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溺水事件高发,学生安全牵动人心。潍坊各县市区多措并举筑牢安全防线,从水域巡查到智慧监控,从宣传教育到应急演练,一系列硬核举措密集落地。为展现工作成效,交流经验做法,现分期展示各县市区特色行动。
安丘市始终把预防未成年学生溺水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创新落实《潍坊市预防未成年学生溺水工作16条措施》,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安全防控体系,坚决“看住人、管好水”,全力守护广大青少年学生生命安全。
一、健全工作机制,高位推动落实。一是工作专班抓推进。成立防溺水工作专组,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单位)、镇(街)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统筹推进工作落实。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先后4次作出批示指示,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分管负责同志一周一调度工作开展情况,督促任务措施落实落细。二是压实责任抓防控。压紧压实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水域主体责任、家长监护责任,建立起责任明确、边界明晰的责任体系,形成党政齐抓共管、镇街属地管理、教育主动作为、部门密切协同、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三是刚性督查抓落实。由教体、住建、水利等7部门组建4个专项督查组,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每周对镇街区开展1次全覆盖督查,结果呈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市政府督查室将防溺水纳入重点督办事项,持续推动问题整改落实。6月份以来,累计检查村居、水域392处,整改问题隐患180项。
二、强化宣传教育,营造浓厚氛围。一是市级层面强化统筹。精心制作防溺水警示专题片及音频资料,组织全市各级媒体平台公众号积极推送,并创作形式多样的防溺水公益广告,在全社会广泛营造人人重视、人人参与防溺水的浓厚氛围。二是村居层面夯实基础。组织各行政村充分利用应急广播系统,每日定时循环播报防溺水安全提醒,在村居、农贸市场等重点场所醒目位置悬挂防溺水宣传横幅4648条,精准发放宣传材料逾10万份,着力提升师生群众安全防范意识。三是学校层面深化教育。各级各类学校严格落实“1530”安全教育,深入开展防溺水宣誓承诺签名、主题班会、安全教育课、观看警示片等主题教育活动。创新宣传教育形式,组织各中小学制作情景剧、沙画、手势舞等安全教育作品96个。暑期持续加强家校联动,每周2次向学生家长发送安全教育提醒,压实监护责任。
三、落细管控措施,织密安全网络。一是强化物防全域覆盖。全市各类危险水域周边全部设置防护围栏,配备简易救生救援设施2800余套、公示牌和警示牌5000余个,张贴宣传条幅近4600幅,实现重点水域“应设尽设”。二是推动技防手段升级。在危险水域周边安装智慧视频监控和喊话喇叭的基础上,全市14个镇街区全部配备水域巡查无人机,充分运用“无人机+大数据”技术手段,做到重点水域、重点时段(10:00至19:30)看管“两个全覆盖”。三是压实人防专职专责。全市配备1400余名水域看管员,携带简易救生设备不间断对辖区水域巡查守护。全市组建学生网格管理小组10176个,节假日由村“两委”干部等担任网格长进行具体包靠。学校实行班子成员包级部、级部包班级、教师包学生的“三包靠”制度,违规涉水学生纳入校规校纪惩戒范围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全方位筑牢安全防线。
预防未成年学生溺水工作事关生命安全、家庭幸福、社会稳定。高密市严格贯彻中央、省市有关要求,突出抓牢本质安全,坚持政府牵头、部门联动、家校协同、社会参与的原则,共织防溺水“安全网”,守护14万名学生生命安全。
