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大,有这样一些课
带你游览美术馆、博物馆
展览馆、音乐厅
带你学习迪士尼电影剧本写作
带你学习设计的基础知识、世界艺术史
……
无论你是哪个专业的学生
在交大
你都能够通过不同的课程
解锁艺术世界
你以为美育课就是画画唱歌?大错特错!
快跟我-交交通通来揭开美育课的神秘面纱!
“这里的每一幅画都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让我们对艺术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北京交通大学美育实践基地——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一场名为“马蒂斯的马蒂斯”作品展正在展出,来自机电学院大三学生黄瑞松对着展柜里的作品连连称叹。这个曾自认“艺术绝缘体”的工科生,如今最期待的就是通过学校同时教育中心美育分中心开发的一款名为“大美无域”的小程序,打卡艺术地图,解锁美育关卡,获得美育必修学分。
基础美育是强调美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通识性”。即普及各科艺术基础知识,提升艺术鉴赏能力的育人目标,形成覆盖美术,设计,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全艺术门类课程。通过课程与教学实践,一是使学生能够获得认知层面上的“感受美”蒙启,涵养道德情操。二是使学生能够获得体验层面上的“鉴赏美”方法,养成审美判断。同时,也是美育课程与专业课程一体化育人、专业教师与通识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尝试。
精准美育是强调美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交叉性”。即在追求完整人格的通识目标基础上,将非艺术类专才培养与美育相结合,建设一批《设计与审美概论》《艺术世界与艺术管理》等跨学科课程。目的是深度挖掘学生的自我审美修养,在其专业修习的过程中融入表现美的特质,陶养心灵情感。《设计与审美概论》展出的是部分立体书课程作业。要求同学们以“它”为题,制作呈现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认为最厉害的、最棒的对象进行信息的分析和整合;《艺术世界与艺术管理》展出的是部分课程作业﹣﹣小组课题研究与展示。这部分作业与课程讲解同步进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批判性思维和严谨的学术研究能力,为本专业的学习和独立自主思维的形成提供帮助。
特色美育是强调美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创新性”。即打通审美感知与判断、文化理解与鉴赏、创意实践与表现的基础目标与精准目标,形成能够融合学生学业与自我发展的“人格塑造”实践。以《大学美育实践》课程为代表,借鉴泰勒课程设计围绕教学环境构建课堂内容的理念,以审美感知的“沉浸式”情境创设为主,兼顾科学性与时代性,进行与四大课程目标相匹配的教学实践。以数字化育人管理实践为基础,实现了美育教学、教务数据管理与教学成效评价一体化,是北京交通大学“新工科”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的美育教学实证。
随时随地查询美育任务,进行美育打卡,获取美育学分
“大美无域”是美育中心为配合《大学美育实践》课程专门设计、研发的微信小程序,每年约有4000人的使用量,是供学生使用的课程管理和实践修习平台。学生可在小程序中浏览各项美育套餐、美育活动打卡地信息及最新的美育活动资讯。“大美无域”小程序简便易用,触手可及,仅通过简单的几个步骤,学生便可实现实时进行美育任务打卡,查看学习进度,随时随地规划管理自己的美育学习。此外,小程序还可实现后台数据收集,形成对学生美育学习习惯的实时追踪,数据化展现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美育偏好,例如“年度最受欢迎美育打卡地”“年度最受欢迎美育活动”等,并可动态呈现学生审美素养与人文水平的状况、变化和规律。“大美无域”小程序与北京交通大学智慧课程平台、《大学美育实践》课程管理平台形成三方联动,组成北京交通大学美育实践育人数字平台。
《艺术世界与艺术管理》
本课程是面向全校开设的美育素养类课程。本课程教学中旨在向学生全面呈现视觉艺术世界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在当代的整体面貌,为学生走进艺术世界接受美育教育提供基本的认知和帮助。
本课程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艺术史论”部分,向学生集中介绍艺术史研究的基本范式、艺术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来源,以及古今中外艺术世界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第二部分为“经济管理”,旨在从艺术体制要素的层面,由微观到宏观、由主观到客观依次介绍艺术观、艺术管理、艺术展览、艺术供需、艺术价值、艺术机构、艺术生态等内容。第三部分为“产业热点”,以专题的形式介绍“非遗、乡建与传统振兴”“传统的当代性:文创与国潮”“美育与艺术大众化”“跨境艺术与文化走出去”等产业热点话题。
《艺术场馆美育实践》
本课程借鉴泰勒课程围绕教学环境构建课堂内容的理念,以审美感知的“沉浸式”情境创设为主,兼顾科学性与时代性,进行与四大课程目标相匹配的教学实践,并对应分为素养/实践2种类型,确保课程形态的规范性。
索养类,包含艺术场馆套餐、现代设计审美套餐,注重思想性与时效性。学生走进美术馆、博物馆、音乐厅、剧院、舞台等审美感知现场,亲身体验后,完成展览、作品、曲目、剧目、舞剧等作业。为此,课程依托首都北京的文化优势,建立了美术馆、博物馆、剧院、校史馆等10多家美育教学实践基地。
实践类,包含书法临习套餐、风景写生套餐、音乐鉴赏套餐,突出适当性和多样性。学生拿起纸笔,动手写画,自由安排完成的时间、空间,为其创设多地、方便、快捷的艺术体验机会,契合了审美感知易发生的真实情境创设与“在做中学”的实践要求。
责任编辑:王作强
初审 :董承臻
终审 :刘春香 张术秋
版权与免责声明:(1)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信息传递,并非商业用途,(2)本网所转载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 (3)本网转载文章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相关问题,请在壹周内通过电子邮件与本网站联系,邮箱:zy91370786qq.com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对内容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