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江西高校学子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以青春脚步丈量赣鄱大地
用火热实践传承文化薪火
深入基层一线
走进社会课堂
在“学、讲、研、践”中
读懂省情社情民情
在知行合一中
锤炼过硬本领
深刻感悟“两个结合”的真理力量
深入践行“文化使命”的青春担当
红色,是江西最亮眼的底色
革命,是赣鄱最难忘的记忆
本期让我们沿着
“红色”文化主线路
与学子们一起
探访红色革命旧址
追寻先辈英烈足迹
在重温与感悟中
传承红色基因,砥砺报国之志
在服务"国之大者"的生动实践中
让青春之花绚丽绽放
6月25日上午,南昌大学组织社会实践队前往南昌市小平小道陈列馆开展“牢记嘱托强国有我 行走赣鄱感恩奋进——文化赣鄱行”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
“红色文化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文化?”在庄严肃穆的邓小平铜像前,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卢艳齐以概念开篇,系统阐述红色文化的党性、革命性和人民性,实践队员们在红色文化的浸润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深刻体会红色基因的时代价值与传承意义。
在陈列馆“金工车间”,校党委书记罗嗣海结合邓小平同志生平事迹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大家讲了一堂意义深刻的微党课。他勉励同学们要深入思考改革开放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给国家发展、人民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刻领悟这一伟大征程背后的历史逻辑与时代价值;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奋勇前行。他希望同学们将课堂所学与社会所需紧密结合,在投身国家建设、服务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中,以青春之我奋力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辉煌篇章。
6月30日至7月6日,华东交通大学“红齿轮”暑期大思政实践队奔赴共和国的摇篮——瑞金,以“红色”文化为主线路,扎根红土地,“学、讲、研、践”四步走,打造“红色+”三式行走思政课。
队员们开展“红色+实景”宣讲,在红军烈士纪念塔前诵读红色家书、在一苏大会址前讲述人民当家作主、在红井边感悟军民鱼水情,从革命旧址中感悟苏区精神。
队员们进行“红色+产业”调研,深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了解产业发展情况、现代科技赋能生态治理实施情况,收集整理苏区振兴发展背景下新农人返乡创业、服务社会的典型故事,解读赣南客家文化的时代内涵,在产业调研中传承苏区精神。
队员们打造“红色+交通”课堂,带领瑞金市城北社区的小朋友绘制《我心目中的高铁》、讲述《我与高铁的故事》,让交通强省、交通强国、为民服务、科技创新的种子悄然生根发芽,在关爱儿童中发扬苏区精神。
7月2日,东华理工大学“牢记嘱托强国有我 行走赣鄱感恩奋进——文化赣鄱行”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队赴九江市德安县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实践活动中,校党委书记张福庆围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为大家讲授题为《在历史坐标中锚定精神航向》的思政课。他从民族精神发展和全民族抗战实践的角度,系统阐释了伟大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希望同学们将抗战精神转化为求学奋进的强大动力,勇担时代使命,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各领域各方面工作中争当排头兵和生力军,在新时代新天地中施展抱负、奋发有为。
