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教师节快乐
他们,初心如磐、奋楫笃行,三十年如一日地奋战在教育第一线。他们,用笔耕耘,用语言播种,潜心教书育人,将三十年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教育事业,为党和国家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专业能力过硬的外语人才。
回眸悠悠三十年,满载时光与记忆。让我们一起,去倾听这三秩年华里的育人故事,追忆他们那如诗如歌的杏坛芳华。
英语学院
王同军
三十多年前,一个怀揣热血的毛头小伙子踏上讲台,与学生朝夕相处,亦师亦友。
三十多年后,青丝渐染白发,皱纹刻印沧桑,却未曾改变那颗爱学、乐教的心。
三十年的教学生涯,三十年的求教求学路,一切似乎都是尘与土;不变的是爱学、求学、教学的那颗心,那份爱。
感谢北二外,给了我一个永久的家;这里有我的念想,有我的情,我的爱。
英语学院
马诗远
三十年来,寒来暑往,迎送一张张青春脸庞。学生在学习中快速成长,我在教书中慢慢变老,也从和同学们的相处中,渐渐明白教育的真谛和自己的使命。
教育是一场特殊的旅程。老师很像举着火把的导游,陪伴孩子探索发现他们本自具足的美好与潜力,这才是人生最美的风景。每个灵魂深处都蕴藏着一座宝藏,教育正是这温柔而坚定的勘探。我确信:真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发现,自己原本就是一颗会发光的星星。
三十载光阴流转,留给我的是满怀感恩与喜悦。讲台于我,早已成为生命庆典的圣坛。我相信,真正的教育就是照亮彼此的生命,以心灯点燃心灯,以真诚彼此滋养。
英语学院
唐耀彩
自1995年7月从教至今,已近三十载春秋。岁月流转,初心如磐: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三十年教坛耕耘,见证了时代的巨变:教学对象从70后、80后到90后、00后;教学工具从黑板粉笔到智能设备;师生交流从书信往来到即时通讯;知识获取从纸本图书馆到网络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教学环境日新月异,但教育者的热忱与责任未曾减少。
面对不同代际的学生,我始终坚持认真对待每一堂课、每一份作业、每一篇论文。从本科生研究生英语教学到专业课教学,从翻译硕士指导到英语教学研究生培养,从教学一线到系务管理、班务工作,岗位在变,职责在变,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信念不变。我深知,教育者必先自我教育,方能与时俱进,不负学子。
回望来路,无悔选择;展望未来,仍愿以微光烛照,助力学子成长成才。
英语学院
王佳灵
教学理念之变:从早期侧重“精准翻译”和“语言规范”,转向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批判性思维”。
技术冲击与融合:从纸典磁带走向实时互联、资源无界。
学生代际差异:从追求系统知识,转向渴望互动与个性表达。
教师角色重塑:从知识权威转型为引导者和协作者。
不变的核心: 三十载耕耘,最珍贵的仍是见证学生眼中闪现的理解之光,是他们用英语自信讲述中国故事时的神采。教育的终极意义,在于唤醒潜能,连接世界,亦守护文化根脉。
所谓“从教三十年”,是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再到与学生共织一片海域的旅程。
欧洲学院
赵琛新
三十年的教学生涯是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更让自己明白了教师不仅是职业,更是使命与担当。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更是塑造灵魂的工程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区域国别学院
郭依峰
初登讲台时,我尚年轻,以为教书不过是知识的搬运工。后来才明白,教书实如种树——今日播种,十年萌芽,三十年成荫。那些自以为是的“妙语”,往往如石沉大海;而偶然的一句闲话,反倒在学生心里生了根。
教材更迭,学生往来,我逐渐明白:教学的真谛,往往不在“所教”,而在“未教”。那些刻意避开的“标准答案”,那些有意留下的空白处,反倒让学生学会了思考。
如今站在讲台上,望着台下年轻的面孔,我常想起三十年前的自己。时光是个怪东西,它把教师变成了学生,又把学生变成了教师。粉笔灰依旧纷扬,我的发丝也染上它的颜色。
三十年,不过是一场漫长的课间休息。
国际学院
王涛
作为一名国际中文教师,我已耕耘了数十载。经历了从最初的对外汉语,到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变迁。单位名称也从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改为如今的国际学院。每一次名称的更迭都代表着这一专业领域在培养目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等方面的不断更新和完善,更是中国国际影响力提升等诸多社会环境的深刻变革。
三十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有幸见证了国际中文教育的蓬勃发展,也深刻体会到国际中文教育不仅是语言传授,更关乎国家形象的构建与中华文明的传播,是一份深沉的时代使命。
祝愿国际中文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迎来美好的明天!
