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十四五”以来,重庆教育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新征程启航之际,推出“重庆教育‘十四五’发展成就”系列报道,全方位展现重庆在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强市,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成果与担当力量。
“十四五”以来,西南政法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锚定“双一流”建设目标,全面从严抓党建、全神贯注促改革、全心全意谋发展、全力以赴树形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伟大征程中步伐铿锵而坚实。
凝心铸魂,党建引领事业发展形成新跃升
学校始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传承红色基因,把心系天下、自强不息、和衷共济、严谨求实的西政精神融入血脉,始终保持办社会主义大学的厚重底色。
中国共产党西南政法大学第九次党员代表大会
持续强化政治引领。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突出一流学科建设主线,实施“4267”工作总体布局、“13510”工作体系及“5598”工作机制,强化三大支撑体系建设,提升五大核心职能,实施六大攻坚计划,推进“西政铸魂”“西政育英”“西政暖心”三大工程,党建统领作用充分彰显在学校内部治理和学科建设的各环节、全过程。
持续推动理论学习入脑入心。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宣讲团获中央领导重要指示,入选全国首批大学生法治宣讲团,推动建成由28个宣讲团构建的理论宣讲矩阵,编写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丛书,以体系化成果推动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
入选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总体安全观理论阐释与创新实践团队成员合影
持续深化实化基层基础。8个党组织入选全国党建“双创”培育创建单位,19个党组织和个人获评中央、市委、市委教育工委“两优一先”表彰。创新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在学生宿舍楼栋设立功能型党组织,在大学生宣讲团设立党组织,2次入选重庆市高校党建“十大案例”。
持续从严从实抓纪律作风。构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1+8+X”制度体系,入选重庆市清廉学校建设标杆案例,2个作品入选教育部廉洁教育优秀作品,清风正气持续充盈。
旗帜鲜明讲政治,知行合一铸忠诚。高质量党建凝聚成干事创业的磅礴动力,“十四五”期间,学校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普法先进单位等荣誉,2个教师团队荣获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荣誉称号,20余人次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全市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全市三八红旗手,全市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
立德树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形成新跃升
学校始终牢记立德树人使命,以“博学笃行、厚德重法”校训为遵循,坚持培养德法兼修、务实思辨人才,始终保持育时代之英才的鲜明特色。
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学校入选全国、重庆市试点单位和重庆市“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十四五”期间,思想政治工作入选各级思想政治类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荣誉65项。入选首批国家级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项目。
西南政法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升级一流人才培养矩阵。2025年,7大法学专业拔尖班首次招生,形成覆盖涉外法治、科技法和纪检监察等前沿领域的法治菁英培养体系。跨校联合培养突破学科边界,与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邮电大学推出联合学士学位项目。打造公共法律服务特色班、区域国别法治特色班等5个特色人才培养项目,细化培养方向。获批教育部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培育)。
培养国家战略急需人才。围绕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战略需求,成立首个国家安全学院,开设全国首个海外利益安全本科专业,建成全国唯一的国家安全学“本硕博(后)”贯通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新增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5个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依托智慧司法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招收科技法学研究生,响应数字中国建设。
服务平安中国-学校副校长、教授李燕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上讲解相关问题
突出实践导向的培养特色。制定新文科建设2.0方案,实施“金课行动”,获批重庆市高水平新文科建设示范高校。新增《数字法学前沿》等前沿交叉课程,主动迎接科技革命带来的法学教育变革,构建起36门国家级课程领衔,类型多样、覆盖全面的金课“金课体系”。开展“项目制教学”,开设《庭审技能实训》等项目制课程和《律师核心法律实务》等校外实践课程,将教学场景从传统教室延伸至实验室、模拟庭审现场。入选重庆市普通本科高校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项目。
构建中国特色教材体系。聚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制定实施《西南政法大学战略性新兴学科教材建设实施方案》。《中国国家安全法学》入选第一批新时代教育部马工程教材;《认同与共识:国家文化安全史略》填补国家文化安全史研究空白;聚焦国家安全学、纪检监察学、人工智能法学等新兴学科领域立项建设《大数据与法律实证研究》等12本新兴学科教材。
教学能力不断提升。7位教师在全国教学创新大赛、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斩获佳绩。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形成新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重庆市教学成果14项。
战略牵引,政法学科集群形成新跃升
始终牢记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摆在重要位置,锚定一流的科学建设,始终保持强位发展、错位奋进的靓丽成色。
学校深度参与“教育法典”等重大法典的编纂工作,图为教育法典编纂研讨会暨重庆首届教育法治论坛
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博士点数量较“十三五”时期实现倍增,继法学、新闻传播学之后,“十四五”期间获批全国首批国家安全学、纪检监察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法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新增国家安全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构建了以法学为主体,以国家安全学、新闻传播学、纪检监察学为引擎,“1+3+N”独具特色的新型政法学科集群,以高水平的学科交叉融合和集群化的学科发展优势更高质量的服务国家战略。
