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市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秉持系统谋划、精准施策、持续推进的发展理念,构建起集教育帮扶、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多维度对口帮扶体系,积极推动西藏日喀则、新疆喀什、青海果洛、云南省等7省22地州和三明、六安两个革命老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全链条发展。
通过“组团式”人才帮扶、特色思政课程建设、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赋能,上海有效破解对口地区发展瓶颈,培养了大批“带不走”的本土人才,助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此同时,上海坚持教育资源双向流动,深化师生交流与文化融合,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对口帮扶不仅展现了上海的智慧与担当,也为实现东西部协作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彰显新时代对口帮扶工作的战略高度和实践成效。
“组团式”帮扶,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本土教师队伍
2016年6月,上海首批“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队攀向平均海拔4000米的雪域高峰。经过近十年的接力,由上海援建的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先后获评全国生态文明示范校、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成员校、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试验校等,取得多项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零”的突破。
上海援藏坚持精准、系统、长期,从“单兵作战”向“团队作战”转变,从“没有”向“更好”转变,从“短期帮扶”向“长期帮扶”转变,推动对口地区教育人才培养从“输血供氧”转变成“造血制氧”。
援藏教师以“结对带教”形式与对口地区教师签约,通过听评课、深入教研组指导、上示范课等形式提升对口地区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在此基础上,援藏工作精准对接当地学校发出的“需求订单”,“点单式”组建选派教师开展“小组团式”送教送研下乡,培养骨干教师。最近的两年多来,累计组织132批次、805人次的送教送研活动,开设249节示范课和151场专题讲座,邀请上海教育专家开设线上讲座累计307场,选派对口地区教师前往上海参加各类专题培训累计1491人次,共惠及师生15000余人。
这样的故事同样发生在上海对口帮扶的新疆、云南、青海和革命老区等地。
在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举行的《教研经验萃取与课程化再造》主题工作坊上,专家与学员互动热烈
自2022年启动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以来,沪滇合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本土教师队伍。帮扶团队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遴选出15个项目,由来自上海的校长担任各项目组长,推动带培对象增强教育教学综合素质,计划培养1410名被帮扶县教师;上海帮扶教师和云南当地骨干教师共同组建12个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学科组,在课程教学、科研和教学指导、团队建设、专业建设等方面授之以渔,对口地区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方法、教学技能、专业素养方面得到显著提升,获得多项全国和省级奖项。上海市人才工作局、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携手云南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组织名师专家团队赴文山州广南十中、马关一中、昭通市大关一中、大关翠华中学、永善溪洛渡中学“嵌入式”开展帮扶送教。这批名师专家团由教育专家和特级正高级教师组成,针对高中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等学科开展分学科示范课、听评课和专题分析讲座,惠及近2000名师生。与此同时,2023-2025年沪滇两地共同实施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校长教师赴沪跟岗研修项目,遴选118名被帮扶学校校长、骨干教师到上海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中长期跟岗。
在上海名师专家团队的帮扶下,彝良县职业技术高级中学成立了名师培育工作室
在新疆喀什,随着2019年上海援疆教育集团的成立,上海教育援疆从“小组团”转向“大组团”,改变以往单点作战方式,以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喀什实验中学(喀什六中)为核心校,在对口支援的四县(泽普、叶城、莎车、巴楚)分别成立县域“教育集团”,形成一个核心校、四个县域集团、辐射全地区的“1+4+N”模式。“1+4+N”模式组建六年来,经历了两批“万人教师”支教和两批“组团式”援疆,共计570名援疆教师和教育干部人才参与,助力喀什六中实现国家级名师工作室“零”的突破,培养正高级教师8人,培育梯级教师(骨干教师)52人,“塔尖引领、塔身支撑、塔基夯实”的师资队伍格局逐渐形成。2024年9月,喀什六中获评喀什地区唯一“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在青海,黄浦、虹口、奉贤、青浦选派的教育团队共同推动西宁果洛民族中学、果洛州民族高级中学、果洛州大武民族中学组成“三校联盟”,共享教研资源,团队获2024年上海市“工人先锋号”“2024感动上海年度人物”。
“十四五”期间,上海市教育系统紧跟上海市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要求,积极对革命老区等重点援助地区开展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项目。
