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18世纪的复式单目显微镜,今有清华物理系移交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样品及测量平台,中有正在复制中的北宋水运仪象台,外有委托意大利伽利略博物馆复制的伽利略1609年望远镜……
2027年,当你从清华园东侧步入,会看到北侧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南侧就是π字形的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里面每一件藏品都是人类科学史上的重要见证。
今年,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将完成结构封顶。预计2027年,对外开放。
正在建设中的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综合类收藏型研究性科学博物馆。它将以科学仪器为载体,展示人类科技史上伟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以及清华理工科在中国近现代科技史上的辉煌成就,再现人类科学文明的演进与理性精神的求索历程,展示不同时期科学家为探求真理不断挑战的科学精神。
独特的双“T”外观设计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与美术学院大楼之间的空地上,科学博物馆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双“T”字形的大楼正在拔地而起。
“‘T’是清华的首字母,两个‘T’拼接在一起,看起来像圆周率‘π’。”
馆长吴国盛教授解读,将数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重要常数融入博物馆的外观设计中,直截了当地点出了博物馆的“科学”主题。
馆内将设主展厅、清华厅和特展厅,总面积约6000平方米。其中,主展厅展示中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清华厅展示该校重要科技成果和科学文化,特展厅将与国内外机构合作布展。
图为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建筑设计模型。
图为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建筑设计模型。
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
值得期待的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北宋水运仪象台的全尺寸复原版将作为镇馆之宝亮相。目前,科研团队已完成了设计工作。
从建筑设计模型上看,科学博物馆正门口有一座六面体玻璃“金字塔”,是镇馆之宝的独立展位。
“全尺寸复原的水运仪象台高度接近13米,是北宋时期发明的兼有计时、报时、天象演示和天象观测功能的超大型科学仪器,代表着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制造史的巅峰,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目前,实物已消失。”科学博物馆高级研究员林聪益研究水运仪象台及相关天文机械20余年,是此次复原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他说,“整座水运仪象台分3层:顶层是用于观测的浑仪和活动屋顶,中层设浑象模拟天象运转,最底层为水力驱动系统和木阁报时装置。”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高级研究员林聪益介绍水运仪象台复原项目。
早在1953年,清华时任第一副校长、中国现代机械学科的开创者刘仙洲就提出复原水运仪象台的构想,并讨论了若干技术细节。此后,研究团队持续推进复原进程。唐仲英基金会和清华名誉校董高英士资助复原项目,使构想走进现实。林聪益揭秘,此次不仅复原了外观,而且恢复了功能。“观众可以登上水运仪象台的每一层,直观了解机械运行背后的原理,在互动中学习科学知识。”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高级研究员林聪益介绍水运仪象台复原项目。
“重出江湖”的重磅嘉宾
展品清单中,类似“重出江湖”的重磅嘉宾频出——帕斯卡计算器、伽利略望远镜、霍克斯比起电机等复原品,将和航海钟、手摇式缝纫机、留声机、地平式日晷等科技展品,还有高科技互动展品一起,再现人类科技史上伟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永久场馆建成前,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在该校蒙民伟人文楼先后策划了多场主题展览,部分馆藏精品提前露脸。
永久场馆建成前,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在该校蒙民伟人文楼先后策划了多场主题展览,部分馆藏精品提前露脸。
填补国内科学史收藏空白
北京和全国各地已经有很多科技馆了,为什么还要办科学博物馆?为什么大学要办博物馆?
对此,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的回答是:科技馆有的是静态或互动性展品,没有历史收藏。而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希望通过科技文物的收藏和展示,引导观众思考科技与中国近现代史、科技与民族振兴、科技与现代化、科技与人类未来等深刻的话题。而且,百余年来,无数清华学人胸怀科技报国、追求真理的理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技成果。展示在这里的科学仪器、设备、工具,见证了他们的丰功伟绩,也能发挥传承和传播科学精神的作用。
保存和研究科学实物藏品是科学博物馆的应有之义。从2018年筹建开始,科学博物馆从零做起,通过“收、买、造”多种途径,逐步积累了8000余件古今中外的科学藏品,分别来自清华校内各院系、各界校友、社会爱心人士、公益组织以及本馆复原制造。
目前,这里策划筹办的主题展览主要有“神机妙算——计算器具历史展”“直上云霄——列奥纳多·达·芬奇的飞行与工程机械展”“行健不息——清华大学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不可限量——认识世界的种种维度”“哥白尼的生平与成就”“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电波纪元——无线电技术早期历史展”等。
转载请注明来源“首都教育(ID:bj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yqbjll@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来源:北京日报 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张永军
初审 :王作强
终审 : 葛纯强 张术秋
版权与免责声明:(1)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信息传递,并非商业用途,(2)本网所转载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 (3)本网转载文章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相关问题,请在壹周内通过电子邮件与本网站联系,邮箱:zy91370786qq.com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对内容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