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本科的时候,美国对华为等企业的芯片断供,像一记重锤敲醒了我们这一代人——原来课本上那些遥远的‘卡脖子’技术,真实地存在于我们每天的生活中,原来我所学的专业已经成为了没有硝烟的战场。”
这是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2025届博士王凯枫在毕业生座谈会上的发言。
以笔尖为刃,实验室为营
纵横驰骋于集成电路基础研究的最前沿
她在导师指导下
成功研制出国际首款基于量产工艺平台的
硅基隧穿晶体管和标准CMOS
混合集成的超低功耗电路
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
超低功耗集成电路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
包含专业顶会、专业顶刊在内的论文12篇
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22项
荣获北京大学校长奖学金
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奖励
努力为中国“芯”装上节能引擎
在微米与纳米的尺度间
书写当代科研人报国的“硬核浪漫”
△王凯枫
王凯枫与北大的缘分,始于一次偶然但关键的选择。
本科时期,就读于山东大学的她对物理相关专业满怀兴趣,便选择了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然而,入学后,她发现计算机专业似乎就业面更广,转专业的念头一度在她心中徘徊。但命运的转折总是在不经意间到来。
大二那年,美国对华为、中兴等企业的芯片断供事件,如同一记重锤,敲醒了她。她深刻意识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并非只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关乎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自那一刻,她坚定了继续在微电子领域深耕的决心,立志要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秉持满足国家发展所需的初心,在保研关键时期,经过科研条件、成果转化、师资力量等方面的综合对比,她将目光投向了北大。彼时,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微纳电子学系(现集成电路学院)进入了她的视野。
在检索导师信息时,她关注到黄芊芊教授独特但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研究方向——硅基低功耗器件大规模集成与应用研究。这是一个研究缺乏,但现实急需、运用场景广泛的领域。此外,黄教授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也深深吸引着她。她希望在未来,能够同黄教授一般,为推动学术成果的产业转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王凯枫与导师黄芊芊
功夫不负有心人,凭借自身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对科研方向的执着信念,她顺利通过了夏令营的系列面试、笔试,成功进入黄教授的课题组,开启了她在北大的直博之旅。
读博期间,王凯枫的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荆棘与挑战。她的研究聚焦于“新型低功耗器件的大规模集成与应用”,这一方向旨在解决集成电路发展中面临的功耗瓶颈问题。
以日常使用的手机芯片为例,随着工艺节点的不断降低,芯片集成度和性能提升的同时,其功耗密度也在不断增大,限制了芯片性能的进一步提升。王凯枫所研究的新型低功耗器件,就是针对这一问题,为电子设备的续航和性能优化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国内外其他课题组从单器件性能优化的角度出发,大多选择新型材料器件作为研究方向,但这也带来了难以大规模集成与应用的难题。而王凯枫所在的团队面向实际产业需求,基于成熟的硅基CMOS工艺,从新型器件结构、新型工作机理等角度出发,选择了硅基隧穿晶体管这一技术路线。依靠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他们得以有机会与国内领先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合作,这为研究带来了独特优势,但这同时也意味着前人经验的极度匮乏。
面对困境,王凯枫没有退缩。在面对难题时,她及时调整心态,将其想象成日常的课程作业,从基础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实验过程中,她不断尝试、反复验证,每一次的失败都成为下一次改进的经验。
在研制“国际首款基于量产工艺平台的硅基隧穿晶体管和标准CMOS混合集成的超低功耗电路”的过程中,她不断挑战一个又一个“无人区”的难题。在将单个器件组合成电路时,她遇到了器件之间泄漏电流过大的难题。查阅文献后,她发现,国际上相关研究要么停留在单器件层面,要么只是电路仿真,没有实际在实验中基于体硅隧穿晶体管做出电路单元的报道。这意味着她和团队要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
△王凯枫与同学在实验室进行测试
