感的理论探索
到把论文写在祖国需要的地方
他坚定践行着“知行”校训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
2024年五四奖章
知行奖学金获得者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
张正宇
张正宇,中共党员,2018年北京交通大学通信工程试点班毕业,同年保送至电信学院现代通信研究所,2021年获硕士学位,并师从何睿斯教授攻读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学位,曾获五四奖章、知行奖学金、公派留学奖学金、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荣誉。在IEEE TWC、TCOM等国际无线通信领域Top期刊发表论文12篇(一作9篇),国际会议论文10篇(获UCOM2024最佳论文),公开专利8项,授权软著4项,曾获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及华为6G专项赛冠军,入围Top10,创我校在该赛事中的历史最佳成绩,研究成果在业内产生积极影响,被工信部IMT-2030(6G)推进组采纳提案3项、欧洲COST标准组采纳4项,同时收录于3部6G白皮书中。
选择北交大,源于其通信领域的深厚积淀。本科阶段,张正宇进入通信试点班学习,系统扎实的理论课程与丰富多样的前沿项目,点燃了他对通信技术的浓厚兴趣;研究生阶段,他毅然选择加入现代通信研究所,聚焦6G这片充满无限可能的蓝海,扎根“通感一体化信道建模”这一关键领域,立志在国家重大需求中寻找科研方向。
▲ 开展自研设备的国产化调试与功能验收
“芯片断供、标准博弈、卡脖子……”新闻里的术语不再遥远,在亲身感受到中美科技博弈带来的影响后,他更加坚定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信念。“那一刻我强烈感受到,科学研究不仅关乎论文的发表,更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一环。”张正宇深知,青年的终极使命应当是筑牢国家关键技术底座,让自己的每一粒硕果,都生长在中国的土地上。
数字中国是国家重大战略,而6G网络则是支撑这一战略的关键底座。2025年全国两会上,6G更是首次被明确为国家战略未来产业。张正宇的研究——“6G通感一体化信道建模”,正是服务于这一宏伟蓝图的关键。
▲ 积极宣讲6G通感一体化愿景
“传统通信网络只管传输数据,而不在乎环境如何变化。”张正宇用生动的比喻解释其研究的核心创新点——在于“感”这个字,以日常的手机为例,传统通信网络就像两个人隔着山头喊话,谁声音大、信号强,谁就能传得远,但一旦遇到特殊情况,比如中间横着一座大山,再大的声音也无能为力,信息传输就会中断。
▲ 搭载车载通感一体化测量平台
“而我们现在在做的,就是让通信网络具备环境感知能力,它能完成的任务就远不止数据传输这么简单。例如,它可以实时感知目标、重建场景环境,辅助无人驾驶避障、增强现实互动,正如睁开眼睛的人能看见大山并主动绕开,具备感知的通信网络也能避开障碍,让信息传递更加智能、可靠。
▲ 在决赛现场进行最后的设备调试
然而,让网络“睁眼”并非易事,其中关键的一环是对电波传播过程进行精准建模。现实环境往往复杂、连续且动态,而传统信道模型过于简化和抽象,难以准确刻画其中蕴含的物理信息。面对这道真实与建模的鸿沟,张正宇与团队成员自主搭建多模态信道测量平台,融合微波、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多模态传感器,实现通信与感知数据的同步采集,构建了高保真、多维度的通感一体化信道模型,为6G网络的智能化“打牢地基、绘准地图”。
▲ 轨道铁路场景的测试任务
在北京西站、城郊铁路等复杂交通场景下,他们的模型为网络规划和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显著提升了通信质量,降低了部署成本。“这是基础赋能,虽不直接面向用户,却为整个网络的智能高效运行提供底层支撑。”
▲ 主要科研成果
谈及带领团队在6000+队伍中脱颖而出,问鼎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和华为6G专项赛冠军的辉煌战绩,张正宇首先提到的不是技术,而是团结,正是这股向心力,把技术优势真正变成了赛场胜势。“我的队友雪剑、子羿,都是特别靠谱、认真负责的伙伴,大家志同道合,全情投入。”这种强大的凝聚力,形成了高效、有序、互信的团队氛围。
▲ 张正宇(右一)在争夺研电之星答辩现场
得益于平日的科研积累,整个参赛过程都比较顺利,没有太多“揪心”的时刻,最难忘的一刻是全国十佳答辩前夜,三人走上街头,品尝着着当地小吃,谈笑间只剩一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坦然。那份全力以赴后的风轻云淡,成了比奖杯更沉甸甸的收获。
▲ 来之不易的研电赛荣誉
在追寻科研之光的路上,导师与伙伴是张正宇最坚实的后盾。何睿斯教授是张正宇科研道路的关键引路人,把关定向、给予信心,又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提供了宝贵的平台与锻炼机会;钟章队与艾渤教授以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引导他构建系统性的科研思维与学术格局;杨汨教授更是亲自带他深入一线,言传身教,用现场温度告诉他,要“把科研做实”。一群志同道合的科研伙伴与耐心引导的良师益友,让这条科研路走得不再孤单。
▲ 张正宇(右二)与团队合影
与华为在产学研项目上的深度合作,让张正宇深刻理解前沿理论落地的关键:“走出实验室,走进一线”。围绕“可测、可调、可部署”的产业需求做突破,让模型从论文走向工程。其研究成果被纳入3项工信部6G提案、4项欧洲标准提案及3部6G白皮书,这不仅是个人荣誉,更是为国家在6G国际标准制定中争取话语权的积极实践。
▲ 在都柏林的COST会议上宣讲6G提案
“从2G空白、3G跟随、4G并跑到5G领先,中国通信技术正经历从跟随者向引领者的转变。6G时代,我们不仅要突破关键技术,更要定义规则、主导生态。”张正宇深感责任重大,“对我们这代科研人,这既是机遇,更是责任。要主动把成果写进规范、推进落地,为国家赢得更多主动权!”
▲ 张正宇(右一)在林茨的COST-INTERACT工作组合影
科研学习之外,张正宇用镜头记录校园与生活。从学生会宣传部的学生工作到党委宣传部的记者责任,摄影逐渐成为他定格瞬间的方式,一场场重大活动的记录,成为他“在场”的证明,也见证着交大的发展与变迁。
▲ 生活记录照片
关于如何平衡好学习工作与兴趣爱好、高效管理时间,张正宇给出的答案是“选择大于管理”。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真正的高效不是什么都做,而是选择最值得投入的方向,顺势而为,做好平衡,“科研是长跑,张弛有度才能保持创造力。”
持续学习,厚积薄发
在通信强国的征途上
交大青年张正宇
正奋力书写着创新答卷!
责任编辑:王作强
初审 :葛纯强
终审 :邓永军 张术秋
版权与免责声明:(1)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信息传递,并非商业用途,(2)本网所转载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 (3)本网转载文章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相关问题,请在壹周内通过电子邮件与本网站联系,邮箱:zy91370786qq.com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对内容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