近日,江西理工大学理学院师生走进红色故都瑞金,开展以“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三位讲解员接力讲述红色故事,让实践队员们对传承使命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红孩子”讲解员郭景添用清脆的童声向大家介绍展柜里锈迹斑斑的马灯:“这是红军叔叔夜间行军时用的,当时没有电,他们就靠这点点光亮走过雪山草地。”实践队员吴雨航将学校苏区精神馆的展陈内容与纪念馆内革命文物结合,开展接力讲解。走进叶坪革命旧址群,红色讲解员杨丽告诉大家,“我妈妈曾是这里的讲解员,小时候就常常听她讲红军在油灯下开会和老乡一起种地的故事。”
这场接力讲述中,郭景添用童真播撒红色种子,吴雨航等实践队员搭建起校园与实地的传承桥梁,杨丽则用半生坚守筑牢记忆根基。三位讲解员在同一片红色土地上,完成着同一项使命——让红色基因永不褪色。
7月11日至12日,南昌航空大学“星火启航”2025年暑期大思政实践团踏上红色沃土,在景德镇、弋阳展开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行走的思政课”。
苍松环绕的程家山烈士陵园内,青年学子们敬献花篮、整理缎带、低头默哀,庄重的祭扫仪式上,八十余年前皖赣边区红军战士们的呐喊依稀回荡在耳旁。
校党委书记李德平与实践队员一道,在革命旧址现场感悟初心,从精神传承中汲取力量。在皖赣特委干部培训班旧址,他以寻淮洲烈士“为革命事业燃尽青春”的事迹为切入点,为大家带来“双师同堂”思政课。“红色基因要代代传,更要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李德平希望同学们:一要立大志,把个人理想融入航空强国、民族复兴的伟业,像寻淮洲那样“舍小家为大家”,在党和国家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二要练硬功,深耕专业领域,攻克航空领域“卡脖子”难题,把课堂知识转化为创新能力,用真才实学回应时代呼唤;三要肯担当,在实践中锤炼意志,把“能吃苦”作为青春的勋章,用行动诠释“强国有我”的誓言。这堂深浸式思政课让实践队员张淑颖深有感触:“原来‘红色’不只是历史书上的名词,更是流淌在血脉里的精神密码。”
7月1日,江西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青囊益站”社会实践服务队赴赣州市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及龙门社区,开展“牢记嘱托强国有我,行走赣鄱感恩奋进”暑期大思政实践“七一”专题活动。
烈日灼灼,全体实践队员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承诺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传承长征精神。
在龙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青囊益站”社会实践服务队举办的义诊活动现场,候诊队伍蜿蜒如龙。研究生们围绕皮肤疾病、慢性病管理、健康评估等方面为居民辨证论治,其他队员用按、揉、推、摩、温灸、器灸等中医特色疗法帮助居民缓解疲劳、改善睡眠、调理气血,赢得大家发自内心的赞誉与认可。
红心济世岐黄暖,恰似当年薪火传。在红色基因的传承与知行合一的实践中,实践队员以医者仁心续写新时代长征故事,践行医学生初心使命。
今年暑假,赣南师范大学近500支实践团深入赣南老区,以知促行、以行求知,通过理论宣讲、非遗传承、红色文旅创新等多元形式,开展“牢记嘱托强国有我 行走赣鄱感恩奋进——文化赣鄱行”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将文化基因植入乡土大地,用专业知识观照社会现实,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
在赣州市兴国县长冈乡,外国语学院“语你同行”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访了长冈乡7个行政村,撰写了8000余字的《新时代弘扬长冈乡调查精神的实践路径》调研报告,为传承红色文化、助力当地发展提出多条可行性建议。
学校“苏区红”大学生宣讲团化身“文化导游”,将客家围屋建筑、擂茶习俗等民俗文化与中央苏区革命故事巧妙融合,通过“历史谜题闯关”“红色歌谣接龙”等互动游戏,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触摸文化脉络。“原来我们的祖辈不仅会唱山歌,还为红军送过情报!”一名参与活动的小学生兴奋地说。以“沉浸式”体验打破传统宣讲模式,让文化传承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文化自信的种子就这样悄然播下。
力把才情付实事,行将智略谱芳华。学校将用好用活“江西红”,引导大学生勇担家国、燃作星火名,在赣鄱大地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青春光彩!
