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庆祝第41个教师节,甘肃政法大学推出“我的育人故事”系列报道,展现扎根一线的教师在平凡岗位上的深耕与守望。他(她)们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坚守三尺讲台,用热爱与责任践行育人初心。故事里,有伏案批改的专注、促膝长谈的温暖、收到问候的笑意……这些片段,是他(她)们在桃李芬芳中收获职业价值与幸福的见证。让我们以文字为桥,讲好新时代育人故事,展现新时代教师风貌。
个人简介
乔娟,女,甘肃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出版专著1部,参编专著6部,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厅级项目3项,校级科研项目4项,参与完成各类项目多项。发表各类论文30篇,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次,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奖3次,获得教育厅学习新思想千万师生同上一堂课活动优秀宣讲专家、校级优秀中青年教师、“三育人”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
从“职业谋生 ”到“坚定信仰 ”:
在追求中寻找信仰的意义
思政课教师一定要有灵魂,这个灵魂就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刚入职时我还没有意识到思政课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在铸魂育人方面的重要性,那时的我总觉得,它就是一门普普通通的课,是“大道理的堆砌 ”,是政策和形势的解读,是我们谋生的手段而已。直到看到学生因为缺少理想信念而导致的精神困惑;因缺少信仰的力量而导致的精神空虚;因缺少文化自信而导致的精神贫乏。我终于明白,原来每一节思政课,都是守护他们精神家园的前沿阵地;每一节思政课都是推动他们进步的阶梯;每一节思政课都是我们与敌对势力争夺青少年的没有硝烟的战场。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看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回响; 我在“ 四史 ”中看到马克思主义昂首阔步的历史足迹;我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看见了马克思主义改天换地的强大力量。在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的照耀下,那些曾被我视为“枯燥概念 ”堆积的理论,突然化作了炙热的信仰力量。课堂成为构筑学生信仰的阵地,而我成为学生构筑信仰的引路人。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有理想的人讲理想,思政课终于不再枯燥,不再没有魅力。每当学生问我:“老师,您信仰什么? ”我会斩钉截铁地告诉他们:“我信仰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 ”从把思政课当作 “任务清单 ”,到将其视为 “铸魂工程 ”,我终于明白:我们传递的不仅是知识,更是 “革命理想高于天 ” 的信仰火种,是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 的使命担当。
从“照本宣科 ”到“启迪心灵 ”:
在实践中点亮真理的灯火
刚上讲台时,我的课常常是“我讲你听 ”的照本宣科独角戏。我讲的口干舌燥,学生低头刷手机,我讲的津津乐道,学生心猿意马。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的讲课方式,学生对这种方式很有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 ”。思政课真正的生命力,藏在沸腾的时代生活里,藏在青年学子与社会脉搏同频共振的实践中。于是,我开始了一场自我的“教学革命 ”。我尝试把课堂搬到校外,和学生一起走访红色教育基地;我组织学生开展“ 民生微调研 ”,引导广大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我要求学生拍摄思政微视频,用镜头记录成长。我开设“课前五分钟分享 ”环节,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并认真点评。我尝试将社会热点引入课堂,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讲述理论。有位学生在实践报告中写道:“我终于明白,中国式现代化不是遥 不可及的蓝图,而是无数奋斗者用双手托举的现实。”思政课不是知识搬家, 而是心灵唤醒。当看到学生们眼中闪烁着思考的光芒,我真切感受到了思政课的魅力。我愈发懂得:思政课教师的使命,就是要带领学生在实践中读懂中国,在时代浪潮中校准人生坐标。
从“远离学生 ”到“贴近学生 ”:
在互动中架起心灵的桥梁
过去呀,我和学生之间总有一道看不见的“墙 ”。他们上课来,下课走, 偶尔交谈也流于表面。直到有一次深夜,我收到一条长达千字的微信,是学生小张的“倾诉 ”:他因家庭变故陷入抑郁,却不敢向人开口,直到在思政课上听到我讲“逆境中的精神力量 ”,才鼓起勇气向我寻求帮助。这件事让我认识到:育人,必须走到学生心里去!我开始主动“ 闯入 ”他们的世界——参加学生的社团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倾听他们的困惑;甚至自学一些心理学知识,只为更精准地帮助学生。如今,我的手机聊天框里,还不时跳出他们关于理想、情感和未来的迷茫与憧憬,我见证过学生在创新创业大赛失败后抱头痛哭。这些点滴让我明白:教育的本质,是师生在彼此的生命里留下温暖的印记。从 “远离学生 ” 到 “贴近学生 ”,不仅是师生关系的转变,更是新时代育人方式的革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实践。当我们与学生在心灵的桥梁上相向而行,便能汇聚起磅礴的育人力量。
二十载光阴一瞬间。从最初的迷茫到如今的坚定,从生硬的讲授到生动的对话,从疏离的师生关系到温暖的心灵相拥,我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成长。每一次看到学生因为我的课而有所感悟,每一次收到学生毕业后发来的感谢短信,每一次听到他们说因为我的影响而选择投身社会公益、报效祖国,我都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正在从事“时代新人铸魂工程 ”,既要当“经师 ”,更要当“人师 ”。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价值的塑造者;我们不仅是课堂的主导者,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同行者。
我的育人故事,不在于惊天动地的壮举,而在于无数细微处的坚守与改变。 改变自己,才能改变课堂;贴近学生,才能贴近真理。今天,我依然在学习的路上,但我深信:只要我们心怀热爱,永不停步,就一定能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终生难忘的精神灯塔!
责任编辑:王作强
初审 :王镱燃
终审 :邓永军 张术秋
版权与免责声明:(1)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信息传递,并非商业用途,(2)本网所转载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 (3)本网转载文章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相关问题,请在壹周内通过电子邮件与本网站联系,邮箱:zy91370786qq.com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对内容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