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位优秀教师代表分别是: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蔡小雄,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教授禹诚,贵州省望谟县实验高中教师刘秀祥,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第一幼儿园园长范徽丽。
从偏远山区到边陲海岛,从三尺讲台到国际舞台,五位优秀教师代表围绕“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分享了他们在各自领域坚守初心、潜心育人的生动实践。他们的故事不仅彰显了广大人民教师的精神高度,也勾勒出教育强国建设的奋进图景。
01
山海之间的坚守
在大山,在海岛,无论多么艰苦,总有师者坚守的身影。
放弃城市的高薪工作,回到当时还是国家级贫困县的望谟县,刘秀祥从来没有犹豫过。
刘秀祥是“千里背母上大学”的主人公,他深知读书的重要性。他发起“助学走乡村”公益助学行动,利用周末和假期,骑着摩托车走村串寨,希望孩子们能够回到学校读书,十余年过去了,他劝回了1800多名学生。
“我们就像亲密的家人一样。孩子们都很依赖我,觉得我往那个地方一站,就能给他们一种力量。”作为一名山区寄宿制中学的教师,刘秀祥要顾及孩子们的学习、穿衣吃饭、健康冷暖、心情好坏,孩子们成了他生活的全部。
“这些年我们培养的很多孩子大学毕业之后又回到家乡反哺故土,一起建设和发展家乡。”刘秀祥说。
在广西涠洲岛,范徽丽不惧艰辛、不畏风浪,开办了岛上第一所公立幼儿园,在边防海岛实现了国家“幼有所育”的教育关怀。
像蚂蚁搬家一样,一点一点建设起来的幼儿园却在一场台风中遭受重创,新建的桅杆被吹毁,新建的食堂也被吹倒。范徽丽带着教师们从头干起,最终孩子们实现了在家门口上好学的愿望——贝壳、火山石、芭蕉叶变成了鲜活的教具,海滩、大榕树成为最生动的课堂。
“扎根艰苦的海岛需要一种信念,这种信念是什么?是我们对孩子的爱,是我们对教书育人使命的担当。”范徽丽说。
02
课堂内外的创新
教育需要扎根一线的坚守,也必须用创新迎接时代的变革。
中国的蓝天越来越多了,空气也越来越清新,这背后离不开贺克斌团队的重要贡献。“我们经过长期的野外观测、数字模拟和排放追踪,找准了雾霾的病状、病因和病源,对症下药,获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贺克斌介绍。
“天上治污、地上育人”,贺克斌用简单的8个字总结他用科研创新成果服务国家战略,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双重使命。
“一定要给学生提供非常真实的场景去学习和锻炼。”贺克斌说,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学生在蓝天保卫战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硬仗,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也取得了越来越多国际领先研究成果,实现了把论文既写在国际顶级刊物上,也写在祖国大地上。
面对“机器换人”的趋势,职业教育如何迎接智能时代的挑战?在“产品创新设计与开发”这门课上,禹诚设计了很多数字化的趣味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产品创新设计与制作能力。2022年,学生自主创新设计的管道机器人在国际数字化人才创新技能大赛中荣获最高奖。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我无法告诉学生将来会面临什么,但是我坚信我们可以让AI赋能,让教育和AI同行,破解学生技能成才的密码。”禹诚说。
03
教育星火的传递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却可以走得更远。
蔡小雄在基础教育一线已经工作了32年。从原来只要管一个班40多人的班主任,到如今要操心上万人的集团总校长,他用智慧办出了一所好学校,带出了一支好队伍,也为省域乃至全国的教育均衡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教育帮扶就像在全国认亲,它需要将心比心、上下齐心。”蔡小雄集中精力助力帮扶学校做好课程建设、师资培养。他自己也深入帮扶学校,在康定二中和阿坝州黑水县中学上课,多次到景宁中学、开化中学上数学课,还带着工作室的名师们到这些学校传经送宝。
“现在我们和帮扶学校拧成一股绳,每个学期的学科节、学术节,每个月的教研专题活动不是走过场,而是实打实地一起做事情。老师们互相学、学生们一起成长,效果看得见。”蔡小雄说。
禹诚牵头的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师团队,有17名教师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范徽丽成立了特级教师工作坊,汇集了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乡村教师,构建研修共同体,他们有的成为园长、副园长,有的成为高级教师……
从蔡小雄“拧成一股绳”的教育帮扶,到禹诚团队锻造“工匠之师”的成长之路,再到范徽丽工作坊点亮边境幼教的星火,无数教育工作者的躬身实践,正汇成推动教育优质均衡的磅礴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写下奋斗者的注脚。
5位优秀教师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都说了什么?让我们跟随文字实录一起来认识他们——
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蔡小雄
学生就像我的孩子
我叫蔡小雄,来自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在基础教育一线我已经工作了32年。从普通老师到特级正高级教师,从原来只要管一个班40几个人的班主任,到如今要操心上万人的集团总校长,无论在什么岗位,做一位好老师、好校长的初心始终没有变。作为数学老师,我教过很厉害的学生,我上课讲一种方法,他总是能想出好多种方法。我也教过一上数学课就头痛,数学题怎么也做不出来的学生。对于前者,我在学习上给他加点“餐”,鼓励他多学一点、学深一点;对于后者,我跟他一起寻找自己的兴趣与特长,走多元发展之路。在我的心目中,他们都是好学生,都会对社会有贡献。
担任杭州二中校长的近四年来,我越来越觉得,学校就像我的家,学生就像我的孩子。每天在学校里忙活,看着他们成长进步,我心里特别高兴。