7月4日至8日,上饶师范学院学子走进赣东北革命老区,沿着方志敏等先辈们的革命斗争足迹,开展“牢记嘱托强国有我行走赣鄱感恩奋进——文化赣鄱行”2025年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
“看、听、唱、颂、说、写”相结合,实践队通过沉浸式体验与互动式学习,让革命精神在心中落地生根。参观完方志敏纪念馆,曾宇轩同学表示:“方志敏烈士笔下描绘的可爱中国正在一代代人手中铸造,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在生活中,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学习传承好方志敏革命精神。”
在革命根据地旧址和怀玉山清贫园,大家齐诵《可爱的中国》(节选)和《清贫》(节选),“这么光荣的一天,决不在辽远的将来……”铿锵有力的诵读声在山间回荡,仿佛是历史的回响。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信仰的力量浸润心田。
7月7日至9日,江西科技学院师生奔赴赣州于都、抚州临川,开展“牢记嘱托强国有我行走赣鄱感恩奋进——文化赣鄱行”2025年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
在赣州于都,校党委书记江延湖带领实践队走进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面对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照片、一段段详实的文字资料,追忆气壮山河的长征岁月,为同学们讲授了一堂生动的思政微课。他说,“从这里集结出征的8.6万红军,平均年龄只有20岁左右,恰巧和今天的你们一样,正处在风华正茂的年纪,他们用青春的热血铸就了长征精神。”江延湖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革命历史,探寻赣鄱红色文化,做信念如磐的追光者,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激励自己,不退缩、不迷茫;做勇于担当的行动者,传承红军不畏艰险、攻坚克难的作风,以“舍我其谁”的担当诠释青春价值;做心怀家国的传承者,弘扬红军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鱼水情,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近日,江西警察学院组建师生实践队前往上饶开展“牢记嘱托强国有我 行走赣鄱感恩奋进——文化赣鄱行”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通过红色基因溯源、赣鄱文脉探寻、志愿服务实践等多项安排,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感悟思想伟力,增强文化自信,勇担时代使命,为青春成长注入强大动力。
实践队前往横峰县葛源镇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旧址、上饶集中营旧址等开展“红色走读”,在讲解员带领下,参观革命旧居、旧址,聆听微党课,深入了解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历程以及革命先辈们英勇斗争的事迹。
队员们围绕“从革命先辈看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展开主题研讨,分享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深入交流对红色基因传承和赣鄱文化弘扬的认识。大家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把在赣鄱大地上汲取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守护平安的实际行动,让青春在维护公平正义、服务人民群众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青年学子赓续红色血脉,担当时代使命,新余学院实践团队近日走进社会大课堂,开展“牢记嘱托强国有我,行走赣鄱感恩奋进”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
在八一起义纪念馆,实践队员通过智能导览设备,用心聆听每一件展品背后的历史故事;通过历史照片和文献资料,通过生动的场景再现和多媒体演示,身临其境地沉浸式感受当年的历史场景。
实践团走进瑞金泽覃乡东州春蕾小学,向五、六年级学生讲述《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历程与精神内涵,并结合VR技术“带”同学们亲临宣言诞生地,身临其境感受信仰的力量。实践团团员还依托新能源专业特色,组织开展太阳能科技小产品创意手工制作,让同学们通过动手组装、接线与测试,直观了解新能源的原理与应用。
一场红色宣讲,启迪信仰初心;一次能源实践,点燃求知梦想。实践团以实际行动,讲好新时代的乡村故事,探索青年服务乡村教育的新路径。
近日,豫章师范学院师生赴南昌青云谱区,开展“牢记嘱托强国有我 行走赣鄱感恩奋进——文化赣鄱行”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
来到坐落于青云谱梅村的梅汝璈先生故居,实践队员们通过实地参观、研读文献与现场党课,去感悟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法官、东京审判重要参与者——梅汝璈先生“法槌上的民族脊梁”。
