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山东大学召开基层党员代表座谈会。不同岗位的一线党员代表汇聚于此交流发言,现场连线正在祖国边疆、乡村振兴前线奋战的党员团队。他们岗位不同、职责不同、所在之处不同,但那颗爱党护党、爱校荣校的心却同样炽热。
会上,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任友群说,“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学校要一流,需要每一名党员对标一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只要每一名党员成为立得住、靠得上的旗帜,我们就能汇聚一往无前、所向披靡的磅礴之力,我们‘强国建设、山大有为’的奋进步伐必将更加坚定有力!”
时间,刻写下历史的年轮
104,标注着奋进的方位
当七月的荣光再次铺满大地
让我们走近坚守在自己岗位上的党员
感受旗帜的力量
离退休党员 魏奉才
魏奉才,中国共产党党员,党龄50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获得者。曾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院长、口腔科主任,山东省口腔医院院长。曾兼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医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医学会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口腔医学会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山东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山东大学口腔医学研究所所长。
1949年出生的魏奉才,与共和国同龄。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到繁荣富强的新中国,魏奉才是见证者,也是建设者。“就想为国家和人民多做点事”,这个朴素的入党初心,成为贯穿他半生的信仰。
曾经,作为公派加拿大留学的四位代表之一,魏奉才学成后选择归国。他觉得,“背负着医院的期望出去,就该回来为医院做点事”。
担任齐鲁医院院长的12年间,他着力提升医疗质量,让曾经的 “十字路口”医院跨越成为跻身前列的“国家队”。改造院貌,复兴古建;大力引进人才,填补多项学科空白;病床数持续扩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翻数倍增长……每一步,都让老百姓看病更安心、更踏实。
从一名口腔科小大夫到三甲医院院长,身份在变,但病历本上“口腔科 魏奉才”的签名始终未变。卸任院长后,每周四的专家门诊也总能见到他的身影。“我是口腔科出身,到老都是一个口腔大夫。”如今已76岁的魏奉才始终相信:人都会变老,但医生的本分不会变,党员的义务不会变。
半生的坚守,“尽心尽力为病人服务”的初心从未褪色。那个一心想“为国家和人民做点事”的懵懂青年,已将入党时的朴素愿望,化作了国家医疗事业发展中实实在在的贡献。
在山大,还有3283名离退休党员和魏奉才一样,都是学校发展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贡献者,将最宝贵的年华无私奉献给党的事业。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热忱与担当,或作为银龄教师照亮“西部课堂”,或用亲身经历讲述新时代的巨大变化和山大历史,继续发挥优势专长,做教育强国的“银发先锋”。
教师党员 邢赞扬
科研报国不是口号,而是艰难境遇中坚守初心的内在动力
邢赞扬,中国共产党党员,党龄19年。山东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极区电离层-磁层耦合及其空间天气影响研究,曾参加中国第二十五次南极科学考察执行南极中山站越冬观测任务。
2008年,邢赞扬随中国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出征南极,执行中山站高空大气物理越冬观测。
“极地环境以冷冽考验人性,党性原则以信仰砥砺初心。”在风雪呼啸的极地冰原上,他先行一步、以身作则,和队员一往无前,团结一心,致力于让每一份科研成果在极境落地,实现了从科研探索到信念坚守的双重蜕变。
“科学探索永无止境,但真正的价值来自为民族复兴贡献的智慧和汗水。”在一次极夜观测中,邢赞扬产生了这样的感悟,成为他毕生的信条。
如今,作为子午工程二期/山东大学威海空间环境观测站的负责人之一,邢赞扬主管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监测设备的建设与运维。他始终将“极地精神”与党性原则熔铸于工作主线,带领团队构建全面运维体系,让这些空间环境监测设备在风雨无阻的守护中永葆活力。
从南极冰盖到太空监测,这位党员科技工作者始终怀揣着最对科研的热情执着和融入血脉的家国情怀。回到学校,作为普通教师,他也依然践行最朴素的初心: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培养“技术精湛+党性坚定”的复合型人才。“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体现党员的本色与风范。”——这面精神旗帜,在他躬身实践中愈发鲜亮。
在山大,还有6865名教师党员,他们坚持“四个面向”,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践行教育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怀揣落实立德树人和服务“国之大者”的一片丹心,坚守在教育一线,以有组织科研和“强国行”专项行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山大贡献。
教师党员 胡乃馨
新时代年轻党员的价值,在于忠诚与苦干
胡乃馨,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山东大学法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教师“领航工作站”成员,山东省婚姻法学研究会秘书长,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中心调解员。
留学俄罗斯期间,胡乃馨在反思历史中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党员”身份的认识,这段在外求学经历将她置于一个更宏大的历史坐标中去思考。归国之后,党员们的关心关怀和同事们的帮助扶持,照亮了她年轻的心灵和前进的方向。
对她而言,入党并不是为了做某些具体的事情,而是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和价值,是一种信仰的选择。
