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教育小新与大家分享四位校长的毕业寄语,愿大家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锚定信念,步履坚定,心向朝阳!
复旦大学:
从大学到“大学”,终身学习
复旦大学校长 金力:
2025届是具有特别涵义的一届毕业生。四年前,同学们踩着“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鼓点,开始了大学生活;四年后,伴随学校第三个甲子新起点的号角,共赴复旦人新的强国征程。能踏着这两个节点顺利毕业,同学们是名副其实的“强国一代”“百廿一届”,祝贺大家!
看着在座各位,不由想起当年的我们。转眼间,我们1985届已经毕业40年了。这40年是苟日新、又日新的时代,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跋涉。回顾旅途,最想与大家分享四个字:终身学习。创新是复旦最鲜明的特质。复旦人能在茫茫人海中一眼找到彼此,能拥有持续创新的底气和能力,首先因为我们懂得学习的意义,愿意一辈子做一个学习者,终身学习、终身创新、终身成长。
复旦人从小学到大,还将从大学到老。不同的是,进大学之前是“被教育者”,学会读书、学会考试,顺利进了复旦;本科阶段的核心是学会学习,完成从受“教育”到会“学习”的转变;本科毕业,意味着纯粹意义的学生时代结束了,从学生到学习者,往后的学习离不开探究和应用的融合、兴趣和实践的契合、外部需要和内在驱动的结合。
真正的终身学习者,懂得学习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人的创造性和自由全面发展的动力源泉。
通过学习,我们葆有自主发展的权利。通过学习,我们获得改造世界的能力。通过学习,我们让生活之树长青。
学校把服务复旦人的终身学习,作为建设创新型大学的重要战略。我们将通过校友会、终身教育集团,源源不断提供学习资源和服务。
今天以后,大家是校友了。建议首先开通校友卡,继续与母校的链接;并希望大家经常留下宝贵意见,帮助母校变得更好。无论何时,母校都为大家留一盏灯、开一扇门、备一片温柔的草地,这里有你们出发时的初心和最温暖的支持。
北京交通大学:
要学会选择、学会放弃、
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 余祖俊:
“选择”一词会无时无刻出现在我们的生命里,并常常被赋予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时常为“选择”而纠结,以前我们依靠父母师长,如今开始寄希望于人工智能可以快速推出“最优选”。然而智能绝非万能,他可以给出相对有利的建议,却不一定是最有意义的答案,究竟该如何选择,其实思源楼后的“知行碑”早已道出了真谛。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正是“智能时代的知与行”。
“知行”校训的“知”,是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不能做,也就是要学会选择、学会放弃。
首先,要学会选择。大学教给你们的,绝不仅仅是书本知识,而是判断与思考的训练。你们在读文献时的认真批注、改论文时的自我推翻、做实验时的反复论证、研讨时的理性批判,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你们独立思考的品质。任何经验主义、算法数据都不能作为你们进行理性选择的黄金标准,其实人生的每一个选择都取决于你们自己,这就需要用独立思考和理性批判去做出选择。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性原理”,就是希望你们不要在信息洪流中随波逐流,要始终记得自己的“第一性”,记得自己的出发点在哪里,去选择与国家、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事业。
选择不易,放弃更难。放弃并不是被动地妥协,而是主动地筛选,是坚决地排除干扰项,是将目光专注于更有意义的事。当你们在事业发展中徘徊、在理想与现实间摇摆、不知如何选择与放弃时,希望你们能想起“知行”二字,这其中对人生取舍的认知与洞察,是机器与数据所难以理解的、带有生命的命题。
选择之后,关键就在于“如何行”。“知行”校训的“行”,就是行稳致远,这就希望大家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
首先,要行得远,就要耐得住寂寞。智能时代让社会节奏不断加快,许多人享受智能推送带来的即刻满足,渴望能精准踩中风口,收获立刻的反馈与成功。但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一万小时定律”告诉我们,任何领域的卓越都需要十年磨一剑的积累。许多工作的突破往往诞生于无人问津的角落、社会的进步更是离不开默默无闻的坚守者。
其次,要行得正,就要经得住诱惑。智能时代让价值追求趋向多元,在真假难辨的信息洪流之下,可能会模糊我们对边界的明确和对价值的判断,为此,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内心的定力。大家千万要认清披着“机遇”外衣的陷阱,不管是面对数据造假换取的科研捷径、还是底线松动可能带来的利益诱惑,一定要守规矩、讲原则,不该做的事情坚决不做,这是每个交大人都应坚守的底线,更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学会选择、学会放弃、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这四句话饱含对“知行”校训的深刻诠释和人生智慧,这是我大学老师对我的人生寄语,今天分享给大家,也希望能够指引你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越来越好、越来越远。
