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
胡旭辉以“乔姆斯基遇上ChatGPT: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理论语言学反思”为题,深入探讨了理论语言学的本质、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人工智能能否取代理论语言学等核心议题。通过对比人工智能语言模型与人类语言模型的异同,胡旭辉指出,理论研究有其自身独特的目标和学术价值,目前的人工智能范式并不能取代理论科学研究的范式;同时,人工智能语言模型能够进一步倒逼我们认识人类语言独有的本质属性,从而为理论发展提供新的起点和视角。
张忞煜以“多语对齐与信息淤塞:大模型在区域国别研究中的双刃剑”为题,通过低资源语种学习与研究的实例,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对该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人工智能在区域国别研究中展现出了诸多积极作用,如消解语言阶序障碍、促进科研与教学的紧密联动、显著提升研究效率等。然而,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生成的文本内容也可能削弱人们对现实的直接感知,由此在教学和应用场景中引发信息淤塞问题,同样值得广大学者们的高度关注与深入探讨。
王彦晶以“青铜还是王者:苏格拉底遇上ChatGPT”为题,结合哲学里的若干经典思想实验讨论人工智能对哲学学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他指出,很多过去被认为是虚无缥缈的思想实验在当下逐渐变成了现实,我们可以利用哲学学科积累的思想资源直面现在的问题;在这个人工智能迅猛崛起的时代,我们尤其需要提出好问题,反思我们习以为常的预设,提出新概念来前瞻性地探索未来的可能。然而,这也对哲学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要求他们拓宽视野,具备跨学科的素养,运用好人工智能等诸多工具,试图提供真正深刻的理论。
贺询以“数字人文视角下的欧洲艺术风格分析新探”为题,选取艺术研究作为典型案例,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对数字人文领域研究所带来的启示。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数字人文研究领域的拓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现了其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鉴于艺术现象本质上更多是一种感性的体验与灵感的创造,它主要依赖于经验进行描绘,而非遵循严格的逻辑推演,因此,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同时,我们也应高度关注其使用过程中可能衍生的问题及负面影响。
从左上图开始顺时针:胡旭辉、张忞煜、贺询、王彦晶
在讨论环节,与会教师们就AI在人文社科领域中的应用现状、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完善与改进的可能途径展开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讨论环节
未来,人事部将持续紧扣青年教师学术发展需求,不断深化拓展学术沙龙活动的内涵与外延,以多元化的活动内容与形式,积极助力学校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作出积极贡献。
责任编辑:杨延华
初审:董承臻
终审:王雪燕
版权与免责声明:(1)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信息传递,并非商业用途,(2)本网所转载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 (3)本网转载文章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相关问题,请在壹周内通过电子邮件与本网站联系,邮箱:zy91370786qq.com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对内容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