胡乃馨以忠诚与苦干为青年党员的担当作注。她说,忠诚是指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国家、忠诚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苦干则是要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作为学校教师“领航工作站”的一员,胡乃馨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铸牢理想信念根基,在拼搏奋斗和躬身实践中增长才干。她既深耕学术,也投身社会服务,用行动诠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涉外法治人才的优势,以专业优势服务于一带一路国家商事纠纷的解决。
从俄罗斯的留学课堂到山大的授课讲台,胡乃馨用跨文化的学术积淀与党员的躬身实践,让“党员”二字在法学典籍的字里行间、在国际谈判的交锋现场、在青年党员的成长路上,成为一面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
山大重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思想引领,是一脉相承且一以贯之的光荣传统。从老校长华岗的35场“政治大课”,到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人才聚集高地,再到打造强化教师政治引领、吸纳的新平台,学校始终坚持把高层次人才和青年教师集聚到“教育强国、山大有为”奋进之路上来。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学校发展青年教师党员135人。
后勤保障党员 刘新锋
把学生的事当成大事,多做好事、贴心事
刘新锋,中国共产党党员,党龄27年。振邦驻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的保安人员,2021年入职山大,负责校园的安保巡逻工作,被师生和网友称为“暖心保安”“修车义工”。
在小红书上,有位山大的“明星保安”——刘新锋,他也是师生口中会修车的保安“老刘”。入职四年以来,他每年义务为师生修车接近百余次,从自行车到汽车,从轮胎充气到组装新车等,大大小小的毛病他都能又快又好地解决。
这位退伍炮兵出身的保安,当年在部队里正是凭着这股子干劲和奉献,积极向党员队伍靠拢并加入党组织。如今在山大,他将这份技艺带到工作中,把这份奉献延续到了校园里。
“拿山大的孩子,当自己的孩子;把学生的事,当成大事。”刚进入到山大时,团队老党员嘱咐的这句话,成为老刘多年如一日的行动指南。
为了能随时帮忙,他自掏腰包备齐了各种工具——扳手、手电钻、切割机,甚至自制电车应急启动线。当面对同学们的感谢时,老刘却摆摆手,淡淡一笑,坦言“这都是举手之劳,不值一提。”
“我只是1%,我们的团队才是最重要的。”刘新锋说。在他和老党员的带动下,山大保安队把无数“分外事”变成了“分内活”:修车、送医、运行李……无论是同学们主动求助的,还是巡逻时偶然瞥见的,保安队都及时到场帮忙,用双手托起“家”的安全感。
“就像部队里的老兵带新兵,大伙一条心。”在这1%的带动下,更多的1%涌现,发挥出守护校园师生幸福的100%+的力量。
如今,刘新锋依然每天忙碌在校园里,两只手渗着油污渍,天天都是黑乎乎的。但正如他所说:“手虽然是黑的,但咱心里是热的!”党员的底色,从不在表面。无论岗位如何平凡,只要群众需要,那颗心,便永远滚烫。
他们或于案牍织经纬,尽力为师生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或用三餐慰四季、用帚笔写清新,在一餐一景中提升师生满意度幸福感;或于晨昏关注学子安暖、于昼夜护校园安定,为和谐校园保驾护航,3940名管理服务党员,践行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理念,从工作实事和点滴小事中让师生医务员工感受到暖心、安心、舒心,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保驾护航。
学生党员 李骏一
愿以寸心寄华夏,且将岁月献山河
李骏一,中国共产党党员,党龄1年。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级本科生,2025年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本科就读期间,担任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党支部负责人、山东大学国旗护卫队成员。
“愿以寸心寄华夏,且将岁月献山河,这是护卫国旗时刻入骨髓的信念与荣耀。”回忆作为护旗手的点滴时,李骏一说:“当护卫国旗走向旗杆时,那抹鲜红始终是我步履的指引,每一步的铿锵都与战友共振,我们将目光锁定国旗的方向,将坚定熔铸于步伐的方寸之间。”旗帜背后,是革命先烈用血肉铺就的复兴之路,是边防战士在雪山海岛以脊梁撑起的国土界碑,更是亿万中国人为中国梦奔走拼搏的剪影。
“如果青年党员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鲜艳的中国红,早已融入国人的血脉。2024年,李骏一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学生骨干红色教育实践研学班,在井冈山参观革命遗址,感知红色历史的震撼。“沿着先辈们的足迹,我暗下决心要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把个人小我融入祖国大我中,顽强拼搏、不懈奋斗,以青春之我托举青春之民族、青春之国家。”李骏一说。
“所谓先锋,正是把自己汲取的光与热,毫无保留地传递给更多人。”作为本科生党员先锋服务队的一员,李骏一为新生入学保驾护航、用所学所知答疑解惑。从场地布置的横幅悬挂,到联络校区党员同志,每一个环节他都在与时间赛跑,只为在新生报到当日实现最有效的服务。雨水与汗水交织,映照出他主动担当的责任意识和热忱朴素的真诚心意。“擎一面旗,用行动来表达,用实践去证实”,红色基因就这样在传递中焕发着新的生机。
在山大,还有17974名学生党员,他们在校园党员志愿服务队、先锋岗服务师生同学,在社区基层一线志愿服务,在项目工地、挖掘现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创新创业的浪潮中勇往直前,在学术领域精耕细作……他们用自己的青春热血,书写着当代学生党员的风采,在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星光不灭,旗帜永扬。每一个被讲述的故事,都是信仰的生动注脚;每一位被铭记的身影,都是群体形象的真实写照。“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在104年血脉传承中淬炼出的先锋本色。在强国建设的最前沿,那抹最鲜亮的红,永远召唤着我们向最难之处攻坚!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