推动法学学科优化升级。打造国家安全法学、纪检监察法学、人权法学、科技法学、人工智能法学、区域国别法学、城市治理法学、检察学、军事法学等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新兴学科方向,不断拓展法学学科边界,成为全国开设法学学科方向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学科体系最全的高校之一,为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作出西政贡献。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及全国首轮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法学一级学科和法律专业学位授权点均获评A档。2021-2024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法学学科居全国前四。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西南政法大学立法联系点
多学科并进高质量发展。12个学科入选重庆市“十四五”重点学科,2个学科入选重庆市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智慧司法学科群和智能安全学科群入选重庆市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学科群立项建设名单,为服务更高水平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锻造了更具活力的学科力量。
贡献导向,服务“国之大者”形成新跃升
学校始终牢记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使命,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服务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始终保持为国家、为人民做学问的本色。
重要平台不断增长。国家级重大科研平台、重大科研项目、重大科研奖项不断突破,新增20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同比增长43%。其中新增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国家级涉外法治研究基地等国家级重大科研平台6个。
《地方立法蓝皮书·中国地方立法报告》
科研硕果不断涌现。入选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立项341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27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多源涉诉信访智能处置技术研究”、“内外贯通的审判执行与诉讼服务协同支撑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实现新突破。科研质量持续提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10项,同比增长84%。获评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出版“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系列丛书”等重要学术著作630余部,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贡献力量。
服务支撑不断增强。主动对接教育强国、法治中国、平安中国,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等国家战略,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等5个研究院,以高水平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2025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学校李燕教授就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进行讲解,提出工作建议。学校先后成为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中央网信办的立法联系点,深度参与“教育法典”“生态环境法典”等重大法典的编纂工作,以及重要党内法规起草工作,为89部重要国家法律、党内法规提出专家建议稿或立法论证报告。学校正在为服务国家源源不断贡献西政智慧,持续发出西政最强音。
荟聚英才,经师人师相统一的队伍形成新跃升
抓好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关键力量,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让高水平教师队伍成为育人亮色。
优化引育人才生态。实施“塔尖突破、塔基夯实、柔性协同”三维引才策略,构建“全职聘任、柔性引进、博士后储备、合同制补充”四维引才矩阵。增强师资队伍内驱力,形成人才引育、岗位管理与考核等6大系列共计47项制度的人事制度体系。
打造人才集聚高地。新增国家级人才24人次,增幅71%,实现“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青年学者的突破。面向全球招募“知新学者博士后”“项目博士后”。新增法学博士后合作导师19人、国家安全学合作导师18人,招收博士后93人,105人次获国家及重庆市资助项目。
面向世界,国际影响力形成新跃升
牢记大学使命,讲好新时代中国法治故事,努力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国际影响力,始终保持强国建设、西政有为的清晰角色。
东盟英才博士学位项目授位仪式现场
构建国际学术话语平台。打造“中国特色人权话语国际传播智库”“国际恐怖主义问题研究中心”“澜湄国家法律合作研究中心”“国际陆海新通道金融研究中心(院)”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法律查明服务中心”5大特色新型智库。创办英文期刊《科技法学评论》,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英文版)官方唯一英译本的翻译出版。西政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在中国特色人权话语提升、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舞台上形成影响国际、引领国内、辐射重庆的学术交流格局。
深化中国话语国际传播。创办并连续举办六届中国—东盟法治论坛,列入重庆市辨识度和标志性工作成果。承办六届“中欧人权论坛”和“亚洲人权论坛”等国际人权研讨会,主持并参与起草人权白皮书20部,编撰出版《新时代中国人权故事》《世界人权保障的中国方案(中英文版)》等,“对外法治传播实验中心设备更新项目”获国家超长期国债“两新”项目资金支持。
学校参与主办的第六届“中国—东盟法治论坛”
拓展全球合作伙伴关系。新签和续签校际层面的交流协议76份,新增知名交流院校62所,与46个国家和地区的226所高校和国际组织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派出362名教师、1146名学生赴国(境)外访学。来华留学学历教育覆盖本、硕、博三个层次,创办“东盟高端法治英才博士项目”和“丝绸之路英才博士项目”。西政已构建起广泛、紧密的国际教育“朋友圈”.
奋斗充满艰辛,成就催人奋进。过去的五年是风雨兼程的五年,也是令人振奋的五年。站在新的起点,西南政法大学将把学校发展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去谋划,放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重大使命中去推进,放在“双一流”建设的目标任务中去落实,编制好实施好“十五五”规划,踔厉奋发攀高峰,砥砺前行向未来。
责任编辑:王作强
一审 :王镱燃 刘春香
二审: 张文骐 王月忠
三审 :邓永军 张术秋
版权与免责声明:(1)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信息传递,并非商业用途,(2)本网所转载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 (3)本网转载文章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相关问题,请在壹周内通过电子邮件与本网站联系,邮箱:zy91370786qq.com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对内容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