2023年9月,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三明中学正式开学。这所由华东师范大学与三明市政府合作创办的学校,是一所三明市直属公办完全中学,秉承华东师范大学通过“卓越学术”支撑“卓越育人”的办学理念,承载着打造“沪明合作之典范,革命老区示范校”的使命。面对教师团队高度年轻化和生源结构复杂的双重压力,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三明中学明确提出“以教研立校”的战略,通过重构教研体系、创新课堂模式、激活教师潜能,探索出一条年轻教师与新建学校协同发展的特色路径,未来将与部分上海高校构建拔尖创新人才早发现、早培养机制。
发挥高校资源优势,推动“人才培育+产业升级”双轮驱动
在日喀则市城乡规划展示馆,援藏教师联合对口地区语文教师益西措姆、音乐教师刘芳,以“讲解历史+红歌传唱”的形式,打造了一场沉浸式“大思政课”。
这场取得热烈反响的思政课正是上海教育对口支援携手开展思政教育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上海市教育系统积极落实党中央关于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部署要求,以高站位谋划对口支援思政教育体系,依托高校资源与地方实践场域,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育人模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教育动能。
援藏干部在世界屋脊开讲关于人民城市理念探索实践的“大思政课”
上海市援藏干部联络组先后与西藏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把“世界屋脊上的‘大思政课’”上到青稞地、城市规划展示馆和边境县。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带领日喀则上海实验学校师生,在拉孜县吉角村青稞地开展“田间思政课”,同时率先开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西藏地方课程,实现理论教育与地域特色的深度融合。
2023年9月,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城建职业学院等6所高校与新疆喀什地区3所高校“2对1”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创了上海思政教育“小组团”援疆新模式。一年多以来,沪喀两地高校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双向发力、双向赋能,在集体备课教研、联合申报课题、教学能力培训等方面开展多项扎实有力、富有成效的合作,喀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教学展现新面貌。
上海市教育系统还以高校资源为核心引擎,构建多维精准对口帮扶体系,在人才培育、产业赋能、教育帮扶中彰显“上海智慧”,为对口地区注入可持续发展动能。
2024年9月12日,由上海市援建的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新生
聚焦喀什地区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上海市于2023年9月援建设立公办高职院校——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并在莎车县成功揭牌落地,标志着上海优质教育资源正式在新疆西部扎根。通过建设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培养喀什“十大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型人才,为南疆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上海高校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动能,在云南等地书写“科技兴农”新范式。上海交通大学以“上海企业+云南资源+交大智慧”模式赋能洱源县海菜花产业,通过设立专家工作站与创新中心,将海菜花保鲜期从4天延长至12天,助力“洱源海菜花”成为云南唯一入选全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的绿色农产品;上海理工大学研发数字化智能监测系统,精准“感知”金沙江流域酸角树生长数据,带动3000农户发展10万亩种植产业,户均增收超3000元;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构建橡胶林下“补光种植—绿色生产—智能调控”技术体系,推动林下种植规模突破万亩,胶农每亩增收过万元,同步建立十余种中草药种植数据库,实现产量质量“双提升”。
华东理工大学支教团讲授防灾减灾知识
上海高校还积极参与教育帮扶与志愿服务。在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华东理工大学深入开展“教育+”精准帮扶,至今连续派遣8批研究生支教团,56名华理青年赴寻甸县开展志愿服务,义务授课超7万课时,实现近2000名学生“零辍学”;构建“课堂+体验+实践”的三位一体科普教学模式,连续6年在支教小学举办校园科技节活动,在对口地区掀起“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潮。
从西北边陲到西南高原,上海市教育系统以高校为支点,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衔接,既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又培育“带不走”的人才队伍,更构筑“融得进”的文化认同,彰显对口帮扶的系统思维,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可复制的“上海方案”。
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男子足球队赴贵州榕江打响“全国班超揭幕战”
2023年9月14日至19日,由上海市援藏干部小组带队,三支来自西藏日喀则的中学生足球队首次作为特邀球队,来沪参加第38届“海港-上汽”杯新民晚报暑假中学生足球赛全国交流赛,与来自新疆喀什、安徽黄山、浙江台州及上海等地的青少年展开足下争锋。
