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ISU
在北二外的校园中,有这样一个团队:他们志同道合,因热爱经济学而相聚;他们并肩作战,于数学建模的竞赛场上砥砺前行;他们心中有光,脚下有路,凭借着扎实的学术能力、默契的团队配合以及对挑战的热忱与长久的坚持,最终摘得我校授予学生的最高荣耀——2025届校长奖章。今天,让我们走近经济学院马宏涛团队,聆听他们关于合作、成长与突破的故事。
众心归一,厚积方能薄发
“我得知获得校长奖章的那一刻,真的非常激动。”马宏涛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如是说。这是他在北二外的最后一次评奖,也是在四年奋斗之后对自己的最好肯定。厚积而薄发,四年来的点滴汗水终在此刻书写出这份完美的答卷。王浩天则坦言:“第一反应当然是开心,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知道这份荣耀来自长时间的准备与协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团队胜利。”
团队的力量在他们获奖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团队由三人组成,因竞赛结缘,凭志趣相投组队。在一次由贺莎老师引荐的项目中,他们初次见面,经过一段时间磨合后决定并肩作战。团队内部分工清晰,优势互补:马宏涛主攻代码实现与模型优化,王浩天则在数据处理与文案整合方面展现出色功力。对此,许丙南表示:“比如我编程能力稍弱,队友就会主动教我;而我在文献检索和语言处理上有经验,也能帮助他们进行资料汇总。”这种互相学习、彼此帮助的氛围贯穿整个备赛过程。

许丙南同学自己开发的工具
面对不同的选题方向、复杂的数据建构与算法调试,他们也曾因意见不一而发生分歧。“最大的挑战是在模型思路不一致时该听谁的。”马宏涛坦然道,“我们的做法是各自尝试,谁先有突破性成果,团队就支持谁。”最终,正是这种“结果导向+彼此尊重”的工作机制,使他们在高压中完成了全部任务。从数模赛场的并肩作战,到校长奖章展示材料的打磨润色,每一次看似细微的配合都凝聚着对彼此的理解与协力的默契。在他们看来,真正的团队,不仅仅是分工合作,更是在关键时刻的共同成就。在数模竞赛的高压节奏中,他们用理性与毅力展现自己的风采;而在领奖台上,他们更愿将掌声归于团队,归于那段并肩走过、向光而行的日子。

数模团队三人合影
志之所趋,深耕终得灼见
谈及选择经济专业的初心,马宏涛分享道,高中参加物理竞赛后意识到自身更适合社科领域,尤其对经济与政治产生了浓厚兴趣,最终在探索中明确了对经济学的热爱。北大高级经济学研讨班的经历让他收获颇丰——课程中前沿的经济学方法与深度学习内容,帮助他系统梳理了研究方法论。许丙南则因对社会运行与资源配置规律的好奇踏入经济学领域,他提到,宏观经济学课程让自己对经济活动的渗透性有了全新认知,进而萌生了深耕宏观研究的志向。
在北二外的学习生活中,平衡专业学习、竞赛、科研与学生工作成为必修课题。马宏涛采用“长期规划+短期DDL”的时间管理模式:修政治学双专业时,他会提前预判任务高峰,通过碎片化时间处理学生工作,科研竞赛则集中时段攻坚。许丙南还强调“专注与放松的动态平衡”,他认为在特定时段聚焦特定事务方能提升效率,例如专业课时间全神贯注,竞赛期集中冲刺,同时通过体育活动调节状态等等。
正是在这无数个日夜的专业探索与成长历练中,他们如同在知识海洋中破浪前行的航船,以坚定的信念为舵,用科学的方法作帆,将心底的热爱化作脚踏实地的行动,把成长路上的挑战变为向上攀登的阶梯,在经济学这片广袤天地里稳步前行。
知行相济,百炼汇成锋芒
丰富的实践经历为这个团队的成长留下了深刻印记。马宏涛在冬奥会服务德国队时,首次深度接触社会多元场景,这段经历让他认识到了实践的价值;许丙南的澳门城市大学交换之旅,让他在文化碰撞中拓宽了学术视野,也让他对经济学的认知更加立体。

许丙南同学澳门城市大学交换留影

马宏涛同学冬奥志愿留影
与此同时,校园文化也为他们的成长注入了精神力量。梧桐奖章激励着马宏涛养成长期坚持的习惯,他为获奖每周坚持跑步,在锻炼毅力的同时收获了健康;许丙南则因该奖章养成阅读习惯,通过研读《世界文明史》等著作坚定了学术追求。
团队成员的成长轨迹,既是对“知行合一”的生动诠释,也是对后来者的温暖指引。对于追求全面发展的学弟学妹,三位学子各有建议。马宏涛强调跨学科拓展,认为经济系学生可修读政治、计算机课程,学习数学和人工智能基础知识,通过横向能力延伸创造更多发展可能;许丙南鼓励以坚持不懈的心态直面挑战,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善用碎片化时间提升效率;王浩天则建议合理利用学校资源平台,保持良好心态,在时间管理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节奏。
从初次相遇的默契共识,到备赛时的昼夜攻坚;从领奖台上的高光时刻,到学术探索中的严谨思辨——马宏涛团队以行动诠释着“团队协作、知行合一”的精神内核。他们在北二外的学术沃土上,以彼此信任为基石、以突破创新为动力,于理想与现实间架起奋斗之桥,印证了集体智慧与实践深耕的成长真谛。相信这份在探索与磨砺中凝结的力量,将化作星火,照亮更多学子在学术与人生道路上笃定前行。
责任编辑:王作强
初审 :王镱燃
终审 :邓永军 张术秋
版权与免责声明:(1)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信息传递,并非商业用途,(2)本网所转载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 (3)本网转载文章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相关问题,请在壹周内通过电子邮件与本网站联系,邮箱:zy91370786qq.com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对内容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