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本是教师调整身心的宝贵时光,但现实中教师被迫值班、托管服务悄然变味等现象却引发广泛争议。从北京规范教师值班的政策探索,到“留园服务”引发的质疑,我们既要警惕形式主义对教师权益的侵蚀,也要思考教育责任与社会功能的合理边界。关键或许就在于更精细的制度设计、更智能的管理手段,以及对教育本质更坚定的回归。
石向阳 绘
暑假不是“第三学期”
为了满足部分家长的需求,某地的一些幼儿园将在暑期提供“留园服务”;同时,也有地方中小学推出了“托管服务”。无论提供“留园服务”还是“托管服务”,初衷是解决家长假期无暇照看孩子的难题,给孩子提供安全的托管环境。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须警惕,不能让“自愿托管”变为“全员托管”,使暑假成为师生的“第三学期”。
当暑期托管从“雪中送炭”演变为“全员标配”,折射出教育责任边界模糊化的困局。提供托管服务的初衷本是解决民生痛点,但是当托管需求被过度放大,学校便成了解决社会问题的万能容器。据悉,某中学的托管服务从学期末最后一周无缝衔接至开学前夕;某小学推出的暑期成长营,连续14天提供全天托管与特色课程——这些服务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也将教师推向了几乎全年无休的运转模式。
当非教学负担持续挤压教师的备课、教研乃至休息时间,教师的健康状态可能亮起红灯。尤其在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增大的今天,教师除了正常的备课、上课,还要被各类迎检、材料整理消耗精力,在各种会议安排中疲于奔命;更有甚者在假期安排教师巡河、文明创建、交通疏导……这种情况下再开展暑期托管,教师的生命状态将走向何处?
现实中,社会将家庭监护责任、青少年管护责任向学校单向转移,学校变为“无限责任公司”似乎成了常态和必然。给教师减负的阻力盘根错节,使教师减负工作陷入“雷声大雨点小”的困局。难怪有教师问,“家长有困难交给学校,社会有困难交给学校,学校和教师有困难又该去找谁”?
面对这种困局,亟须破冰突围。不少地区明确寒暑假原则上不安排教师值班,但破解困局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需要一场深刻的教育生态系统重构,多管齐下为教师减负筑起坚实的堤坝。
一是牢固立法保障与权益救济。教师法中关于教师享有“寒暑假带薪休假”的原则性规定,应细化为具有强制力的实施细则或地方性法规。明确界定寒暑假是教师法定的、不可侵犯的恢复性休息时间,严禁任何形式的常态化侵占;二是托管服务要“精准滴灌”而非“大水漫灌”。精准识别有刚性托管需求的家庭,避免无差别托管,导致资源错配和教师负担加重;三是建立超时工作合理补偿与轮休机制。对于确有必要且教师自愿参与的暑期托管服务,建立超时工作补偿机制,体现对教师额外付出的尊重。同时积极探索服务积分制,参与托管可兑换后续的弹性休假或专业发展支持;四是引入社会力量协同共育。构建育人共同体,释放学校和教师的无限责任压力,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搭建平台、制定标准、购买服务,积极引导和赋能社区、青少年宫、科技馆、图书馆等非学科类培训机构,鼓励大学生志愿者、退休教师等参与暑期托管服务。
给教师减负不是降低责任,而是让责任回归其专业本身。让教师在假期中养精蓄锐,守护教师的假期,就是守护每一个孩子。(作者 耿传士单位系安徽省阜南县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清理无实际意义的值班值守
日前,北京市委教工委、市教委发布《关于减轻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措施》,其中第六个方面明确提出“寒暑假、法定节假日及平时原则上不安排教师值班”。这一规定引发社会热议,有人表示“不仅寒暑假要值班,平时工作日也要轮值”,也有人调侃,“安排教师寒暑假值班,是害怕操场被切分了,还是担心教学楼被挪走了”?网友的直言有对“为值而值”的无奈宣泄,也有抵触寒暑假值班的情绪表达。
当前,各地中小学陆续开始放暑假,安排值班也是学校管理的常规动作。不少教师在社交平台吐槽,被迫接受暑假值班安排既无奈又无力。值班教师不禁想问:暑期师生离校期间,校园设施均已关闭,要求教师24小时驻守究竟意义何在?是为应付上级抽查,还是为了满足向领导“报平安”的需要?种种情绪的背后是教师群体对非教学负担不断加码的普遍焦虑。
回望“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校园基本靠守”的年代,为了应对突发情况、处理紧急事务,在寒暑假安排教师值守很有必要。如今,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已基本实现专职保安配备率、一键式报警系统安装率和视频监控系统达标率“三个100%”的硬指标。在校园智能化安防系统全面普及的背景下,由专业保安团队负责假期值守,落实学校领导带班制度和启用现代科技手段,同样能够确保信息通达和正常运转。即使遇到突发情况,也能通过现代通信手段及时上报处置,若再安排教师值守,略显管理死板。
必须明确的是,教师享受带薪寒暑假是教师法赋予的法定权利,这一制度设计既是对教师职业特殊性的尊重,也是对教师长期超负荷工作的补偿。《中国教育学刊》的调研数据显示,中小学教师平均每周工作时间52.5小时,远超每周40小时标准工时。从教师个体需求看,有的需要陪伴家人,有的计划进修学习,有的准备旅行调整身心,还有的可能身体有恙需要及时医治……强制安排教师假期值班是对教师权益的损害,更会加剧职业倦怠,最终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教师值班制度。学校地理位置有别,办学规模不同,面临的具体情况也有异。有的教师或不在教学一线,或工作总量不饱和,或愿意参与暑假值班,并无不可。如果教师平时工作满负荷运转,再安排假期值班无疑是雪上加霜。为此,暑假是否安排教师值班,还需要听听教师的真实想法和意愿,不宜强制要求。
