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暑假里,妈妈带着我和妹妹到北京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红色之旅,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是压轴项目。
凌晨,闹钟一响,我便从床上弹了起来,顾不上洗漱,赶紧跟着妈妈去排队。检票、安检一过,我便拼尽全力,向着升旗台方向忘我地狂奔,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抢“C位”!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抢到一个绝好的位置。
漫长的等待中,广场上的人越聚越多:有像我一样穿着校服、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有手举国旗、青春洋溢的大哥哥大姐姐,有抱着牙牙学语宝宝的叔叔阿姨,还有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老奶奶……我不禁想,神圣的天安门、庄严的升旗仪式,让我们聚集到了一起。
不知过了多久,忽然,前排的人们伸长脖子齐刷刷看向天安门城门——城门开了!“刷,刷,刷——”三军仪仗队的护旗手踏着铿锵的步伐慢慢走出,走过金水桥,走过长安街,走向升旗台。他们步调整齐,军装笔挺,英姿飒爽。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护旗队跨出的每一步都踏在我的心上,那样震撼,那样振奋!
庄严的国歌响起,全场立即安静下来,我也情不自禁地把右手举过头顶,唱起国歌。在激昂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缓缓上升,我注视着它,心潮澎湃,渐渐热泪盈眶——
我想起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那些触目惊心的南京大屠杀铁证,那是“勿忘国耻,吾辈自强”的警示;
我想起了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里看到的中国人民团结一心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程,那是伟大的党筚路蓝缕的坚韧和正确;
我想起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陈大厅里那一众摄人心魄的国之重器,那是“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底气;
我想起了中国科技馆里那振奋人心的科技产品,那是中国科技日新月异,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硬气;
…………
国旗到顶,迎风招展,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息。红色之旅即将结束,红色基因却在我的血液里更加沸腾……
本文作者: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小学五年级(4)班 刘濡瑜 指导教师:王星月
今年暑假,我走进湖北省博物馆,那里面就像藏着无数个时空宝盒,每一样文物都让我睁大眼睛“哇”个不停。
博物馆里陈列着数不清的珍贵文物:有曾侯乙尊盘,它是古代最早的“冰箱”;有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圆奁,它记载了古代贵族的出行礼仪、排场;还有那剑气逼人,被誉为“天下第一剑”的越王勾践剑……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曾侯乙展厅里那套气势恢宏的编钟。
曾侯乙编钟一共65口钟,分为钮钟、甬钟和长枚甬钟,分别摆在钟架的三排上。在每一排的末尾,都有一个青铜武士高举双手,将一排钟架给托举了起来。每一排编钟都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钟越小,发出的声音清脆如泉水叮咚;钟越大,发出的声音浑厚如雷鸣。每口钟都被铸成特殊的合瓦形,这样敲击不同位置就能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它们和谐悦耳,就像一对默契的音乐伙伴。
在曾侯乙编钟的“C位”,是一口与众不同的钟,它与合瓦形不同,整个就像个圆柱,顶部有两条蜿蜒的龙,钟身上的铭文记载了楚惠王得知曾侯乙去世的消息之后,于在位第56年特制镈钟用作祭祀。相传,当年伍子胥为报楚国杀父之仇,率领吴国大军攻打楚国,楚国的国都郢都被攻破,楚昭王被迫流亡到曾国,得到曾国国君的帮助,后来楚国复国,楚王一直没忘曾国对他的帮助。再后来曾侯乙去世,楚惠王为了报答恩情,铸造这口镈钟相赠。虽然它不参与演奏,却静静地诉说着穿越时空的情谊。
参观完博物馆,我们来到了演奏厅,这里陈列着1∶1复制的编钟。我们欣赏了一场编钟与其他古乐器的音乐秀。当棒槌敲起,乐声流淌开来。听《金殿》,钟鼓齐鸣,尽显恢宏;听《羽韵》,清脆的钟声让我仿佛看到鸟儿轻盈地飞去,身上的羽毛飘逸,给人美的享受;而听《东方红》,悦耳动听的乐曲让人振奋不已……
曾侯乙编钟是古代音乐的瑰宝,更是中华文明的脉搏在跳动。它那天籁之音唤起了古人对艺术的追求,我永远忘不了曾侯乙编钟的魅力!
本文作者:江苏省如东县实验小学五年级(6)班 许梓煊 指导教师:李艳红
暑期,我们一家人去了华山,让我深刻体会到华山之美。
华山之美,体现在其山势虎踞龙盘、高耸入云。华山南峰海拔2000多米,寇准曾题诗为“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自古以来,华山便以奇险峻秀闻名,走在山中,只见巨石高耸入云,青松傲然将根插入石中,仿佛画家不小心点上的绿墨,突兀内又含几丝和谐。
华山还是一座有很多神话故事的文化之山。沉香救母劈山、铁拐李炼丹送人等民间传说流传千年。走在山道上,钢栏上系着无数红丝带,人们把自己的愿望写在上面,希望能多得几丝好运。
华山还是一座英雄之山。中国人民解放军七名战士在樵夫带领下,以大无畏的精神气概和机智灵活的战略战术,创造了八勇士飞越天险、智取华山的壮举,被人传颂至今。
走下华山,回头望去,华山好似一名侠客,带水墨之清幽,蕴侠气之锐利,让我回味无穷。
本文作者: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六年级(5)班 孙来祺 指导教师:赵桐
责任编辑:王作强
初审 :葛纯强
终审 :邓永军 张术秋
版权与免责声明:(1)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信息传递,并非商业用途,(2)本网所转载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 (3)本网转载文章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相关问题,请在壹周内通过电子邮件与本网站联系,邮箱:zy91370786qq.com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对内容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