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希望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发扬奋斗精神,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基层和西部,是青年施展才华、淬炼成长的广阔天地。每年,学校有许多毕业生选择奔赴边疆、扎根基层、投身艰苦行业,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发展,受到学校表彰。他们以青春汗水浇灌梦想,以挺膺担当回答时代之问,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赤子情怀与责任使命。
以下8名毕业生就是其中的代表,希望广大学子们以榜样为指引,积极投身祖国需要的地方,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青春华章!
从黄海到天山:我的西部渔业征程
初识西部,我与许多人一样,脑海中浮现的是戈壁黄沙与苍茫荒野。直到导师宋协法教授将赴青海李家峡水电站的实践机会交到我手中,这片土地的真实画卷才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2023年的夏天,我跟随课题组踏入青藏高原。李家峡的黄河水奔腾不息,湛蓝的天空下,雪山与草甸交织成令人屏息的美景。我们在此筹建鱼类增殖站,守护黄河上游珍稀鱼类的繁衍。最初的高原反应让我彻夜难眠,施工中突遇的塌方更让团队屡屡受挫。但藏族阿妈端来的一碗热腾腾的牦牛肉面,混合着酥油茶的醇香,瞬间消解了异乡的寒意。她说:“你们来帮鱼找回家的路,我们帮你们找家的味道。”这份质朴的温情,让我第一次触摸到西部土地的温度。
在海拔3000米的工地上,我真正理解了何为“纸上得来终觉浅”。为攻克高寒水域鱼苗成活的难题,我们连续三个月监测水温变化,创新设计出仿自然流速的黄河裸裂尻循环水苗种培育系统。完成任务的那一刻,我忽然懂得:所谓科研的价值,不在论文的厚度,而在江河中每一尾重获新生的鱼。
这段经历彻底重塑了我的职业选择。曾经,我和同学们一样向往沿海科研机构的安稳,但西部的星空与黄河的浪花,让我听见了另一种召唤。2024年春,我毅然报考新疆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管理局选调生。有人不解:“新疆哪有海洋?”我却记得在赛里木湖考察时见过的场景:柯尔克孜族渔民驾着小船破开冰面,捕捞的高白鲑在晨光中泛着银辉——这里虽无大海,却有着冰川融水滋养的“内陆渔场”,每一处湖泊都是亟待守护的生态明珠。
从黄海之滨到天山脚下,我的行囊里始终装着导师赠言:“渔业人的实验室,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西部的确没有大海,但这里的每一条河、每一面湖,都在等待我们用知识与热忱,唤醒沉睡的蓝色生机。
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嘉峪关,这座矗立在河西走廊、祁连山下的“天下第一雄关”,不仅是我出生的地方,更是父辈、祖辈为之奋斗的热土。小时候,听着父辈们讲述戈壁滩上创业的艰辛与豪迈,看着他们眼中那份对事业的执着与热爱,“四〇四”这个名字,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里。它不仅仅是一个单位代号,更象征着一种“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精神传承。
五年前,我怀揣着梦想,从西北戈壁来到黄海之滨。从预科到本科,在海大的五年求学时光让我明白,“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的校训精神,不仅在于学业的精深,更在于取所学之“则”,行于祖国最需要之“远”。我毅然决定回到嘉峪关,回到四〇四。对我而言,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就业选择,而是一次必然的“归家”,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接力”。
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递到我们手中。我深知,在遥远的戈壁深处,那片承载着国家核工业光荣与梦想的土地上,正呼唤着新鲜血液的注入。我渴望将自己所学的自动化知识,运用到核工业这个关乎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立志做忠诚的“守护者”、做创新的“生力军”、做精神的“传承人”、做家乡的“建设者”。时代赋予我们更好的条件、更新的技术、更广阔的舞台。回到那里,不是去重复父辈的艰辛,而是要以新一代建设者的姿态,用我们在大学殿堂里汲取的智慧,去解决新问题、迎接新挑战,推动我国核工业向更高水平发展,去传承那份融入血脉的忠诚与担当,去发扬那份矢志不渝的报国情怀。像戈壁上的胡杨一样,把根深深扎进这片热土,用知识和汗水浇筑新的荣光。
扎根沃土,服务国家所需
四年海大求索,从课本上的理论学习到实验室中的实践操作,母校不仅赋予我们扎实的专业基础,更塑造了我们“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的胸怀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海洋大学全体师生的重要回信强调“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作为一名海之子,我深刻体会到我们所学所研,最终要服务于国家所需、人民所盼。对我而言,这份服务国家需求的实践起点,就在基层岗位,就在我即将奔赴的基层一线。
作为一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我深知基层与一线,是食品生产的源头与命脉,是工艺参数的执行地,是品质把控的最前沿,更是连接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关键节点。在企业的宣讲会上,我看到了基层的实践如何精准对接国家需求:车间主任优化物料调度动线,提升效率,这是对“加强科技攻关”的基层响应;团队为守护云贵高原物流“最后一公里”的品质,运用温度记录仪进行全程冷链监控,这体现了对食品安全这一国家重大关切的坚守;他们手绘可视化手册帮助少数民族包材供应商理解ISO标准,更是推动标准化建设、助力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缩影。这些实实在在又利国利民的成果,让我看到了奔赴基层的价值——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将“科技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落到实处。
选择赶赴基层,就是选择成为连接国家战略需求与行业一线实践的桥梁。展望未来,我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在基层沃土上默默耕耘,用食品科学的理性之光,照亮传统技艺的智慧传承,在服务国家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伟大实践中,书写不负总书记嘱托、不负母校培养、不负青春韶华的奋斗篇章!