令人欣慰的是,切实减轻教师寒暑假值班等非教育教学负担,已成为国家层面的重要关切。2024年4月,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印发通知,要求集中整治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的非教育教学负担,把宁静还给学校,把时间还给教师。同年12月,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进一步加强尊师惠师工作的若干措施》,要求各地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为教师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不断增强教师荣誉感、幸福感。
政策落地需要扎实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应将政策善意积极转化为教师获得感。一是通过印发文件予以规范,明确寒暑假教师原则上不值班;二是建立监督举报机制,对随意安排教师值班的学校严肃问责;三是推行校园安全“云管家”模式,借助新技术实现校园全时段远程监控与巡查,在保障校园安全的同时减轻教师到校压力。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政策层面对关爱教师释放了足够的诚意,实际操作层面,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中小学校应因时而变,切实站稳教师立场,牢固树立“教师天职是教书育人”的理念,本着实事求是、随事而制原则,清理无实际意义的值班值守,将假期还给教师。当教师过上真正意义上的暑假,他们将给学校教育带来更多温情和松弛。(作者 叶青单位系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教育局)
破除形式主义 为教师减负
在各地纷纷进入暑假的节点,北京禁止安排教师寒暑假值班这一举措无疑给教师群体送上了一份“暑假大礼”。
给教师减负,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2024年,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印发通知,部署开展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为中小学教师减负的专项整治工作,各地也纷纷响应推出相关措施。然而,回顾以往教师减负情况,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往往困难重重。暑假为教师减负,关键在于破除形式主义这一最大梗阻。
破除形式主义,核心在于打破惯性思维与利益格局。暑假本应是教师休整身心、提升自我的时间,各类形式主义任务却常常让教师假期不得休息。尽管各地减负政策纷纷出台,总有一些人和部门心存侥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比如,一些督导检查在暑假期间以调研指导的名义换个“马甲”出现;工作群组借着优化整合的由头,在假期给教师布置额外任务;已被禁止的打卡也以工作留痕的方式卷土重来。种种应付式落实减负政策行为的本质是形式主义在教育领域的变种。破除这一梗阻,需要从多个维度精准发力,综合施策。
首先,建立数字化监督体系。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应充分借助教育大数据平台的强大力量,对各地教育系统工作群消息、任务派发、材料报送等数据进行动态监测。例如,对暑假期间非教学类通知频次、教师平均回复时长等指标设置“红线预警”,一旦发现某地区集中出现“调研密度异常”“夜间任务激增”等情况,自动推送至上级督查部门。同时开发教师匿名举报小程序,打通“发现—核查—处置”的快速通道,让违规行为无处遁形。
其次,完善考核问责制度。推行减负负面清单制度,明确暑假期间严禁强制教师参与非教学事务、布置重复性打卡任务等行为,并将清单落实情况纳入学校考核核心指标。建立动态预警机制,依据违规频次对地区或学校分级预警,对违规单位直接取消当年教育评优资格;对以“柔性安排”等名义变相摊派非教学任务的部门,由纪委监委介入,严肃问责相关负责人。通过刚性约束打破层层加码的怪圈,使各部门将教师减负工作落到实处,切实为教师卸下非教学任务的负担。
最后,激活基层监督的民间力量。通过政务新媒体等公共平台定期曝光形式主义典型案例,用鲜活的事例形成有力警示。同时,鼓励学校工会牵头建立“假期减负观察员”,由教师代表每周反馈非教学任务干扰情况,对连续保持无形式主义干扰现象的单位授予“暑期减负示范校”称号,以正向激励机制引导学校主动抵制形式主义,为教师减负赋能。
给教师减负绝非单纯做“减法”,而是一场涉及观念更新、资源重组、制度重构的系统性、深层次改革,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破除形式主义积弊,将政策蓝图转化为教师安心享受假期、提升自我的生动实践。(作者 刘斌 单位系湖南省石门县三圣乡樱桃小学)
责任编辑:王作强
初审 :董承臻
终审 :刘春香 张术秋
版权与免责声明:(1)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信息传递,并非商业用途,(2)本网所转载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 (3)本网转载文章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相关问题,请在壹周内通过电子邮件与本网站联系,邮箱:zy91370786qq.com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对内容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