在故居庭院中,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吴磊以“在历史镜鉴中砥砺复兴力量”为题开展思政课现场教学,并结合当前国际局势警示师生,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和平、开创未来。他指出,梅汝璈精神与师范院校育人使命高度契合:要铸立德树人之“魂”,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民族复兴;要挺理想信念之“脊”,坚定文化自信,传承红色基因;要展专业所长之“翼”,善用数媒技术讲好中国故事,号召师生将爱国情怀融入院校建设与民族复兴征程。
7月8日,南昌交通学院“指南针”红迹寻踪实践队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开展“牢记嘱托强国有我 行走赣鄱感恩奋进——文化赣鄱行”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
7月4日,江西飞行学院组织社会实践活动队赴中航工业洪都公司,开展“牢记嘱托强国有我 行走赣鄱感恩奋进——文化赣鄱行”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
“新中国第一架飞机就是从这里起飞的!”校党委书记陈震现场为实践队成员讲授思政课。他扼要讲述了新中国航空事业发展的历程,阐释了航空报国精神的历史逻辑和深刻内涵,勉励同学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航空事业、建设航空强国的殷殷嘱托,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航空强国战略的时代要求,立下航空报国之志,争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践队员们参观了飞机的结构对接、系统安装和调试工作等工序,近距离见识了现代化大飞机的制造过程,纷纷表示要始终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定航空强国梦想,为推动航空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绩而努力。
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师生近日组织多个团队奔赴基层,开展“牢记嘱托强国有我 行走赣鄱感恩奋进——文化赣鄱行”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子通过“学、讲、研、践”,在红色沃土中汲取信仰力量,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坚定“强国有我”的理想信念。
学校理工学科部实践队赴吉水县水南镇红色名村调研。在讲解员带领下,队员们深挖红色革命文化中的节俭勤廉元素,推动红色传统与文明新风融合。信息学科部实践队赴德安革命烈士陈列馆学习调研,参观革命历史遗存与文献资料,研习苏区斗争和抗日战争时期革命历史,加深对红色历史的理解认识。
实践队员们表示,期望自己在实践中淬炼品格、增长才干,将论文写在赣鄱大地上,将青春奋斗融入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的壮阔征程,以实际行动践行“感恩奋进”的青春誓言。
近日,抚州医药学院组织15支队伍分赴抚州市各县区,开展“牢记嘱托强国有我 行走赣鄱感恩奋进——文化赣鄱行”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
在乐安县,实践队以“红色”文化为主线,以红军标语博物馆为载体,行走与讲授相辅相成。参观现场,校党委书记董东明带领师生重温习近平总书记概括的苏区精神——“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并结合一条条鲜活的红军标语,讲述革命故事、阐释精神内涵,引导大家从先辈足迹中获得启迪,筑牢信仰之基,校准人生航向。
董东明寄语学子,要牢记“厚德精医 守正创新”校训,精进医术、锤炼医德,以“大医精诚”守护人民健康;要秉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推动“旴江医学”“建昌帮”等瑰宝焕发新活力;要自觉将青春梦想融入强国伟业,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医学人才,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7月6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非凡青年 遗路生花”暑期大思政实践队开展“牢记嘱托强国有我 行走赣鄱感恩奋进——文化赣鄱行”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
作为实践队队长,党委副书记、院长廖忠明带领师生们围绕非遗传承与创新,开展了漆扇制作等系列特色实践育人活动。廖忠明还以“非遗里的红色记忆:追寻文化根脉里的革命星火”为题,以红歌《映山红》为引,为实践队员讲授了一堂立意深远的微党课。他将红色文化根脉与非遗传统技艺相融合,与大家共同探究红色精神在非遗传承中的新活力。实践队员陈俊杰表示,要做红色基因传承的“解码者”、文化创新发展的“践行者”。实践队教师刘易莎表示,唯有通过脚踏实地的实践,才能真正实现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的深度融合与同频共振。
近日,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大思政实践队以红色电力文化为主线,融合红色基因与电力匠心,赴井冈山“学—讲—研—践”,在行走中悟责任,践行“强国有我”誓言。