在沪期间,日喀则青少年们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充分感受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同学们探寻中共一大纪念馆、渔阳里等红色印迹,了解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的深厚红色文化底蕴,追溯红色记忆,汲取奋进力量;参观上海中心“上海之巅”观光厅,体验浦江游船游览,俯瞰申城美景,欣赏浦江风光,领略海派文化的浪漫风情;走进“笔墨宫坊”文化空间,了解笔墨制作工艺,“直击”非遗匠人的精湛技艺。
果洛师生与拔尖音乐人才、上海音乐学院师生同台展演
自2014年开始实施的“青春放歌”上海大学生文化志愿者交流项目,不断创新交流展示形式,先后赴喀什、克拉玛依、昭通、三明等对口地区进行文化志愿服务,积极弘扬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生动展现上海高校师生挺膺担当精神风貌,深受师生和各地好评。2022年获评中宣部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近两年,沪上高校走进云南昭通、福建三明,与昭通学院、三明学院以及“组团式”学校等师生开展文化交流,通过专题座谈、辅导报告、现场展演、走访学习等,搭建文化交流展示平台,深化与对口帮扶地区文化交流互鉴,引导广大师生坚定文化自信,自觉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随着上海教育对口帮扶工作深入开展,对口地区一方面把上海优质教育资源“请进来”,当地师生也正在获得越来越多“走出去”的机会。通过充分挖掘对口地区学生在音乐和体育方面的禀赋,上海深化与对口地区青少年“手拉手”活动,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来自西藏的学生特色艺术团队走进上海的大中小学校、市民文化中心和专业艺术院校演出交流,拓宽视野,增进沪藏两地文化互鉴;到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参加艺术工作坊,通过创作立意深刻、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艺术作品或演出,展现时代精神、民族团结和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新生活;同时,邀请沪上学生艺术团体入藏交流演出,推动沪藏两地学校师生艺术团体之间的了解和融合。
通过签订对口合作协议、东方绿舟教师教官赴帮扶营(基)地、接待对口地区学生深入上海等结对帮扶形式,东方绿舟等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和基地依托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开展中小学校“组团”和优秀学生“结对”等活动,为不同地区的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丰富的交流学习机会。
2025年4月21日,喀什学生在上海东方绿舟国防园参观退役潜艇
2024年4月20日-28日,东方绿舟举办了“沪喀少年手拉手 共筑科技强国梦”专项研学实践活动。来自新疆喀什地区莎车、泽普、叶城、巴楚四县共57名学生,与上海市闵行区七宝明强小学、七宝第二中学的57名学生共同参与,开展“同上一节课”“同做一天上海人”等活动。沪喀两地中小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同生活共成长。2023年以来,先后组织喀什四县中小学生赴上海“手拉手”活动40多批,参与学生4500余名。今年,还将计划组织3300名喀什学生,开展“祖国情、中华行”“爱我中华山河美”等系列研学实践活动。
2024年8月1日,六安学生来沪参观中共一大纪念馆
2023-2024年,上海与六安两地深入开展师生异地研学实践活动。活动以特色课程为载体,通过红色寻访、科技探索、非遗体验等多元形式,构建起跨越山海的成长桥梁,青少年在双向交流中收获成长。六安596名师生赴沪开启“红色申城”主题研学,全方位体悟上海的红色底蕴与科技魅力,学生们在中共一大会址追寻建党初心,登临东方明珠领略都市气象。上海470名师生赴六安革命老区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在金寨红军广场缅怀先烈,于佛子岭水库见证建设奇迹,走进茶山体验采摘劳作,在沉浸式红色教育和民俗实践中,深刻感受大别山精神与革命老区的深厚底蕴。
云南省民族地区小学体育教师50人赴中共一大纪念馆学习,重温党的光辉历程
随着常态化访学机制的建立,上海对口帮扶正在探索稳定的师生选派交流周期。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以“融入式学习”姿态,精准嵌入上海高校班级,与本地学生一同上课,深度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作业,学习专业知识及先进的学习方法;教师则形成“观摩-交流-研讨”的学习闭环,深入高校课堂听课取经,参与教学研讨会议,学习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创新等内容。师生共同参与学术讲座、论坛,与专家学者直面交流,第一时间捕捉学科前沿风向,实现了多维度、沉浸式的学习交流体验。
武定县职业高级中学学生在进行华尔兹训练
据悉,今年是“组团式”教育人才的轮换大年,上海市教育系统将在暑期集中选派近200名“组团式”支教教师。上海将聚焦对口地区培训需求,打造“需求诊断-方案设计-跟踪指导”一体化业务支持体系,建立全流程服务保障体系。同时,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将深化智力帮扶,把教育综合改革经验更广泛地辐射到对口帮扶地区。
文字:沈天音、奚晓丽
责任编辑:王作强
初审 :董承臻
终审 :刘春香 张术秋
版权与免责声明:(1)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信息传递,并非商业用途,(2)本网所转载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 (3)本网转载文章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相关问题,请在壹周内通过电子邮件与本网站联系,邮箱:zy91370786qq.com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对内容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