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聚焦」出品
9月9日
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2025—2026学年
秋季学期工作部署会
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总结工作、表彰先进、明确任务,为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聚力攻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召开。
学校党委书记张东刚主持并讲话,校长林尚立部署新学期工作。
张东刚表示,上学期,全校师生员工团结一心、开拓进取,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党的政治建设持续夯实、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持续创新、立德树人工程持续推进、人才自主培养持续突破、服务国家战略持续发力、对外交流合作持续增效、教育综合改革持续攻坚,这些工作新成效新成绩,是全体人大人锐意进取、敢于突破、挺膺担当、不懈奋斗的生动写照。暑期,全校各单位不停歇、不停步,坚守在各项重要工作一线,打赢了一场又一场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关键战役,为新学期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张东刚从六个方面对本学期工作提出要求。
一是以“党建引领”为战略根基,切实提升治理体系新效能。
要以更高标准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通过高举精神旗帜、深化标本兼治、敢于动真碰硬,持续推进先进的制度、规范的程序、科学的标准、有效的监督、落实的机制“五个维度”紧密配合,切实立起新时代人大人加强作风建设、密切联系师生的标准与要求,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育人环境。要推进基层党建攻坚,实施好“党建领航,先锋示范”专项行动,探索在新型科研机构、跨学科教学平台等建设党组织的新机制,深化基层党建攻坚“十个以”任务,不断巩固“三热合一”工作新格局。要加快干部人事改革,通过深化“三职并行”改革,进一步健全分层分类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年轻干部培育,持续激发干部队伍动能,为学校事业长远发展注入持续生机活力。
二是以“深化改革”为战略引擎,全面激发体制机制新活力。
要狠抓学习贯彻,运用好“五学联动”经验,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深化实施“党的创新理论青年理论家百人工程”,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阐释、学术化表达、大众化传播、实践化应用。要科学编制规划,全面审视学校发展基础、锚定发展方位,明确优先方向、集中配置资源,全面提升战略思维和战略执行能力,高起点谋划学校“十五五”规划编制。要强化改革攻坚,按照学校统一部署,进一步细化形成任务分工表,强化跨部门分工协作、集中资源配置、动态评估督导,不断推进各领域改革重构、整体重塑。
三是以“三个自主”为战略使命,加快构筑科技自主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新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要深刻理解“三个创新”和“三个自主”的辩证统一关系,从理论、实践、机制上找准“结合点”,坚持理论先行,优化实践育人体系化设计,健全多元立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学科布局调整、成果产出转化与人才自主培养融合促进。
四是以“五新学科”为战略重点,系统优化学科发展新生态。
要把人工智能融入科研教学全要素、全过程,用人工智能“教”“管”“研”,构建适应AI时代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体系。要高水平推动一流学科培优行动,找准发力点、创新点、支撑点,发挥学科建设“学校—学院”双主体功能,为一流学科发展保驾护航。要推动理工学科面向前沿领域发展,建强新质的理工学科,强化文理学科协同发展,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贡献力量。
五是以“空间统筹”为战略支撑,积极打造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新标杆。
要准确认识到学校多校区发展战略已迈入新阶段、“双主校区”时代正式开启,强化多校区协同发展,建立协同有序、响应迅速的运行模式,塑造“同心共进”的发展共同体。要高标准建设“通州校区”、高质量升级“中关村校区”、高效统筹“各教学科研机构”,统筹抓好存量更新和增量规划,推动实现高水平规模扩张和高质量内涵发展齐头并进。
六是以“风险防范”为战略底线,着力构建校园安全稳定新格局。
要弘扬向上向善的校园生态,唱响主旋律,坚持以学生为本,提升治理效率,同时,强化底线思维,从政治上看、从细节上抓、从风险上防,全面提升风险防范能力。要提升服务保障水平,通过完善多校区运行机制,构建“双校双新”服务保障新格局。
张东刚强调,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战略攻坚思维,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谋划之年,全校上下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坚决破除“怕、推、慢、假、庸、散”等不良作风,用实干的精神和奋斗的姿态,坚定不移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林尚立指出,今年以来,学校紧紧锚定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实际行动思考和回答“加快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何为、人大何为”这一时代命题。全校上下要统一思想,锚定面向2037建校百年远景规划,深入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2025—2027三年行动计划,牢牢抓住国家战略、紧紧跟上数智时代潮流、实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林尚立强调,要立足“破”“闯”“合”三个关键方面做好新学期各项工作。
一是聚焦关键领域,破除高质量发展阻碍。
要破解人才培养“拔而不尖”的问题,将传承红色基因作为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基础、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作为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关键、将构建国家急需紧缺人才培养机制作为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突破,培养传承红色基因、具有全球化视野、跨领域融通创新能力、着眼于未来的人才。要破解人才队伍“全而不精”的问题,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从“高”“厚”“实”三个维度推进学术人才队伍建设,优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体系,真正将人才人力资源转化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要破解学科发展“多而不优”的问题,积极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与理工学科交叉融通,坚持“守老根”与“开新枝”同向而行,构建基于“超一流”学科发展引领的全学科发展战略体系,通过建构自主知识体系让人民大学的学科、学术全面自主,进而引领全球哲学社会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坚持守正创新,闯出高质量发展之路。
要在新空间闯出新未来,进一步开拓思想、战略、眼界,以系统性推动布局动态调整,以立体化提升资源配置与服务效率,以大空间育人、聚人、强人,整合用好各校区的空间和资源,实现三个校区同时发力、“三箭齐发”、多点联动,形成发展新生态。要在新赛道闯出加速度,打造以数据驱动、实验赋能、平台支撑为核心特征的数智化学科新生态,构建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重大项目为牵引、以新型智库为支撑的有组织科研战略新格局,打造融通中外、引领时代、具有人大风格的中国叙事与中国表达,坚定推进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为全球高等教育提供“中国方案”。要用新视野闯出新天地,围绕“招进来”、切实提升人才矩阵国际影响力,围绕“走出去”、有效加强学术矩阵国际影响力,围绕“扛起来”、全面夯实传播矩阵国际影响力,扎实推动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奋力开拓学校国际性建设新局面。
三是统筹内外优势,集聚高质量发展合力。
要积极推动内在聚合,用好职能部门和学院这学校发展的“车之两轮”,既要发挥好职能部门对学院、相关领域的战略引导作用和服务保障作用,也要让学院充分发挥主体性主动性、切实做到“办院如治校”,不断强化校内部门与部门、部门与学院、学院和学院的协同联动,努力下好事业发展“一盘棋”。要着力做好外在统合,依托咨询服务中心的平台,构建科学高效的组织架构,有力支撑学校学科建设和新型人才培养,稳步提升学校整体办学实力;用好各地校友等资源,打造“全球校友大会”“陕公大学堂”“人大培训”等核心品牌,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出系列高质量成果。
林尚立强调,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学校建设发展各项任务仍然艰巨,要抓住国家战略、紧跟时代发展、立足人才培养,以实事求是为原则,以解放和激发创造力为核心,以推动学生、教职工、学科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全面数智化为支撑,脚踏实地、大步向前,在服务党和国家战略发展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此次会议主会场设在中关村校区,通州校区、苏州校区、深圳研究院、福州研究院设置视频分会场。学校党委常委朱信凯、郑水泉、何力、王易、冯仕政、青格勒图、王小虎、宋东霞出席会议。校长助理,其他学校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学校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代表,教代会常设主席团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及各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及各分委员会主席,全体中层领导干部,全体七级及以上管理职员、科室负责人,获表彰的集体和个人代表等近千人参会。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