在大井村,实践队员作为红色讲解员深情讲述电力人守护井冈山老区光明的事迹,加深了对责任与担当的理解。在国网茨坪供电所、石市口水电站、井冈冲电站,队员们查阅资料、与供电所工作人员交流,深入探寻井冈山精神在电力事业发展历程的生动体现。在国网大陇供电所,大家观摩数字化设备巡检,参与无人机线路维护、智能驾驶舱管理等工作,深刻感受电力工作的责任与意义。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以《从一根灯芯到万家灯火》为题,与电力员工共同为学生们上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近日,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逐光”社会实践队师生在党委书记季强带领下,开展“牢记嘱托强国有我 行走赣鄱感恩奋进——文化赣鄱行”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在行走赣鄱中感悟历史荣光,赓续红色血脉。
实践队首站走进南昌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旧址,季强为师生们进行现场沉浸式教学:“在风雨如晦的年代,严明的纪律是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生命线。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铁律,到今天全面从严治党、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纪律建设永远在路上。”他寄语身处和平年代的新时代青年,要深刻理解纪律的极端重要性,从革命先辈的纪律自觉中汲取精神力量,将敬畏之心、戒惧之意、规矩之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红色基因焕发新时代光彩。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实践队随后深入铜鼓、宜丰、上高等革命老区,追寻红色印记,重温峥嵘岁月,深刻体悟信仰伟力、为民情怀与奋斗精神。
7月8日,江西水利职业学院学子逐红实践队前往八一起义纪念馆,开展“牢记嘱托强国有我,行走赣鄱感恩奋进——文化赣鄱行”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
踏入展馆,队员们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历史追寻之旅。在讲解员的细致引导下,通过交互式触控屏等现代科技手段,南昌起义的壮阔历史以鲜活姿态呈现在眼前:从起义爆发的历史背景,到发动过程的惊心动魄,再到在中国革命史上产生的深远影响,每个细节都直抵人心。
讲解结束后,队员们迅速切换角色,从学习者转换成服务员,主动参与志愿服务工作。他们在展厅入口处协助维持秩序,为参观者提供咨询服务,用实际行动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学中做、做中学”,让红色教育更具实践温度。
7月5日至7月7日,上饶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摘星筑梦社会实践队前往上饶市弋阳县开展以“牢记嘱托强国有我 行走赣鄱感恩奋进 ”为主题的红色文化寻根与传承之旅。
在出发之前,摘星筑梦队倾力创排了情景剧《清贫本色》。队员们深入研读方志敏革命事迹,精心打磨剧本细节,通过沉浸式角色体验和细腻的舞台呈现,生动诠释了“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这一革命精神真谛。来到弋阳,队员们为社区居民送上精彩剧目,真挚动人的表演完美展现了革命先辈的崇高品格,现场掌声经久不息。一位老党员动情表示:“看到年轻人这样用心传承红色基因,我们深感欣慰!”
6月30日至7月4日,和君职业学院组织特色实践团奔赴赣南革命老区开展“牢记嘱托强国有我 行走赣鄱感恩奋进——文化赣鄱行”2025年江西省高校学子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
实践队师生深入于都、赣县、寻乌、会昌四县乡村,用脚步丈量乡村振兴的壮阔图景,以专业所长浇灌乡村发展的希望田野。在红色名村会昌县白鹅乡梓坑村,校党委书记王德平实地指导实践活动开展,并勉励大家在艰苦环境中愈发要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实践队向村民开展爱国主义和乡村振兴主题宣讲,为乡村儿童带来“趣味机器人”科普课堂、进行防溺水安全知识宣讲演示,走家串户看望慰问留守老人和高龄老人,送上温暖和关爱。队员们在实践日记中写道:“我们带走的是一身泥土芬芳,留下的是青春奋斗足迹,传承的是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这,正是新时代青年对“强国有我”最铿锵的回答。
责任编辑:王作强
初审 :董承臻
终审 :刘春香 张术秋
版权与免责声明:(1)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信息传递,并非商业用途,(2)本网所转载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 (3)本网转载文章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相关问题,请在壹周内通过电子邮件与本网站联系,邮箱:zy91370786qq.com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对内容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