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6月18日,中国教师报头版以“选择教学这条路,也可以走很远”为题,报道山东师范大学构建青年教师培养新范式的经验做法。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聚焦青年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培养,不断完善培养培训体系、优化政策制度激励,构建了“五聚力五融合”教师教学发展新模式,持续开展“名师领航、优师助航、青师启航”三航课堂品牌活动,深化推进了课、训、研、赛四维融合,促进形成了青年教师“安教、乐教、善教”的教学生态,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显著提升,连续三届在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获奖,其中1人获全国一等奖理科组第1名、1人获文科组第2名、1人获全国二等奖,位列山东高校首位。
再次斩获青教赛一等奖这个消息,对山东师大来说虽然惊喜,但并不意外。2023年,山东师大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周峰就曾经拿下理科组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
山东师大青年教师何以崭露头角?事实上,推动他们快速成长的还远远不只是竞赛。
“今天我们就探讨到这里,下课。”第七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20分钟限时模拟课堂教学现场,说完最后一句话,张慧伦下意识看了看时间“19分57秒”,她舒了一口气,微笑着离开了讲台。
“教十年课不如写三年反思,写三年反思不如参加一次青教赛。反省才能进步,进步才能提升。”曾获山东省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的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高燕说。
以赛促教、以赛提质,正是山东师大将青年教师“卷”入教学比赛的初衷。副校长张茂聪向记者介绍,近年来学校以竞赛为牵引,通过聚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混合式教学设计大赛等,组建校内外教练团队,不断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212页教学设计、272页PPT、2254个动画效果、51521字的逐字稿……在周峰的记忆里,这些数字是他备战第六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一个缩影。
“三航”筑基,搭建“青椒”螺旋式成长阶梯
青年教师的成长不能靠“单打独斗”,如何整体性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山东师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贾斐向记者介绍,在竞赛之外作为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常态化”工作,山东师大创新性开展“三航课堂”,推动青年教师以课堂教学作为成长的支点。该活动连续举办4届以来,共开课500余门次,邀请专家名师百人次,累计教师参与达万人次。
山东师大商学院副教授李扬还记得自己初登讲台的“窘况”。这位毕业于南开大学的管理学博士为了给学生讲好“物流信息系统”这门课,花了一个多星期找来大量文献材料,满以为能给学生带来一场“知识盛宴”。但结果却令他感到挫败,“学生几乎没有什么反应,整堂课都在冷场”。
正是在“青师启航”活动中,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李扬配备了曾获山东省第四届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的吴梦娜教授为导师。吴梦娜为李扬分析那堂课“失败”的主要原因:整堂课缺乏教学设计,虽然有引入,但是内容太艰涩,没有由浅入深,学生很难参与。李扬这才恍然大悟:教学要给学生一些够得着的支点。
如今,“李扬老师总能把枯燥的知识与现实挂钩。比如讲选址方法时,他拿来本地连锁餐厅的真实数据让我们规划中央厨房的位置。大家为争夺最优方案吵到下课铃响,这种‘较真’在以前的纯理论课上根本不可能发生。”学生杨雨果说。
在第38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为了促进青年教师更好成长与发展,学校面向青年教师举办“师说论坛·名师领航系列活动”之“我心目中的大先生”对谈活动,杨守森、魏建两位全国模范教师作为主讲嘉宾为青年教师分享了自己的从教心得。
“我遇到过许多‘大先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始终对三尺讲台怀有敬畏之心,严谨认真地对待每一堂课”“作为一名教师,只有面对压力和挑战,不断磨炼,教学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对谈中,杨守森和魏建的分享感动了许多青年教师。
“这样的活动让我更加坚定了做‘有温度的教育者’的职业追求,激励我在创新中沉淀,在实践中升华。”山东师大国际教育学院青年教师骆牛牛说。
“每所学校都有许多有潜质拿教学奖的青年教师,为什么山东师大‘冒出来了’?我觉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山东师大的教学比赛是有组织的——这是根本的保障。”山东师大教务处处长乔翠霞告诉记者。
2019年,山东师大专门成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其主要职责之一就是“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教师教学咨询、教师教学研讨交流以及各类教师教学比赛的组织”。
张慧伦对参赛期间指导教师的帮扶记忆犹新,“指导教师对我们的手势、站位、板书、课件等都事无巨细地进行指导——这样一个月磨两次课下来,让我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张慧伦说。
已经退休9年的马军英是“老教师后援团”中最活跃的一员,从2017年第一位参加青教赛的教师开始,她便一直“在场”。在指导周峰参赛期间,四五百天的时间里她的陪伴从未缺席。师徒二人经常因为磨课太过投入以至于错过了晚饭,也错过了教学楼最后关门的时间,后来为了方便拿取钥匙,她甚至把门上的一块小玻璃拆掉了。得知周峰拿到一等奖第一名的那一刻,马军英颤抖着的手指怎么也点不开手机上那张粉色的成绩排名图片。
“就像马老师一样,我们对青年教师给予的都是‘陪伴式’成长——每次参赛,每次哪怕只有一名选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也会派人一直伴随,随时给予支持。”贾斐说,“我们的老师,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对青年教师的支持不只是在比赛中,在张茂聪看来,为青年教师“强能”必须建立在“铸魂”的基础上。为此,学校将“教育家精神”贯穿“清廉课堂”等师德培训课程及师德师风建设专项活动中,帮助青年教师打好政治底色。
在“三航课堂”展示课上,每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培训师都会参与其中,及时发现青年教师的困惑,并给予针对性指导。同时,学校构建了“基层教学组织—学院—学校”三级集体教研机制,323个基层教学组织、11个院级教师教学发展分中心如同毛细血管一般铺设在山东师大,通过开展教学沙龙、教师工作坊等教研活动,为青年教师成长持续赋能。
在学校组织层面,为了支持青年教师发展,教务处、人事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工会等多部门形成了横向协同机制。“我们想尽一切办法为青年教师解除后顾之忧,让他们只管放心前行。”乔翠霞说。
让青年教师特别动心的是,学校还优化教师督导评价与激励机制,在评选“优秀教学奖”“十佳教师”以及认定教学成果时对教学进行倾斜,尤其是职称评聘中,“教学业绩突出直通车”制度让周峰、张慧伦等一批在教学中表现优异的教师被破格评为教授,激励学校的青年教师不只是关心科研,更精心投入教学,他们相信“哪怕选择教学这条路,也可以走得很远” 。
近年来,在AI全面赋能教育教学的当下,山东师大也紧跟时代步伐,利用慧课慧学、超星、智慧树等智能教学平台的支持,组织教师开展智能技术支持的教学创新,建设混合式课程、AI课程,在人机协同模式探索中催生新的教育智慧,促进教师数字化环境下的深度教学思考与探索。
“一花独秀不是春”,为了促进跨校教师协同发展,山东师大依托山东省高师培训中心、黄河流域“两省一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研究院、“长青联盟”等跨校跨区域平台,共建一流高等教育集群,建立校际协同创新机制,将教师发展成果向外辐射。
“在高举师范教育旗帜的同时,我们必须坚持以‘立师德、锤师技、筑师魂’为宗旨和目标,寻求教师素养和教学水平协同提升、双向驱动的良性循环。”张茂聪说,“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源头活水,我们将持续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平台,让青年教师在传承山师精神中守正创新,在深耕教学实践中淬火成钢,让他们真正成长为支撑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山东师大党委宣传部 新媒体中心/
来源: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