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九届“挑战杯”
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赛场上
以智慧为帆,以汗水为桨
在科研的海洋中破浪前行
经过激烈比拼
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
荣获特等奖
实现了学校在该赛事省赛中获奖等次的重大突破
项目名称:
“一气呵成”——新型呼气诊断器件研制及敏感机理研究
团队成员:
徐军 丁鑫胜 杨文捷 徐晟轩 张博文 贾方元 徐昕怡
指导老师:
杨志民 郭路路
项目简介:
该项目紧扣现代医学对无创、便捷、高效监测技术的迫切需求,深耕应用前景广阔的呼气检测领域。团队从敏感材料设计入手,逐步优化传感器器件、拓展应用场景,持续完善技术方案。研究中,团队全力攻关,完成大量实验验证,推动项目走向成熟,已在 SCI 二区 TOP 期刊发表论文 2 篇,获 2 项发明专利受理及 2 项软件著作权。目前正推进成果转化,与企业达成合作并启动临床应用验证。
谈及项目的起源,团队负责人徐军说道,“现代医学诊断对无创、便捷且高效的健康监测技术需求日益迫切,而呼气检测作为极具潜力的创新领域,应用前景广阔。我们希望能在这一前沿方向实现突破,为医学诊断带来新可能。”基于这一初心,团队聚焦无创呼气检测,从敏感材料设计切入,逐步深入传感器器件优化与应用场景拓展,持续完善技术方案。
项目前期调研阶段,成员们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深入分析行业动态与技术瓶颈。丁鑫胜回忆,“那段时间,大家几乎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反复讨论,推翻并重构思路,常常研讨至晚上11点才赶在宿舍关门前返回,只为找到最具创新性和可行性的研究方向。”
优秀项目的背后是团队成员的紧密协作,徐军、丁鑫胜、杨文捷等7位成员分工明确,各展所长:徐晟轩负责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他提到,“每次实验结束,面对海量的数据,大家都会一起讨论,从数据中寻找规律和突破口,这种思维的碰撞让我们不断进步。”
张博文承担传感器器件的优化工作,他分享道,“优化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但团队始终相互鼓励、相互支持。记得有一次,一个关键部件的性能始终无法达到预期,大家连续奋战了几个通宵,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案。"正是这种团结协作、永不言弃的精神,让团队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
团队的组建得益于本科生导师制育人模式,杨志民与郭路路两位指导老师从新生入学开始便精心培育自己的科研团队,这支跨年级的队伍因共同的专业热忱与科研志向凝聚,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探索之路上相互鼓励、并肩前行。贾方元说,“两位老师在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上给予了宝贵建议,在我们受挫想放弃时,是老师们的鼓励让我们重拾信心,坚持到底。”
科研之路充满艰辛,但团队始终坚守初心。在研究过程中,他们积极投身实验室技术攻关,累计完成大量实验验证。徐昕怡表示,“每一次实验都是一次成长,失败虽为常态,但我们从未气馁,而是将其作为垫脚石,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方案。”
团队的努力终获丰硕成果:已在SCI二区TOP期刊发表论文2篇,受理发明专利2项,获批软件著作权2项。目前,团队正推进成果转化,已与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并启动临床应用验证。谈及未来,成员们充满信心,希望进一步完善技术,让新型呼气诊断器件早日应用于临床,造福更多患者。
挑战无极限,青春正当时
这支 “挑战杯” 省赛特等奖团队
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青春的力量与担当
他们的故事,仍在继续
探索无止境
加油,每一个追梦的少年!
责任编辑:王作强
初审 :董承臻
终审 :刘春香 张术秋
版权与免责声明:(1)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信息传递,并非商业用途,(2)本网所转载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 (3)本网转载文章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相关问题,请在壹周内通过电子邮件与本网站联系,邮箱:zy91370786qq.com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对内容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