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我将成为一名记者!”
在2025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毕业典礼上
她的发言掷地有声
这是一句面向未来的坚定宣言
也是对童年梦想的有力回音
她是张岳怡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毕业生
从十岁时把“想做记者”写进作文
到高考前将“清华新闻”立为目标
从清华园里沉心学习磨砺笔锋
到毕业后选择成为一名新华社记者
这场历经十五年的新闻逐梦之路
她始终方向清晰、步履坚定
让我们一起走近
“清华毕业生去哪儿”系列报道
为你讲述各行各业
新一代清华人的奋斗故事
张岳怡在新疆采访
从“清新课堂”到“田野深处”
清华教会她走最踏实的路
十岁那年
电视上绽放在新闻现场的
“战地玫瑰”记者形象
点燃了张岳怡的新闻梦
她在作文中用稚嫩的笔触写道
“我的理想是做一名记者”
张岳怡小学四年级时写的作文《我的理想》
2018年,她如愿考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学院“素质为本、实践为用
面向主流、培养高手”的育人理念
课堂上自由激辩的氛围
田野中扎实深入的采写
校园里“讨论选题、反复改稿”
的日日夜夜
导师胡钰教授对她
“沉心于事,专注实干”的谆谆教导
都深刻影响了张岳怡的成长发展
提醒着她既要保持独立思辨、敢于质疑的锋芒
也要“忍得了采访不畅的尴尬
坐得住反复改稿的板凳”
《肿瘤医院旁边卖假发的男人》
是她在校内刊物《清新时报》上
发表的第一篇作品
也是第一次将所学应用于新闻采编实践
面对生动立体的新闻人物
彼时还毫无经验的她频频碰壁
那一年北京12月的寒冬里
假发店所在的那条小路上
常有她单薄的身影来回穿梭
不知走了多少次之后
店老板变成了可以保持联络的朋友
而她也从“只会低头看提纲”
逐渐变得“表达沉稳,应对从容”
“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
新闻学院范敬宜老院长的这句话
一直对张岳怡影响至深
她秉承着这份求真务实的精神
从学术课堂走向田野深处
用追问剖开表象
以双脚丈量真实
张岳怡作为毕业生代表在新闻与传播学院毕业典礼上发言
在校期间
张岳怡获得第十一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学子奖
正如颁奖词形容她的那般
“学会用审慎的眼、克制的笔
呈现复杂的事和具体的人”
这是她在清华七年的新闻专业学习实践中
交出的一份答卷
张岳怡与导师胡钰在第十一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颁奖仪式现场
52小时不停笔
暴雨“冲不垮”她的执行力
2021年7月
河南郑州突发特大暴雨
在暴雨中被困的K15列车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刚刚走进社会媒体实习的张岳怡
主动请缨参与报道
突发事件报道如何兼顾时效性、准确性、全面性?
这些教科书里的考题她还没有解法
更现实的难题又接踵而至
“被困受访者手机电量告急
受访会占用本应求助和联系家人的时间”
但她知道
新闻现场没有暂停键
记者的笔也不能停
所以她一边精简采访提纲
一边在网络渠道扩散求助信息
“火车停了52小时,我也52小时没睡”
两天两夜的连续高强度工作后
她完成了自己在实习中的第一篇特稿
《K15列车,暴雨中被困52小时》
这篇稿件以深入细节的敏锐观察
获得了业内的肯定
也引起了社会的共鸣
编辑老师在评稿会上赞赏她说:
“执行力强,这对一个记者很重要”
总担心自己缺乏天赋的张岳怡
松了一口气
原来“有执行力的记者,也可以成为好记者”
“也许我阅历不够
但我愿意去用心付出、果断执行
而在一些突发事件当中
率先行动起来,就很重要”
此后,她在多家专业媒体实习历练
发表了百余篇新闻作品
努力成为一名“六边形”记者
张岳怡在某养老院采访
“人物报道是最难的”
不是去塑造完美典型
而是去发现真实的、无常的人生
她在采访中深刻体会到
《冰点周刊》记者秦珍子所言
“写好一个人
首先从尊重面前的采访对象开始”
张岳怡在新疆街头采访,当地小朋友分享自己的酸奶
“好的记者不只是观察者,
更是建设者”
新华社记者吴晶教给她的这一课
也带给张岳怡前进路上极大的鼓舞
毕业后
她坚定选择入职新华社
她期待在这个务实的岗位上
脚踏实地、深耕一线
从尊重每一位采访对象
讲好每一个故事开始
“希望十年后的你还在现场
采访、写作、不松绑”
新闻与传播学院毕业典礼上
张岳怡在发言中动情地感谢了她的姥姥
“不是我带她来清华,是她带我走到这儿”
“诚实、有韧劲儿,对世界永葆好奇”
姥姥身上的许多品质深深影响了她
而这些恰恰也是优秀记者必备的素养
在内心深处引领着她一步步走向记者之路
十年前
张岳怡在日记本里写下“想做记者”
毕业之际
她又给十年后的自己写下一封信
“毕业这年最快乐的时刻
是写完一篇满意的稿子
走下图书馆的楼梯
希望你记得这个时刻
借此锚定人生的坐标”
前方,有更广阔的世界等待记录
有更复杂的真相亟待探寻
张岳怡笃定自己会在记者这条路上走下去
面对复杂不回避
面对真实不妥协
不给自己的信念“松绑”
带着“向下扎根的定力与向上追问的锐气”
以笔为帆,奔赴山海!
(点击下图查看更多故事)
统筹 | 吕婷
文 | 佟霖
供图 | 受访者本人
排版 | 郑青春
责任编辑:王作强
初审 :董承臻
终审 :刘春香 张术秋
版权与免责声明:(1)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信息传递,并非商业用途,(2)本网所转载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 (3)本网转载文章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相关问题,请在壹周内通过电子邮件与本网站联系,邮箱:zy91370786qq.com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对内容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