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健身、一边拿学分”“选到就是赚到”……日前,安徽农业大学为学生开设的“体重管控”课程成功“出圈”,不仅在该校学生中深受欢迎,也在网上赢得广泛好评。
作息不规律、饮食不健康……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部分大学生体重超标。“体重管控”受到追捧,在于其有效满足了学生加强锻炼的实际需求。既能健身、学知识,又能拿学分,这样的课程谁不爱呢?
食堂纷纷“上新”轻食减脂餐,把传统体育课玩出新花样,为毕业生颁发“身体倍儿棒”证书……今年是“体重管理年”,越来越多高校把体重管理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高校校园内,刮起了一阵阵轻食风、健康塑身风。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意识变强了,精神状态也更好了。
保持健康的体魄,才能在未来的生活工作中持续发力。期待更多高校创新工作思路,聆听学子心声,推出更多体重管理的新招、实招,帮助学生形成长期健康的生活习惯,成为更好的自己。

学生跟着老师学习"健康体重管理"知识。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翟伟凯 摄
如何判断自己的体重是否标准?又该如何科学管理体重呢?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体重异常?
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标准,BMI=体重(kg)/身高(m)²。
根据中国18岁及以上成人BMI评判标准(见附表1),我国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围18.5kg/m²≤BMI<24.0kg/m²。
BMI<18.5kg/m²为体重过低,24.0kg/m²≤BMI<28.0kg/m²为超重,BMI≥28.0kg/m²为肥胖。
脂肪在腹部蓄积过多称为中心型肥胖,可根据腰围直接判定(见附表2)。
7 岁以下儿童以年龄别BMI的标准差作为评价方法(见附表3),低于相应年龄别BMI中位数的2倍标准差为消瘦,高于中位数的1倍标准差但不高于2倍标准差为超重,达到或超过2倍标准差则为肥胖(见附表4和附表5)。








超重肥胖如何干预和治疗?
所有有减重需求的个体都应接受全面的生活方式干预,无论是否联合药物或手术治疗,生活方式干预都是减重的基础。如果通过充分的综合生活方式干预仍无法减重,可以在严格评估后,考虑医学治疗进行干预,如药物或手术治疗。
减重计划的实施,应强调长期坚持、循序渐进。对于大多数超重或轻度肥胖者(24.0kg/m²≤BMI<32.5kg/m²),建议初始时设立每周减轻体重约0.5~1kg 的目标,每月减轻2~4kg,6个月内减轻当前体重的5%~15%并维持;对于中、重度肥胖者(BMI≥32.5kg/m²),建议设立周、月目标,定期评估,按减轻现体重的5%、10%、15%划分阶段性减重目标,周期为3至6个月。
生活方式干预是体重管理的首选方法,主要包括减少饮食能量摄入、增加身体活动及其他有益于减重的行为改变等。建议超重肥胖的成年人按照减重目标时间来制定减重计划,在减重初期加强生活方式现场指导,并进行长期随访,维持体重管理效果。
如何管理与维持健康体重?
吃动平衡是管理与维持健康体重的关键。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睡眠习惯。
自我监测
01
自我监测是体重管理与维持的重要步骤之一。定期定时称重,跟踪体重变化。记录每日的饮食和身体活动,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
合理膳食
02
合理膳食是维持健康体重的基础,应根据个体的年龄、性别和身体活动水平等因素进行调整,确保摄入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素。三餐的食物能量分配及间隔时间要合理,一般早、晚餐各占30%,午餐占40%。充足饮水,减少高糖、高油、高盐食物。选择蒸、煮、炖、拌,减少煎、烤、炸等烹饪方式。
适量运动
03
遵循 “动则有益、多动更好、适度量力、贵在坚持”的总原则,并达到相关人群的身体活动推荐量。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及2~3次抗阻训练。将身体活动融入日常生活中,达到维持健康体重的目的。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2日 第01版 版名:要闻
图片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本文只为传递信息,如存在文章/图片/音视频等资源使用不当的情况,请联系中国教育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作强
一审 :董承臻 刘春香
二审: 张文骐 王月忠
三审 :邓永军 张术秋
版权与免责声明:(1)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信息传递,并非商业用途,(2)本网所转载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 (3)本网转载文章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相关问题,请在壹周内通过电子邮件与本网站联系,邮箱:zy91370786qq.com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对内容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