北京语言大学:
在奉献中成就大我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 段鹏: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站在校园与社会的分界线,想必同学们的心中不仅有对校园生活的留恋,也有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和向往,也许,还有一些不安和惶恐。
的确,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社会上不免存在“精致利己主义”的现象,有些人将职业选择简化为“薪资换算表”,把人际关系异化为“资源兑换库”,甚至用“性价比”丈量人生价值。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人生的算法,不应只有得失的算计,更要有大我的格局与担当。临别赠言,我想送给大家三句话:
第一,找准社会定位,在对岗位的奉献中收获职业尊严。同学们,当你们走出校园,踏入职场,无论是跨国企业的会议室、国际组织的谈判桌,还是基层学校的讲台、公司的格子间,首先要学会的不是“如何快速晋升”,而是“如何把事做好”。
“把事做好”,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朴素深刻的处世哲学,它体现的是对职业的尊重,这正是获得职业尊严的前提,因为真正的职业尊严,不是来自岗位的标签,而是来自你为这个世界创造的价值增量,爱岗敬业、倡廉尚洁是作为社会人的基本素养。
第二,立足家国情怀,在对国家的奉献中筑牢精神根基。尽管时代在变,但青年人的家国情怀不应变色。现在的年轻人喜欢用“内核”来形容人的精神根基和内在信仰。“内核”够稳够强大,定力才足。在众声喧哗的时代,一个稳定的“精神内核”,是你对抗迷茫、战胜困难的压舱石。同学们,家国情怀就应成为你们的内核。因为青年人的人生际遇与使命担当,从来都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当然,你们也生活在一个物质相对丰富、各种思潮涌动的变革年代,面对世界的万千变化,只有守住内心的“精神坐标”,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校准方向,不偏航、不迷惘。
第三,塑造大我格局,在对人类社会的奉献中拓展全球视野。成长于“小联合国”的校园里,同学们早已亲身感受多元文化交融的魅力,见证全球文明交流互鉴释放的光芒,拥有无可比拟的全球视野和国际化素养。
成长于这样的氛围中,你们更应摒弃精致利己的“小我”,不要只算“经济账”,只计较个人利益,要把自身的发展放在服务人类和世界之中,超越地域与族群,成就胸怀天下的“大我”,抵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境界,这是超越国籍、种族的境界,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境界,也是北语“敦睦天下”校训所蕴含的高远追求。
只有走出“小我”的庭前院后,才能看见“大我”的星辰大海。
今年3月份,缅甸发生特大地震后,中国多支救援队伍赴缅甸开展救援,遇到很多缅甸语求援信息无法及时翻译的情况,我校英语和高级翻译学院火速组建团队,基于Deepseek在7小时内构建出中缅英三语互译系统,在72小时黄金救援期共服务了700多人次的求援需求,充分利用了国产大模型超越想象的技术能力,为震后救援提供了语言服务保障。
我想说,你们的未来,也不应只有个人的职业规划图,更应绘就一张参与构建人类美好明天的世界地图。你们要做的,就是努力去点亮地图上的每一处交汇点。
同学们,今天的毕业典礼,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希望大家牢记习近平主席对青年人的期望:“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重庆医科大学:
我们为什么行远路?
重庆医科大学校长 张泽民:
我刚来重医工作不久,与在座大多数同学的第一次见面,是在这个送别的日子,既然还没来得及好好相伴,那就让我们好好告个别吧!
这段时间,我看到很多同学在南北楼间、黄桷树下,在钱惪老校长塑像前,与老师、朋友合影留念。看到你们青春定格的瞬间,我都在心里默默为你们送上祝福。我还在网上翻看了同学们的毕业感悟,看到有同学说“入学时的白大褂从崭新变得斑驳,自己也从新手小白逐渐游刃有余”,有同学说“在解剖刀下读懂了生命的重量,白大褂里仍怀揣着最初的炽热”,还有同学说“从遗憾的泪洒,到坦然的接受,相信自己可以成为称职的医者”……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大家曾经的诸多不容易都有了它的道理。
人生没有“速成”之路,大家选择的医学更是一条超长赛道。踏上这条漫漫长路,有的同学可能是为了一个“硬核”“实用”的饭碗,有的同学可能是始于一次无能为力的告别,更多的同学是因为向往那一袭白衣的圣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来路和前途。
今天,在大家即将远行之际,我想把这个问题先装入同学们的行囊,或许今后有人问起,或许某个时刻再次想起——我们为什么行远路?
