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前沿交叉科学学院(以下简称“交叉学院”)2025年大学生前沿交叉学科夏令营闭营仪式在雁栖湖校区东区礼堂举行。为期五天的科学探索之旅圆满落幕,450余名营员带着前沿知识的启迪、科研实践的收获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为这段交叉学科探索画上句点。
国科大交叉学院院长郭田德、副院长申立勇、副院长兼学院集成电路研究中心主任刘向峰、学院生物制造研究中心主任顾奇、学院量子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姜宇航,以及君联资本品牌与公共关系总监、君联公益基金理事会秘书长王彦等出席闭营仪式。闭营仪式由前沿交叉科学现代产业学院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尚颖主持。
闭营仪式现场
闭营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与科学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郭田德在闭营仪式发言中从三个方面对夏令营进行总结。他首先全面回顾本次夏令营的学术报告、实验室探访和跨学科交流活动等,对营员们展现出的科研热情和积极参与给予充分肯定。其次,他引用《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的古训,勉励大家在未来科研道路上既要追求学术创新,更要注重品德修养,真正做到德才兼备。最后,他就科研选题和导师选择等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强调学院的科研工作将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展开。
郭田德特别指出,交叉学院将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为同学们提供从选题到毕业的全流程指导,确保每位同学都能获得优质的科研平台和发展空间。
郭田德发言
申立勇作夏令营总结报告。他表示,本届夏令营作为交叉学院成立后的首届活动,吸引来自250余所高校的2000余名学生申请,最终450余名优秀学子走进雁栖湖校区参与线下活动。在营期间,营员们参访了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等17家京区研究院所,与104个重大任务团队的251名导师面对面交流。他提到,学院将综合营员的逻辑思维、专业素养、综合表现等评选优秀营员。他希望,大家带着夏令营的收获继续前行,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勇攀高峰。
申立勇发言
随后,集成电路分营彭润康作为营员代表发言。他怀着“把亿级晶体管写进方寸,以纳米为尺丈量世界”的青年锐气,代表全体营员致敬这段科学旅程。回顾数日经历,从国科大校史馆中一代代科研人铺就的前行之路,到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中感受到的磅礴精神力量,再到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院所、怀柔科学城等前沿实验室的精密运行,都让他对科学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彭润康提到在微电子所的见闻:“从硅片制备到芯片封装测试的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匠心;王守武院士‘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的话语振聋发聩,周琪校长‘做一个值得托付的人’的毕业致辞更让他深感青年担当。”他呼吁全体营员“以芯片为笔、数据为墨,把青春写进祖国的山河”。
彭润康发言
闭营仪式现场,王彦、郭田德等嘉宾和领导为优秀营员代表颁发结业证书。尚颖表示,“闭营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愿我们永远记得这个夏天,与科学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为营员代表颁发结业证书
沉浸式科研体验
交叉学科多维度交流
在营期间
这群怀揣科研梦想的青年学子
分成人工智能、集成电路
量子科技、生物制造四大分营
走进中国科学院京区17家研究院所
触摸前沿科技脉搏
对话顶尖科学家
在收获知识和提升见解中
碰撞出“传承与创新”的火花
人工智能分营以“跨领域融合,全方位感知”为特色,营员们分别走进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院所,了解计算机技术、纳米能源、数学、空天信息等领域,构建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实践的认知链条。
营员们在计算所,通过我国首台通用电子计算机等展品系统了解计算机技术发展历程,聆听毕经平研究员和赵永威副研究员等国科大研究生导师关于智能处理器、系统软件等前沿方向的专题报告;走进空天院微波成像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了解一线研究员科研进展并听取国防大学曹永胜大校关于“科技强军与青年使命”的专题报告;在数学院,华罗庚先生使用过的泛黄书籍让营员们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的治学精神,国科大研究生导师、张世华研究员《AI for Science:数学视角》报告引发深度讨论;在软件所,操作系统、智能软件等前沿问题剖析,为营员们搭建了学术对接的桥梁;在自动化所,张家俊研究员、张俊格研究员和蒲志强研究员等国科大研究生导师的专题报告激发了营员们对人工智能前沿领域的探索热情......
