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十四五”以来,重庆教育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新征程启航之际,推出“重庆教育‘十四五’发展成就”系列报道,全方位展现重庆在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强市,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成果与担当力量。
一直以来,重庆始终把思政课建设作为党领导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不断深化对思政课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重庆大学“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时代新人”红岩革命故事展演
“十四五”期间,重庆从“高站位”推动构建思政工作“大格局”,到“高标准”推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再到“高质量”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红岩思政”育人品牌……重庆正凝聚起强大的思政引领力,推动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
“红岩思政”教育联盟在渝北中学举行
其中,重庆系统构建“1458N”红岩思政育人体系:“1”即“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育人总目标;“4”即思政小课堂、学校全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等4个维度;“5”即理论研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载体路径等5项任务;“8”即理论引领行动、时代新人铸魂行动、“大思政课”建设行动、品德强基行动、文化培元行动、护苗强心行动、数字赋能行动、党建统领行动等8项行动;“N”即建好一批(N个)“红岩思政”实践教学基地。
同时,重庆开展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创优行动,打造具有“红岩味”的思政精品课程群,推出红岩系列思政“优课”“金课”。在大中小学建设“红岩特色学校”“红岩院系”等载体,实施“博物馆教育进校园”项目,开展“红岩革命故事展演”特色品牌活动,打造沉浸式课堂、红色课堂等。开展“开学第一课”、现场教学,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和“红岩思政”研学地图,把红色教育基地变成实践育人一线,引领学生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传承红岩精神。搭建数字“云课堂”,建设“红岩大课堂数字学习体验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VR云巡礼平台”,推出《版画绘红岩》《红梅花儿永放光彩》等系列云端思政优课,全方位、立体化推进红岩精神“三进”。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
2024年,全市新增52所公办园、9270个公办园学位,有效缓解“入好园”焦虑;建成571个基础教育发展共同体,教共体覆盖率达80%,着力缓解“择校热”焦虑;新增普通高中学位1.9万个,普高计划较2023年提高近6个百分点,积极缓解“中考普职分流”焦虑;妥善安置22.5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保证其在入学、编班、资助等方面享受同城待遇……
“十四五”期间,重庆基础教育紧扣“公平优质、惠民有感”这条主线,锚定“防风险、抓规范、促均衡、提质量、强队伍”五大目标,答好“民生卷”、走好“改革路”。
沙坪坝区树人景瑞小学数字化课堂
立足教育强市建设,重庆正锚定“西部基础教育排头兵”目标,开展基础教育公平优质行动,迭代升级教育入学“一件事”应用,大力推进“教共体”建设等,加快构建全域均衡、全段优质、全面发展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
重庆南开中学集团学校在荣昌中学揭牌
当前,学前教育迈向“优质普惠”,全市毛入园率达93.51%、普惠率达95.29%,全国排名第六;义务教育挺进“优质均衡”,启动“扩大优质基础教育供给”重大改革项目,启动跨区域紧密型“教共体”建设,加速破解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分布不均的难题,4个区县被教育部认定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县,全市控辍保学保持“动态清零”;普通高中奔赴“优质特色”,通过实施普通高中发展促进计划、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等举措,全方位促进了普通高中的多元化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优质教育资源总体不足与人民群众期望“上好学”的矛盾。
立足于教育强国、教育强市,“十四五”期间,重庆实施职业教育提质领跑行动,奋力打造全国职业教育重镇,将职业教育锻造成服务国家战略的硬核力量,从国家级“双高计划”院校数量西部领先,到10大国际职教联盟+22个境外项目推进“职教出海”行稳致远……职业教育已成为重庆教育领域的一张靓丽名片,整体办学水平跃居全国前列,步入提质领跑的新阶段。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智能云平台
目前,重庆以产业需求倒逼专业布局调整与结构优化,年均调整专业布点达5%,推动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重点产业匹配度达到88%,“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对应的专业布点达2888个,其中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两大领域专业供给规模居首位,年均输送技术技能人才超30万人,为全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3大主导产业集群提供了70%以上的新增劳动力。
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获全市职业技能大赛网络安全项目金牌
值得一提的是,市委、市政府将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作为社会民生领域的重大改革项目,在全国率先出台《改革实施方案》,贡献出“分层级组建、实体化运行、数字化治理”的联合体建设重庆方案。
在职教出海层面,重庆扩大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现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构)78个,职业院校积极“走出去”,“鲁班工坊”“职教出海”等职教品牌受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广泛欢迎。
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强市,龙头是高等教育。“十四五”期间,重庆聚力推动高等教育突破跃升,全力打造“西部领先、全国进位、重庆辨识度”标志性成果,努力建成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
重庆科技大学钢铁制造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目前,全市有普通高校75所、在校学生135.6万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64.25%,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较5年前提高了16.5个百分点,这也意味着重庆的学生上大学机会更多了。
同时,重庆积极筹建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面向科技创新关键点建设25个高水平科研平台。深入实施“教育强市区县行、企业行”,设立“助力区县产业”专项,支持高校科研人员揭榜挂帅,加快实现原始创新突破。全市已建设高端装备机械传动全国重点实验室等4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教育强市“区县行”服务3000余家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建成高水平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高校13所;新增ESI世界学科排名前1%学科34个;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增至10个;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授权点通过率全国第1,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增至13个。
重庆市2025年国家安全宣传月活动在西南政法大学启动
此外,重庆强化创新资源支撑,实施高水平大学和优势学科“扬帆”工程,按照“一校一专班、一学科一方案”,推进一流学科登峰、一流专业建设计划,培育具有争创“双一流”潜力的优势学科,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差异化选拔机制,探索跨学科、跨学校交叉培养新机制。
回眸“十四五”,展望“十五五”,站在教育强国、教育强市新征途上,重庆正凝聚建设教育强市的强大合力,以教育之强赋能科技之强、成就人才之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
责编 王作强
一审 董承臻 刘春香
二审 葛纯强 王月忠
三审 邓永军 张术秋
版权与免责声明:(1)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信息传递,并非商业用途,(2)本网所转载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 (3)本网转载文章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相关问题,请在壹周内通过电子邮件与本网站联系,邮箱:zy91370786qq.com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对内容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