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
全国人大机关办公楼
北京恒基中心、北京电视中心
这一座座或传统或潮流
或庄重或个性的地标性建筑
都离不开他的设计
凝结了他的心血
也铸造了他的成就
他就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党委书记、董事长、总建筑师
北京学者
“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超级建筑工程设计创新团队负责人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校友
徐全胜
让们一起走近
“大国重器中的清华人”系列报道
为你讲述改革开放以来
新一代清华人为铸就国之重器
默默耕耘的奋斗故事
建筑师与创新者:
“建筑是最大的科技产品”
“北京又添一座红色新地标”
2021年6月18日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
(以下简称:党史展览馆)正式亮相
它庄重恢弘的外形
与中轴线上的各建筑遥相辉映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
仅用时三年
党史展览馆就完成了
从规划设计到修建竣工的全过程
2018年初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北京建院”)
接到设计邀约
徐全胜成为了项目的总负责人
经过三轮角逐
北京建院的方案脱颖而出
赢得了党史展览馆的设计任务
在徐全胜的带领下
党史展览馆的建设全方位反映了
中国建筑师在新时代的创作能力和创作水平
以及现代化建筑的尖端科技水平
在项目初期
北京建院就依托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
为精细化施工管理奠定基础
而隔震、绿色、减碳等科技创新技术
也都全面应用于党史展览馆的建设中
党史展览馆犹如一部“立体党史书”
是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之作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人流量巨大”“功能复杂”
是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设计建造难点
这座同样以科技赋能的代表性建筑
是徐全胜作为总负责人
负责的又一难点项目
设计建造的每一天
都由无数个需要解决的“小”问题组成
比如航站楼下设有一座8台16站的轨道车站
当列车以250公里/小时高速穿行时
楼里的旅客会不会感到有震动
产生的隧道风会不会对结构产生冲击
自2019年9月25日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通航至今
这座奇迹般的建筑
不仅经受住了人流量巨大的考验
其运用的如隔震、减碳等科技创新技术
也在持续发挥着作用
据推算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
比同等规模的机场航站楼能耗降低20%
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万吨
相当于种植119万棵树
节约8850吨标煤
徐全胜还以
“科技创新赋能建筑与城市设计”的理念
参与了北京“新两翼”——
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等
民用建筑群的设计建设
“建筑是最大的艺术形式之一
同时也是最大的科技产品”
关于新时代建筑的设计理念
徐全胜总结道
全国人大机关办公楼
创新的观念
很早就根植于他的心中
早期由他主导设计的
全国人大机关办公楼
就采用了现代化的节能、环保理念
北京恒基中心被评为“90年代首都十大建筑”之一
而他入行的第一部设计作品
是在刘力大师带领下
设计的北京恒基中心
它以“多功能”“高效益”为设计指导思想
被评为“20世纪9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之一
徐全胜设计的北京电视中心被评为“北京当代十大建筑”之一
“如果能在长安街上设计一座房子
就可以退休了”
这是徐全胜曾经初入建筑业的目标
如今
他的建筑设计早已遍布北京城
管理者:
“坚持长期主义,做科创企业”
北京建院成立于1949年10月
建筑设计作品
从人民大会堂到奥运会建筑
在7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
北京建院参与了数十项
首都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和重要工程建设
北京建院邀请知名行业专家共话“坚持设计的长期主义”,左二为徐全胜
徐全胜1992年进入北京建院工作
从建筑设计师起步
2017年
他成为北京建院的党委书记和董事长
如何带领建院续写辉煌
是他不断思考的问题
他于很早就确定了北京建院
在新时代的发展定位
即“坚持长期主义”
“由新中国第一家建筑设计院
走向国际一流的建筑设计科创企业”
“北京建院成立距今已经76年了
我们提出来‘百年建院’
这就需要坚持长期主义的价值观”
徐全胜介绍道
“国际一流的建筑设计科创企业”
是徐全胜为北京建院设定的
全新发展目标
即持续探索建筑设计过程中的科技创新
响应国家战略提出的从新基建走向新建筑
强调建筑设计与建筑科技的融合
三维数字化引擎“英心”,能够支撑制造业、传媒业和建造业三大产业跨行业的应用,全面助力数字中国的高质量建设
行胜于言
为了破解
国外软件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卡脖子”难题
徐全胜带领团队研发出
三维数字化引擎“英心”
现已取得初步成果
未来将逐步实现国产替代
徐全胜作为负责人的“超级建筑工程设计创新团队”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
在徐全胜的带领下
北京建院不负往日荣光
2024年1月
在国家首次召开的
“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上
徐全胜领衔的北京建院团队
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
“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
清华人:
“在这里重塑价值观”
2020年
工作繁忙的徐全胜
再次回到母校清华大学
攻读博士学位
将建筑和创新科技结合
是他重启读书生涯的初衷
他始终坚信
科研并不等同于创新
只有科研成果落地实际应用
才是真正的创新
科学家也并不等同于创新者
只有把科学家的创造运用到产品上
鼓舞了社会和世界
才是真正的创新者
无限的精神财富
是徐全胜在母校清华大学
获得的最大收获
徐全胜认为
清华良好的环境会把一个人变得更好
在这里形成了一种
良性的内部竞争环境
塑造了清华人的拼搏精神
“清华重塑了我的价值观
让我有了眼界、格局
以及社会责任感”
近年来
北京建院和清华大学
建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多种合作模式
徐全胜希望
未来北京建院的实践平台
能够进一步与清华大学领先的
学术理论研究结合
提升双方在国际建筑领域的影响力
“为中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出更大的贡献”
更多大国重器中
新一代清华人的故事
将继续为你讲述
……
(点击下图查看更多故事)
统筹|张帆
文|杨雪文
视频|视频中心
视觉设计|贺茂藤
排版|赵佳
责任编辑:王作强
初审 :董承臻
终审 :刘春香 张术秋
版权与免责声明:(1)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信息传递,并非商业用途,(2)本网所转载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 (3)本网转载文章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相关问题,请在壹周内通过电子邮件与本网站联系,邮箱:zy91370786qq.com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对内容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