国科大校部实验室“硬实力”也让营员们赞叹连连:智能光学实验室的互动问答让抽象的知识点变得生动具体;具身智能实验室中的机械臂通过自然语言指令精准完成物品抓取,展示了人机交互技术的最新突破;风洞实验室将流体力学实验与AI模拟仿真相结合,直观呈现了高速飞行器的研发原理;凝聚态物理实验室则通过AI在电竞图像识别中的应用案例,展现了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随后,师生在座谈会上围绕“交叉学科发展”和“AI社会影响”展开热烈讨论,进一步加深了营员们对科研价值的理解。
集成电路分营聚焦“半导体科技与纳米技术”,营员们分别走进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院所,近距离感受我国在芯片与纳米领域的科研实力与前沿进展。
营员们走进计算所展厅,直观了解计算技术的飞速迭代,听取毕经平研究员、崔慧敏研究员、高林研究员、王剑正高级工程师和赵永威副研究员、彭晓晖副研究员等国科大研究生导师关于智能处理器、系统软件等研究领域前沿进展;在国家纳米中心,孙向南研究员、王振兴研究员、董凤良研究员等国科大研究生导师分别介绍神经形态计算、纳米材料、低维半导体、异质集成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半导体所,营员们实地参观多个实验室,近距离观察纳米器件制备和表征的全过程。林妙玲研究员、吴东海研究员、刘力源研究员等10余位国科大研究生导师分别就半导体量子结构调控、缺陷物理、光电融合、宽禁带半导体等研究方向进行讲解;走进微电子所,副所长李泠、所教育处处长王盛凯和国科大在读研究生郑旭、李旭帆等分别介绍研究所基本情况、培养模式和科研学习生活心得等。另外在微电子所先导工艺线中,营员们直观感受从晶圆加工到器件成型等集成电路制造的全流程,让“芯片制造”概念变得清晰可触。
![]() |
![]() |
![]() |
![]() |
![]() |
![]() |
![]() |
![]() |
量子科技分营以“半导体与物理前沿”为核心,营员们分别走进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院所,深入探索量子世界的奥秘与应用潜力。
在半导体所,营员们聆听国科大研究生导师魏钟鸣研究员所情介绍,以及相关课题组负责人关于量子器件、半导体材料等领域前沿进展讲解,并分组观摩先进制造设备和精密测量仪器,实地感受科研工作氛围;在物理所,范桁研究员、屈凡明研究员、刘刚钦研究员和李贝贝研究员等国科大研究生导师分别就超导量子计算、拓扑量子计算、量子传感与计量、光学微腔应用等作专题报告,为营员们系统讲解量子计算的发展现状。其间,营员们还参观低维量子材料实验室、分子束外延系统、量子实验技术等科研平台,直观了解实验设备和工作原理。
生物制造分营以“多所联动,全景认知”为特色,营员们分别走进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院所,覆盖生物工程、纳米科技、结构生物学等多个领域,构建生物制造的多元认知体系。
在过程工程所,营员们参观了生物工程与生物材料实验室,深入了解重大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路径;在国家纳米中心,营员们参观了纳米生物技术研究平台,深入了解了纳米材料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应用,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与纳米生物传感器的交叉融合成果;在生物物理所,了解相关先进的科研设备和前沿研究方向在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地位;在动物所,近距离了解3D生物打印技术等,引发大家关于再生医学的热烈讨论;微生物所的所史展览,则让营员们深刻感受到科研精神的传承......
感召“两弹一星”精神
种下“科技报国”种子
走近科研、触摸前沿
从人工智能的跨域融合
到集成电路的核心突破
从量子科技的微观探索
到生物制造的生命奥秘
营员们不仅近距离接触
顶尖科研设备与前沿成果
更深刻体会到“科研报国”的精神传承
无论是“两弹一星”精神的感召
还是科学家“攻坚克难”的坚守
都在营员们心中种下了
“探索未知、服务国家”的种子
周奕兵 人工智能分营营员
我们身着营服,在历史感与现代感并存的国科大建筑前合影,这象征着我们站在巨人肩膀上展望科学前沿。雁栖湖校区群山环绕,更添一份宁静与深邃,仿佛在提醒我们科研的道路需要沉下心来,厚积薄发。此行,我不仅感受到了中国科学院、国科大深厚的学术底蕴与老一辈科学家的无私奉献,也结识了来自各地志同道合的伙伴。
杨凯水 集成电路分营营员
“交叉创新,青春启航”是本次夏令营的主题。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形势,交叉创新是国家一直坚持的重点方向。响应国家号召,国科大交叉学院孕育而生,首届交叉学院夏令营也就此开展。新的教学形式、新的科研组合、新的学科交叉,创新两字无处不在;青春的学院、青春的我们、青春的科研新星,也将为国家建设注入青春活力。
樊星烁 量子科技分营营员
雁栖湖校区风景如画,尤其是科学与艺术大楼完美融合了科学的理性与艺术的美感,令我印象深刻。参观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让我感受到中国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在营期间丰富的前沿学术报告,不断拓宽我的视野。这次夏令营不仅让我领略了科学的魅力,也激发了我对未来科研的热情,收获颇丰。
邵子函 生物制造分营营员
夏令营启航于骄阳铺洒的雁栖湖畔。初见时,我就被校区之大、科学与艺术大楼之美而震惊。还记得志愿者姐姐递来物料时暖心的欢迎,记得开营仪式上教授们的言语点燃的梦想。踏足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前辈们的坚守仿佛凝固时光,传递无声而磅礴的力量;与导师们的首次一对一谈话,未来的轮廓在探索中熠熠生辉。旅程结束的前一晚,星空为幕,新识的友人、畅谈的未来,正编织着这个夏天最璀璨的印记。闭营并非别离,而是雁栖湖畔孕育的星火,开始燎原。
这个夏天的相遇
是成长路上珍贵的注脚
愿大家带着这份收获与憧憬
在科研的星辰大海里继续奔赴
期待未来再相逢
责任编辑:王作强
初审 :董承臻
终审 :刘春香 张术秋
版权与免责声明:(1)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信息传递,并非商业用途,(2)本网所转载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 (3)本网转载文章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相关问题,请在壹周内通过电子邮件与本网站联系,邮箱:zy91370786qq.com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对内容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