行囊满载处,归程向天山
在祖国西北边陲,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宛如一片绿洲,承载着我成长的记忆。背上行囊,我从天山脚下到达黄海之滨求学。大学四年的求学之路,如同一座知识的灯塔,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在这段时光里,我认真汲取专业知识,也悉心聆听师长的宝贵建议。回望来时路,兵团的一草一木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生命里,爷爷奶奶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成为我前行的力量。我知道,无论走得多远,兵团永远是我魂牵梦绕的故乡,而那段成长岁月,更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经过反复思考与慎重抉择,我内心深处对家乡新疆的眷恋愈发浓烈,毅然决定毕业后返乡工作,为家乡的建设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有人把返乡视作退居舒适圈的“避风港”,将回归故土误解为缺乏雄心的“折翼之举”,认为守着熟悉的土地是向生活妥协的标志。但于我而言,返回家乡恰是一场充满未知的远征,是怀揣理想向现实发起的挑战。
对家乡的热爱,是我选择直面挑战的底气。怀揣着这份热忱,我积极求职,在经历层层筛选、大量简历投递和多轮面试后,最终成功获得新疆有色金属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青睐。我深知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实现理想的崭新起点。我希望将大学化学专业所学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专业领域发光发热,用所学知识助力家乡产业发展,实现个人价值与家乡繁荣的同频共振。我愿做一颗坚韧的胡杨种子,扎根在戈壁滩上,哪怕力量微薄,也要用知识的养分滋养贫瘠的土地;愿化身为一盏明灯,在建设家乡的征程中,以绵薄之力照亮前行的道路。或许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我坚信,点滴努力终将汇聚成推动家乡发展的洪流,让这片深爱的土地焕发新的生机。
不忘初心,青春向西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勉励广大青年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做成一番事业、做好一番事业。对于我来说,去西部就业,不仅仅是“到西部去”,更是“从西部来,到西部去”。
选择去贵州工作,作出这个选择到现在,很多人问我:“你一个重庆人,跑贵州去干嘛?”曾经,我和众多毕业生一样,求职期间不断查看各类企业招聘信息、参加各种各样的招聘会,各种笔试面试如潮水般向我涌来,我却淹没在这样的“信息山海”中,无法找到自己的方向。在决定报考贵州选调生之前,我问了自己两个问题:我是谁——一个在贵州读过四年书的重庆人;我要去哪——回到那片改变过我的土地。我突然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我要去贵州。我是沐浴着党的阳光、伴随着祖国西部地区的飞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我想我也要回到西部去,回到祖国发展最需要的地方去,回到那片我所热爱的土地上去。我希望能够将自己的所学所长应用到贵州的建设中去。
作为一名选调生,我将以一腔赤诚的初心奔赴西部征途之约,以青春之笔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永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以青春之名,赴能源之约
目前,国家立足基本国情,在确保能源安全、工业稳定的前提下,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双碳”目标。吐哈油田的牛圈湖东区CCUS-EOR项目,正以年注碳6万吨、增油1.7万吨的成果,为油田综合推进新能源新业务作出新贡献。这让我意识到,将来我所工作的这片热土,不仅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阵地,更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前沿战场——从70万千瓦光伏制氢项目将戈壁阳光转化为绿氢,到三塘湖风电场以清洁能源赋能油气生产,再到温吉桑储气库群构建“零碳调峰”体系,这些处处都与我的专业追求高度契合。
展望未来,我对即将开启的新程充满期待。我可以将大气环境监测技术应用于油气生产现场,实时把控环境质量;运用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技能,为油田新能源项目提供科学的生态评估与优化方案;更能深度参与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前沿课题研究,在实践中推动技术创新。站在人生新起点,我想对未来的自己说:青春因奋斗而精彩,职业因奉献而有价值。尽管我将面对戈壁烈日、设备轰鸣、条件艰苦等重重挑战,但我更期待感受钻机启动时的震颤——那是能源动脉的跳动,更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召唤。我坚信,在吐哈油田这片广阔天地里,我们青年一代定能以奋斗者之姿,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征程中,留下属于自己的青春印记。毕竟,最好的青春,永远属于与祖国同频共振的地方。
反哺故土,一路“黔行”
这些年来,贵州省在党的带领下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无数贵州同胞将青春热血投入到家乡的火热建设中。作为一名海大法学人,我盼望着能够同他们站在一起,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在面临就业选择的毕业季,我坚定地选择回归家乡、奔赴基层。经过组织选拔,最终我有幸被录用为贵州省选调生,即将成为一名人民公仆。
回首三年海大时光,在老师的悉心培养与关怀下,我始终勤奋刻苦、勇毅前行,在校期间曾担任军训助理、副班长等职务,曾获“优秀研究生”“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海大求学期间的成长经历是我人生中最为宝贵的财富,正是因为有了这段美好充实的求学时光,才让我有了投身家乡建设的信心和勇气。如今即将离开母校,我深知反哺家乡不能只靠喊口号,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我将坚守自己的初心,以满腔热忱投身家乡建设。
“此去应多羡,初心尽不违”,在此后的人生路上,我将永葆“黔行”的勇气,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西部基层展现海大学子的青春风采。
把海大的“光”,带回故土的田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