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注重讲好“第一堂党课”,邀请知名学者、学术大师开设“从游讲堂”,引导学生树立科研报国的志向。2024年,5个强基书院首届毕业生中,近75%继续攻读基础学科和关键领域的研究生。书院强调弘扬“无体育,不清华”,把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结合起来,组织各类竞赛活动和课外锻炼,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坚持“有美育,更清华”,建好艺术类学生社团和艺术教育课程,以“清华哲学—戏剧节”为载体促进哲学思辨与美育实践深度融合;倡导“爱劳动,最清华”,建设“书院农场”,定期开展劳动实践,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践行“宽口径、厚基础、重交叉”的培养理念,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发展中国特色书院制,要强化通识教育,提高课程质量,构建更有挑战度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深入了解不同专业发展路径的基础上发现和明确自己的学术志趣。
书院建设“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导论”“工程导论”“中国历史文化”等通识课,打造让学生“开眼”的课程体系。书院秉持“宁愿多留白,绝对不超载”的理念,在学分总量上做“减法”,在课程质量和挑战度上做“加法”,大力度挤“水课”、压学分,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开展自主学习。书院强调让最适合的老师上学生最需要的课,从全校选聘有热情、肯投入的优秀教师进行授课,通过学情报告等加强过程评价,确保教学质量。书院没有自己的学科和专任任课教师,完全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整合全校教学资源,为学生全面成长和长远发展提供最好的教育。建设“基础学科交叉实践”等课程,设立“真刀真枪”做研究的“超越课堂”项目,让学生在实学实干中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深化因材施教,实现学生个性化成长与“在集体中成长”相结合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禀赋、才能、爱好和特长不尽相同。离开了对学生个体的尊重、理解、包容,就谈不上教育。大学要给学生更多自主权、更大选择度,克服培养体系过于刚性的问题。书院鼓励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更鼓励不同背景、不同兴趣的学生一起成长。书院实施导师指导下的个性化培养方案,设计支持学生跨专业学习的专门课组;鼓励立志做高深研究的学生选择修读荣誉课程,在专门导师组的指导下提前选修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在各类评比中淡化成绩排名,强调多维度综合评价,缓解学生“内卷”、焦虑情绪。设立“从游心港”工作坊,帮助学生塑造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组织“从游节”等集体建设活动,增强不同专业学生对书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学生在集体中相互启发、彼此促进的成长氛围。
倡导“大鱼前导,小鱼尾随”的“从游”文化,营造有温度的教育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从游”的核心是要缩短师生距离,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亲密互动中充实自我、提升境界。大学要强化“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学术责任”,倡导“一流学者上讲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人人关心育人、支持育人的良好风尚。书院全面实施导师制,推行以“导游—领游—伴游—并游”为特征的分年级导师制,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学习成长。“从游”不是“从众”,“从游”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跟随、模仿,培养学习成长的主动性,最终在人生的海洋、知识的海洋里自主“畅游”。书院举办不同专业方向的“导师微沙龙”,让学生在深度交流中提升学术品位;开设“科技创新与挑战”系列课程,要求学生从大一开始至少在3个专业方向进行实验室轮转学习,开展螺旋进阶式的科研探索。通过学生与导师之间多样化的交流、高频度的互动,形成“濡染观摩之效”。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高等教育格局和教育形态面临重塑。世界之变、时代之变、教育之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对大学的人才培养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教书育人是一项需要长久坚持的事业。面对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只有保持从容的心态,才能坚定信念,做到不妄自菲薄、不盲目跟风、不急于求成,潜心做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事情。面对复杂严峻的困难挑战,只有保持从容的心态,才能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坚定做改革创新的行动派、实干家。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