行远路,才能把“碎片”拼成“图片”。我自己在同学们这个年纪的时候,对未来还是一片迷茫。我在本科时学的是生物遗传学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专业内容并不是自己最初的理想,于是申请留级转专业,还是在老师的劝说下,才继续安心学习。我从中学开始一直喜欢数学,后来我花了很多时间钻研数学和统计学。意外的是,因为在这两科的突出表现,老师认为我有潜力成为未来的生物统计学教师,于是我获得了很多锻炼的机会,后来我赶上了当年的留美博士生项目。在美国读博深造的那些年,我进行了大量的一代DNA测序,积累了许多生物信息分析的经验,还自费上夜校进修计算机编程。令人挫败的是,我一直没有特别的科学发现,整个博士期间也没能发表任何学术论文。那时我深深地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走这条路,甚至一度尝试转行。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人类基因组数据开始积累,生命科学开启了基因组时代,我凭借前期积累的生物信息背景,意外地进入到曾经梦寐以求的生物技术头部企业。那时我才意识到,人生从没有白走的路。
同学们,你们看,在前行的道路上,很多时候向前看,都是问题,回头看,才有答案。就像一场拼图游戏,我们总会不断收获很多零散的碎片,当时我们可能并不知道这些碎片的意义,但仍要向前走,因为只有走得足够远,才能逐渐明白,人生的图景正是由这些碎片一点一点拼合而成。所以同学们,看不到前行的方向时,你先不着急,你再往前走一走。
行远路,可以用“笨功夫”练就“硬本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使命注定了医学追求没有捷径,医者的技艺掺不得半点水分,同学们的本领必须过硬。在临床实践中,很多看似寻常的操作背后,都沉淀着医者深厚的基础和功力,每一次病情诊断时的笃定、每一次握住手术刀时的从容、每一次穿刺进针的精准等等,这些无不经过长期持续的学习和经年累月的锤炼。在科学研究中也是如此,科学史上很多重大成果都来源于科学家的“灵光乍现”,但灵光乍现的背后往往是千万次笨功夫的积累。
古人说:“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无论你们今后选择了怎样的职业道路,在漫长的岁月中,大家会逐渐明白,精明的计算固然厉害,但笨拙的坚持才真正可贵。成功的历史告诉我们,灵感和幸运一定会在无数次“再想一想”“再来一次”的努力中与我们反复相遇。所以同学们,找不到事情的头绪时,不必太焦虑,你再试一下。
行远路,以“有限”追逐“无限”。上个月,我回到了西迁前辈们当年出发的地方——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重温前辈们来时的路。在瞻仰钱惪教授捐赠纪念展时,我在一张泛黄的手稿前久久伫立,感慨万千,那是钱惪先生在1987年因当时卧病已久写下的,题目叫“我的希望”,他是这么写的:“回顾过去几十年,我做了应做、能做的事,大致问心自安,似乎应该做得再好些,重医应该再好些”。
先生为了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的后半生也全部致力于重医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强。在生命垂危之际,他心心念念的仍是学校的发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在我从北大来重医工作之前,也面临一些选择,思考了很多。当我了解到,重医在服务西部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上的来路和前景,我想,我可以让我的研究离病人更近一点,我也可以与大家一起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人总在感叹“人生天地间,忽然而已”,又总在执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的一生如此短暂,在我们有限的一生中,我们总要奋力将生命向更高处生长、向更远处延伸。同学们,你们有那么多理想:你说,你要一点点读懂生命的重量,要一步步接近治愈的真相;你说,你要从“已知”走向“未知”,从“知道”走向“做到”,要为了自己、为了他人,还要为了祖国和人民;你还说,你要“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同学们,这路怎能不远!
同学们,当你走过很远的路再有人问起:你为什么行远路?
希望你可以自信而从容地回答:我给你讲讲我的来路。
同学们,母校永远守望你们,我们再会!
文章来源:综合自人民教育、复旦大学公众号、北京交通大学公众号、北京语言大学公众号、重庆医科大学公众号(有删减)
图片来源:复旦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语言大学、重庆医科大学
本文只为传递信息,如存在文章/图片/音视频等资源使用不当的情况,请联系中国教育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作强
初审 :董承臻
终审 :刘春香 邓永军
版权与免责声明:(1)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信息传递,并非商业用途,(2)本网所转载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 (3)本网转载文章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相关问题,请在壹周内通过电子邮件与本网站联系,邮箱:zy91370786qq.com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对内容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