越是困难,越需要冷静。应对前所未有的难题,王凯枫和团队从器件物理本身出发,深入分析泄漏电流的通路,并通过仿真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在与产业合作公司的反复沟通中,他们综合考虑成本、工艺兼容性和尺寸微缩等因素,对方案进行迭代修改。最终,成功解决了器件漏电问题,做出了国际上第一个基于体硅隧穿晶体管的电路单元。
在漫长而煎熬的技术攻关过程中,王凯枫也曾有过动摇的时刻。但导师黄芊芊教授的教导始终鼓励着她前行,“你需要考虑的是,除了发文章以外,你的工作有没有进一步的意义,以后有没有可能解决实际问题。”黄教授的话让她一次又一次重新审视自己的目标,不断调整好心态,继续坚定地走在自己选择的科研道路上。
经过不懈努力,王凯枫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她先后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发表了12篇论文,涵盖IEDM(International Electron Devices Meeting,IEEE国际电子器件会议)、EDL(Electron Device Letters,IEEE电子器件快报)、TED(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IEEE电子器件汇刊)等专业顶级会议和期刊。
△王凯枫部分论文成果
其中,2024年发表在ESSERC(European Solid-State Electronics Research Conference,IEEE欧洲固态电子研究会议)的文章,是王凯枫科研之路的一个意外收获。博士二年级时,在与老师的一次讨论中偶然发现,虽然硅基隧穿晶体管低功耗的特性有利于延长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的保持时间,但其本征的单向导电性问题使其无法被用于DRAM。但是否有可能在保留器件低关态电流优势的前提下,解决其单向导电问题呢?在继续研发大规模集成硅基隧穿晶体管及其电路的过程中,这一想法始终萦绕在她的心头。她一边解决原有器件大规模集成中遇到的问题,一边设计新器件,尝试通过改变器件结构来加入双向导电通路。在经过多次器件设计和实验迭代以后,最终成功制备出可以用于DRAM的新型硅基隧穿晶体管,拓宽了隧穿晶体管的应用场景。
除了论文,王凯枫还申请了22项国内外发明专利,其中一半围绕硅基隧穿晶体管,旨在保护团队在该技术上的创新成果,推动其产业化进程。凭借在科研上的突出表现,王凯枫先后获得了北京大学校长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重要荣誉,并入选博雅博士后项目。
△王凯枫部分专利成果
荣光的背后,是她对科研的热爱与执着,以及多年来坚持和延迟满足的结果。那些前期埋头苦干、成果尚未显现的阶段,默默积累,最终在毕业季时,结出累累硕果。
专注科研的同时,王凯枫也积极投身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青年的时代担当。担任学院团委学术委员期间,她积极参与组织挑战杯竞赛、“少年志·中国芯”宣讲等活动,并向身边的老师和同学们学习,不断打磨“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赤子初心。
在组织宣讲的过程中,她深刻意识到,要将专业知识以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方式传达给大众,才能让更多人了解芯片技术的重要性。这一经历也让她明白,既要能“俯身”做科研,也要能“开口”讲故事。
在学习、工作之外,王凯枫也用心感受生活,认真过好每一个片刻。她热爱健身,从博士二年级开始,便意识到良好身体素质对科研长跑的重要性,从此开启了健身之旅。通过健身,她不仅保持了健康的体魄,还在运动中释放了科研压力,调整了心态。
尽管日常科研任务繁重,但她依然努力在科研与生活之间寻找平衡,在闲暇时光,也会选择逛街、听歌等方式放松自己,享受生活的美好。
对于未来,王凯枫也有自己明确的规划,她将留校进行博士后研究,继续深耕硅基隧穿晶体管领域,致力于推动其产业化。目前,她所在的团队正在进行隧穿晶体管的大规模电路应用研究,并计划在更先进的工艺节点上继续探索,为我国集成电路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回首自己的求学和科研之路,王凯枫认为,尽早明确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至关重要。在面对科研长跑中的重重困难和诱惑时,要努力克服内耗和焦虑,将精力聚焦于当下问题的解决,化繁为简,以实验室工作为基础,开拓实际成果转化的新篇。
从本科梦想到博士圆梦
王凯枫的科研长跑从未停歇
在实验室里的辛勤付出
在专利中凝结的智慧结晶
都化作产线上跳动的数据流
让“中国芯”的低功耗梦想照进现实
站在新起点
她始终以科技为光、理想为热
在国家集成电路的版图上
勇敢奔赴更辽阔的未来
责任编辑:王作强
初审 :葛纯强
终审 :邓永军 张术秋
版权与免责声明:(1)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信息传递,并非商业用途,(2)本网所转载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 (3)本网转载文章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相关问题,请在壹周内通过电子邮件与本网站联系,邮箱:zy91370786qq.com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对内容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