国际学院
孙俊
三十载光阴匆匆,本人1995年6月从北京语言大学毕业后就来二外汉语学院工作,在教学工作中从新老师到中年老师到老教师,教学能力提高了,年龄也增加了,但工作热情一直保持不变。基本上都是保持在每周二十节课左右,上课很辛苦也很开心。
三十年的教学生涯,有幸见证了国际中文教育的蓬勃发展,也深刻体会到国际中文教育是世界交流的桥梁。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感受到自己所肩负的时代责任与使命。祝愿学院和学校都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马克思主义学院
毛政发
三尺讲台,三十载春秋,是我人生中一段重要的旅程。
教育,于我而言,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焰,唤醒梦想,激发他们对知识的热爱与对生命的热情。我希望,学生不是成为“知识的容器”,而是成为“闪闪发光的星辰”。
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在思想河流中师生彼此摆渡,生命共振。在“教”与“学”的循环里,不断成长。
我是一名思政课教师,铸魂育人,在精神沃土中培育学生生命的底色,用历史的厚度拓宽生命的维度,用理论的深度增强选择的定力,让学生能在时代浪潮中找到精神的定盘星,让价值观的根系根植于时代的土壤,让理想信念融入个体成长的精神基因,培育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灵魂。
三十年教学生涯,路虽长,且又艰,但收获颇丰。
体育部
张亚东
三十年教坛春秋,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年如今两鬓添霜。初时目光只专注在跑道的秒表数字上,一心盯着学生竞技成绩的攀升;后来才渐渐领悟,体育教育最终指向的是人——强健其体魄,更是坚韧其精神。上万次课堂训练,百公里跑道丈量;我见过无数年轻的面孔在体育场上流过汗、淌过泪,最终目光沉淀为一种沉静的力量,那正是人格在运动磨砺中悄然挺立。
岁月流过,器材场地不断更新换代,但体育课堂上那种勃发的生命力却始终如一。当一届届学生奔赴天涯海角,健康的身心与顽强的意志成为他们闯荡世界的行囊,我才真正掂量出这份事业的分量:三十载青春倾注,并非为了铸就多少奖杯与纪录;我珍视的是生命在运动场中磨砺出的厚度与光彩——当一个人真正懂得在规则中竞争、在合作中共赢、在挫折中奋起,体育教育的灵魂便完成了它的交付。
高级翻译学院
刘丽梅
自1995年入职二外以来,爱岗敬业始终是我工作的核心准则。初入校园时,我参与了多项基建工程,经常奔波于各类施工现场。为符合安全要求,我放弃穿裙子,并主动利用假期加班工作,既负责办理施工手续,也严格把控工程质量、安全与工程量核算。尽管对一些要求曾有不解,但我始终认真履行岗位职责,逐步将“爱岗敬业”内化为自我的要求。
2006年来到高级翻译学院担任办公室主任工作,跟以往技术岗位全然不同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三十年来,我坚信,将爱岗敬业融入服务师生之中,不断学习提升,尽心履职,关爱并帮助学生助理成长,是教学管理人员的一份责任。
爱岗敬业,使我充实而自信,赢得同事认可、学生信赖,更见证他们毕业后仍受益于此。
爱岗敬业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是我从事工作三十年最大的感悟。
教诲如春风
感
恩
师恩深似海
三尺讲台铸造天和地,一颗丹心成就你和我。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教师无上荣光,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
希望全院教职工能汲取榜样力量,砥砺奋进前行,秉持“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崇高信念,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宏伟浪潮中,追随杏坛荣光,永葆教育情怀,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诠释教育真谛,践行教育家精神,为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翔宇东方新闻社出品
来源丨校工会
排版丨宋佳沂
校对丨吕婧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