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下午,山东省科技大会在山东大厦影视会议厅召开,会议宣读了《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2024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山东师范大学以第一完成单位共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8项,其中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副校长蔡阳健、科技处负责同志以及学校获奖代表参加大会,2024年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奖者、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敏作为获奖代表上台领奖。
2024年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授奖290个项目(人选)。陈敏牵头完成的成果“适用于盐碱地的耐盐种质筛选评价、收集创新及综合利用”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张卫牵头完成的成果“细胞内活性分子调控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原位荧光成像”、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牛奔牵头完成的成果“切换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与智能控制”、张新常牵头完成的成果“网络服务特征建模与资源统筹分配研究”获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鸿雁牵头完成的成果“农产品中危害物光热快速检测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获省技术发明二等奖,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吕蕾牵头完成的成果“面向公共安全的密集人群行为智能分析关键技术及应用”、黄文慧牵头完成的成果“面向海上弱小高机动目标探测的无人平台多源视觉协同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吕建树完成的成果“土壤碳汇与环境地球化学理论技术创新及应用”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科技成果管理工作,近四年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累计获奖数量为33项(第一完成单位),居省属高校第一名,为学校提高科技创新水平贡献力量。下一步,学校将以科技奖励培育工作为抓手,坚定“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的阶段性要求,认真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更高水平科技成果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获奖介绍
2024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适用于盐碱地的耐盐种质筛选评价、收集创新及综合利用
陈敏,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河三角洲学者,山东师范大学东岳学者拔尖人才,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主要从事植物抗盐生理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盐碱地适生植物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创新利用研究,针对我国盐碱地适生植物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不足、耐盐种质资源匮乏、创新利用滞后,以及“以种适地”新品种缺乏等重大生产科学问题,在导师王宝山教授的指导下,带领团队在盐生植物种质资源库构建、耐盐种质筛选评价、耐盐机理解析、盐碱地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系列研究成果,为盐碱地改良和综合利用做出贡献。
2024年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细胞内活性分子调控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原位荧光成像
张卫,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荧光探针的设计、制备及生物应用研究,带领团队深入研究了活性小分子与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互作,揭示肺炎及动脉粥样硬化慢性炎症过程中小分子与蛋白质互作与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取得了系统性的创新性成果。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共发表 SCI 论文 4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2025年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此外,张卫教授还曾获山东师范大学“十佳教师” 、山东师范大学“杰出青年”、山东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2024年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切换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与智能控制
牛奔,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曾连续多年入选科睿唯安(Clarivate)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全球顶尖前10万科学家、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等榜单。先后获得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首位、四位)、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二位)、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首位)、国际期刊IEEE Systems Journal最佳论文奖、中国自动化学会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导师奖等。主要从事切换非线性系统、机器人智能控制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带领团队围绕“切换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与智能控制”这一重要前沿科学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得到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解决了切换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控制器设计及切换策略制定等难题,引领了切换非线性系统的前沿研究方向,推动了微分动力 系统、控制论、人工智能等学科的发展。
2024年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网络服务特征建模与资源统筹分配研究
张新常,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协“科创中国”特聘专家,先后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和自然科学奖4项。主要从事网络技术研究,带领团队围绕网络特征建模与资源分配、网络内容大规模分发、新型网络架构等主题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在网络特征建模方面,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对称环的软件定义网络链路丢包检测和建模方法,及基于多类型样本的软件定义网络链路流量关联延迟模型学习方法,在网络特征建模方面实现了多项突破;在网络资源分配方面,提出了一套带宽利用率、网络承载能力和延迟综合优化的软件定义网络资源统筹分配体系与方法,显著提升了网络服务质量和能力。以上网络特征建模与资源分配成果,为软件定义网络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2024年度山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
农产品中危害物光热快速检测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
张鸿雁,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师范大学东岳学者拔尖人才,先后获得山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技术发明二等奖、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主要从事食品及农产品中食源性致病菌、农兽药残留快速检测方法研究。带领团队针对当前食品及农产品产业链中危害物检测技术研究薄弱,典型危害物全产业链监测追踪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经多年科技攻关,创制了系列新型光热检测探针,发明了多种食品危害物光热快速检测方法及配套检测仪器,首创了不同食品全产业链中危害物快检技术整合方案。相关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外光热检测方法配套检测仪器研究的空白,显著降低了同类仪器制造成本,全面提升了产业核心竞争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24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面向公共安全的密集人群行为智能分析关键技术及应用
吕蕾,教授,博士生导师,泰山学者青年专家,东岳学者青年人才,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人才引育计划团队带头人。先后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山东计算机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济南计算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多项荣誉。主要从事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和医学影像分析等方向的研究。带领团队围绕面向公共安全的密集人群行为智能分析关键技术开展深入研究,聚焦于人群行为建模与识别、异常行为检测与预警、人群疏散仿真等核心问题,相关研究成果为提升公共安全管理效能和智能应急响应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公共安全治理,实现治理模式从被动应对向事前预防的战略转型。
2024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土壤碳汇与环境地球化学理论技术创新及应用
吕建树,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3项。主要从事环境地理学相关研究,带领团队围绕土壤环境地球化学和碳汇监测开展研究,在土壤采样点布局优化、污染物来源解析、污染物空间分布预测、土地质量评价、土壤碳储量和碳汇模型等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实现了生态地球化学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转化,为山东省土壤污染防治提供科学支撑,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科技成果管理工作,近四年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累计获奖数量为33项(第一完成单位),居省属高校第一名,为学校提高科技创新水平贡献力量。下一步,学校将以科技奖励培育工作为抓手,坚定“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的阶段性要求,认真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更高水平科技成果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山东师大党委宣传部 新媒体中心/
为山东师范大学点赞和在看!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