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起点
又一批同济人启程
奔赴更广阔的天地
他们将带着在同济收获的行囊
攀登一座又一座学术高峰
探究科学真理
今天,让我们聆听
他们求学深造的心声
罗鑫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5届本科毕业生
深造去向:清华大学
我成长于江西省的一个小镇,随着城市化不断推进,生活垃圾、土壤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这些切身经历让我对环境专业怀有强烈的使命感,渴望在家乡环境治理中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在同济四年的专业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了时代赋予我们环境人的责任,更坚定了我投身环境治理的决心。
我深感现有知识储备尚不足以支撑个人发展与长远规划。因此,我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夯实专业基础、拓宽学术视野,真正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理念,为家乡守住“金山银山”,更留住“绿水青山”,这是属于环境人的浪漫使命。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5届本科毕业生
深造去向:北京大学
同济大学“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校风早已融入我的血脉,成为我对“这个时代需要怎样的人”给出的答案。
在母校的培养下,我获得参访顶尖科技企业、海外高校交流学习以及名企实习的宝贵机会。身处上海,前沿科技触手可及,从电动汽车到智驾汽车,从无人机到人形机器人,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与实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科技与金融的紧密关联。二者如咬合的齿轮,驱动时代前行,催生新质生产力,也让我明确了奋斗方向。
未来,我将秉持严谨求实的态度,把工科技术与商业经济深度融合,投身国家产业升级,引导资本流向关键领域,勇担时代赋予我们这代人的责任。
马文卿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届本科毕业生
深造去向: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是一方予我学识、育我能力、塑我人格的热土,“同济天下”的烙印是四载求学时光在我心中留下的底色。
四年以来的学习与实践、校史校风的浸润与熏陶,让我深刻明白,同济人是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务实者;同济人无论走到哪里,“同”的是与人民心心相印的血肉联系、“济”的是社会发展与人类大同的远景展望。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学子,我将在深造中继续做一个学理与信念、知识与信仰共存的科学真理学习者,在未来当好一个同国家发展前景紧密相连、休戚与共的伟大实践参与者。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我愿肩负“同济天下”的使命,去书写奋斗与精彩共存的人生新篇章!
沈佚凡
医学院临床医学(拔尖卓越培养)2025届本科毕业生
深造去向:上海交通大学
大学五年,我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学习态度。医学专业课本厚重、考试密集,我通过反复学习和临床实践,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我从大一参加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项目,敲开了科研世界的大门,在大三加入课题组,系统学习细胞、动物实验技术和材料表征方法。依托实验室的积累,我参与竞赛、申报国创项目并发表论文。本科阶段的训练让我完成了从本科生到准研究生的思维转变。在学生工作与实践方面的经历锻炼了我的综合能力,也让大学生活更加充实。
未来,我会带着这些积累,在医学科研道路上继续前进,努力用所学帮助更多人,守护更多生命,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渠凯茹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25届本科毕业生
深造去向:同济大学
从同济大学本科迈向本校直博,看似未变的校园,实则见证了我能力与认知的蜕变。怀揣对生物的热爱,我跨类选择生物信息专业,在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探索的交织中,明晰了科研兴趣所在。
对于深造,我深刻领悟到“合适”才是选择的关键。研究方向的契合度、自身能力的适配性、课题组氛围的融入感,共同决定着研究生阶段的成长质量。尽管面临诸多选择,我毅然放弃北大,选择同济生物信息学系直博。这里既契合我生物信息与人工智能的专业背景,又提供了广阔平台与丰富资源。我将在此深耕,挑战自我,为精准医疗发展贡献力量。
覃诗航
中德工程学院2025届本科毕业生
深造去向: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
站在前往慕尼黑工业大学的新起点,回望在同济大学的四年,记忆如潮水般翻涌。从在德语与高数中艰难摸索,到在学生会活动里统筹全局,再到在交换实习中拓宽视野,每一次经历都是成长的勋章。课堂上对知识的渴求、实践中对责任的担当,都在不断重塑着我,也让我愈发清晰地认识到,个人的成长与祖国的发展血脉相连。作为青年一代,我们不仅要在专业领域追求卓越,更应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
“同舟共济”的精神,早已深深镌刻在我的生命里,成为我面对挑战时最坚实的底气。我将永葆初心,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汲取知识,未来定以所学回馈祖国。
谢婧莹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25届本科毕业生
深造去向:伦敦大学学院
回望在同济大学建筑学五载春秋,每一寸时光都沉淀为成长的养分。我逐渐领悟到建筑不仅是构筑物理空间,更是对社会需求的回应与人文情感的承载。感谢老师的严谨教学与同学讨论间的思维碰撞,让我在理性分析中葆有对艺术的敏锐,在技术探索中不忘对人与土地的关怀。
即将启程深造,我期待在多元文化交融的学术环境中拓展视野,探索可持续设计与数字技术的前沿方向。愿自己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对话中,成长为兼具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建筑师。我愿将所学融入祖国城乡发展的脉络中,用设计回应时代命题,让建筑成为承载文化自信、推动社会进步的容器。
林衍森
交通学院2025届本科毕业生
深造去向:新加坡国立大
同济大学是我从懵懵懂懂的少年成长为羽翼丰满的大人的见证者。对我而言,交通不只是一个专业领域的名词,更是一种“交联天下,通达万物”的思维方式。
在四年的学习研究中,我深刻意识到全球化的国际视野对于交通人的重要性。我将收拾行囊重新出发,前往马六甲海峡之滨的东方十字路口,去往世界顶尖学府探索交通领域,尤其是海运交通的别样形式。此行山高路远,愿我早日学成归来,为祖国的交通事业添砖加瓦。
四载同济求学,母校在我的品格和灵魂上留下了永不褪色的印记。现在,该轮到我带着同济人的印记,去行走世界更多的角落,去攀登人生更高的山峰。
带着同济的烙印
同济学子跨越山海
踏上更辽阔的征途
无论走到哪里
同济都是你们永远的底气
愿你们继续披荆斩棘
世界等你创造奇迹!
责任编辑:王作强
初审 :董承臻
终审 :刘春香 邓永军
版权与免责声明:(1)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信息传递,并非商业用途,(2)本网所转载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 (3)本网转载文章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相关问题,请在壹周内通过电子邮件与本网站联系,邮箱:zy91370786qq.com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对内容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