这几年,我主要在加强集团化办学、推动国家组团式帮扶、创办第一所全日制基础教育海外学校、持续深化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发力,用自己的努力为教育作出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贺克斌
这就是我所做的工作
我叫贺克斌,来自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我从1990年博士毕业以后参加工作,35年来一直坚守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我所做的工作可以用八个字来简单概括,就是“天上治污、地上育人”。我从事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大家所熟悉的PM2.5就是最近十几年的典型代表。最近大家可能感觉到中国的蓝天越来越多了,空气也越来越清新,老百姓的获得感也越来越强了,科技手段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经过长期的野外观测、数字模拟和排放追踪,找准了雾霾的病状、病因和病源,“对症下药”,获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中国的蓝天保卫战获得了国际的高度评价,我所在的团队也获得了联合国“气候与清洁空气奖”团队奖。作为老师,我已经给几千位同学讲过课,我所培养的硕士生、博士生已经超过100多人,他们当中已有十几位在国内外著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担任教授和研究员,成为生态环境领域的佼佼者。我们的团队也入选了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教授
禹诚
感觉车间的机油都有了香味
我叫禹诚,来自武汉城市职业学院。36年前,我考入了华中理工大学,学的是锻压专业,俗称“打铁专业”。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我深深地爱上了工科。毕业时我坚定选择到中职学校任教,后来调入高职学校。已经在中职和高职的装备制造类专业教学一线工作了32年。工作中,我喜欢带领学生泡在车间里进行技能训练、开展产教融合。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2005年暑假,为一家企业解决一个加工难题,我带领学生反反复复试切了100多次之后,终于做出了完美的产品。那一刻,我和学生们都非常开心,感觉车间的机油都有了香味,从此我深深地爱上了车间。
我教过的学生,有的已成为全国技术能手,有的已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有的自主创业已成为企业家,更多的在企业一线成为了技术技能骨干,他们都是“新征程上的奋斗者”,都在为“制造强国”战略贡献力量。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望谟县实验高中教师
刘秀祥
让孩子们在家门口上好学
我叫刘秀祥,我就是曾经“千里背母上大学”的主人公。大学毕业之后,我回到家乡从事教育,目前是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实验高中的一名教师。望谟县原来是国家级的深度贫困县,2020年脱贫,乡亲们都摆脱了贫困,教育设施大变样,教育质量有巨大的提升,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够上好学。
这些年我创建了“刘秀祥名师劳模工作室”,工作室主要聚焦公益讲座、教师研修学习和学生德育教育,还有就是公益助学。十年来,我们的公益讲座覆盖了全县所有中小学校,我们的教师研修学习覆盖全县4000多名教师,也教学生唱红歌、讲红色故事、看红色电影、体验长征精神等,教师变得更加自信,也更加阳光。
在望谟县,我们目前在5所学校设立了学生社会助学金,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出困境,截至目前资助贫困孩子超过1万人。这些年看到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我感到特别高兴,而且这些年我们培养的很多孩子大学毕业之后又回到家乡反哺故土,一起建设和发展家乡。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
第一幼儿园园长
范徽丽
我叫范徽丽,来自祖国南疆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第一幼儿园。今年是我从事学前教育的第31个年头,这些年来,我遵循幼儿生命成长的节律,朝夕感受孩子们童真童趣编织的梦想,用心探寻学前三年于一生的意义,享受孩子们成长的快乐。
我常以为自己是老师,但我发现孩子才是我真正的“人生导师”,“为什么小孩要听大人的话,大人不用听小孩的话?”“为什么我们要过节?”孩子们的提问常常颠覆我对教育的认知,也让我重新认识生命和教育的本质。
从普通幼师到一名园长,从城市中心到边远海岛,我始终坚守“呵护童真、激发童趣、追寻童梦”的教育理想和使命。2013年,我创办了涠洲岛第一所公办幼儿园,实现了孩子在家门口上学的美好愿望。2022年,我被安排到了北海市第一幼儿园工作,又带领团队开启了广西边境地区幼儿园教育结对帮扶,帮助边境幼儿园提升办园质量,将教育温暖送给大山里的孩子。
从大海到大山,继续行走在城乡学前教育公平与质量的探索道路上。我坚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文章来源:综合自《中国教育报》2025年06月19日第01版、微言教育、中国网直播文字实录
本文只为传递信息,如存在文章/图片/音视频等资源使用不当的情况,请联系中国教育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作强
初审 :董承臻
终审 :刘春香 邓永军
版权与免责声明:(1)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信息传递,并非商业用途,(2)本网所转载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 (3)本网转载文章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相关问题,请在壹周内通过电子邮件与本网站联系,邮箱:zy91370786qq.com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对内容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