一、压实责任,构建防溺水“共同体”。建立健全预防未成年学生溺水工作的组织领导、宣传教育、调度推进、巡查防控、责任追究等相关机制。严格落实党委政府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家庭主体责任,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21个市直部门、15个镇街区党委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预防未成年学生溺水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一体运用力量。进一步健全预防溺水联合工作体系,成立市预防未成年学生溺水工作专组,建立防溺水预警提醒机制,组织学校做好防溺水包靠、安全教育提醒、防溺水自救施救演练等工作。建立健全村居网格化管理和教育部门三包靠责任制,对留守儿童、家中无人照管等特殊学生群体实行精准包靠。全市已形成12193余名教师包靠学生,4512名村、社区网格长日常巡查的常态化防溺水机制。
二、广泛宣传,打好防溺水“预防针”。依托高密电视新闻、“高密教育发布”等媒介向师生家长推送防溺水应知应会知识、预警提醒等信息100余万条次。结合高密传统文化扑灰年画,制作发放防溺水主题宣传彩页15万份,编制印刷《中小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家中课程》《中小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课程》,创编防溺水山东快书、主题歌曲和室内广播操,让防溺水观念深入人心。邀请专业演艺团体深入社区、村居,在全市15个镇(街、区)开展茂腔、话剧巡回演出90余场,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防溺水。
三、排查管控,拧紧防溺水“安全阀”。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发放《致广大钓鱼爱好者的一封信》万余份、预防未成年学生溺水巡护者胸牌1500枚,倡议全市五千余名钓鱼爱好者助力防溺水。联合“党员雷锋团”组建预防未成年学生溺水志愿巡护大队,建立网格化常态巡护机制,自发组织各村留守儿童、特殊家庭学生等,成立学生互助小组,强化小组内提醒、教育、帮扶。截至目前,全市悬挂宣传标语6000余条,制作防溺水警示牌4930个,配置救援装备4730个,安装防护设施1230个,设置水域看管员1879人,织牢织密防溺水安全网,切实保护青少年生命健康。
四、智能预警,突出防溺水“全天候”。加强智能管控预防,安装高空瞭望探头400余套,实现重点危险水域全覆盖。发挥无人机视角广、巡查快、无死角、效率高、实时回传优势,出动无人机200余架次巡查危险水域,构建“水陆空”立体式综合化巡水巡护网络。研发水域监督管理小程序,开设定位签到等功能模块,对水域管理员进行全天候巡逻监管,随时调度。
五、强化督导,念好防溺水“紧箍咒”。建立政府防溺水常态化督查机制,加强源头防控,继续采取兵团化作战和专班化运作的形式,联合公安、水利等12家防溺水重点责任部门,成立专项督查队伍,深入社区、村居开展防溺水督查,对查处的问题建立台账、明确责任、限时整改。目前共印发防溺水专项督查通报4期,共督查社区村居20个,水域26处,发现并整改问题32个。建立防溺水“教育、督查、通报、整改”闭环管理机制,并将防溺水工作列入全市高质量发展考核、平安高密建设考核,以督导考核促责任压紧压实,确保“看住人”“管好水”,驰而不息做好防溺水安全工作。
临朐县牢固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理念,紧紧围绕“看住人、管好水”核心要求,科技赋能,创新举措,构建“人防+物防+技防”的立体化防溺水体系。
一、压实“四方责任”链条。成立防溺水工作专班,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管水”、学校“宣教”、家庭“看人”的联防联控机制,确保“每片水域、每个孩子”都有人管;成立7部门联合督查组,每周对各镇街防溺水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全覆盖巡查,下发专项通报,压实责任落实,消除安全隐患。
二、打造智能防控体系。在全县246处重点水域部署智能监控设备,配备救生杆、救生圈等设施1.2万套,推广“无人机+值守平台”巡逻模式,实现风险预警、应急处置“一键响应”,累计触发预警137次,成功劝阻危险行为89起。
三、深化沉浸式安全教育。通过全员家访、典型案例推送、教师网格化包靠等方式,夯实家长监护责任;创新“情景演绎+应急演练”宣教模式,联合县委社工部、县应急局等部门开展“安全种子进校园·防溺知识伴身边”主题宣讲活动50余场,邀请6支专业救援队进校园,通过案例解析、防溺水知识宣讲,急救技能实操等方式,培训师生8.8万人次,培育“防溺水安全小卫士”5000余名,构建起“知行合一”的学校安全教育生态。
峡山区聚焦“零溺亡”目标,通过“责任联动、教育联动、防控联动”三管齐下,构建全方位、多层次防溺水防护体系,守护学生生命安全。
一、责任联动:织密齐抓共管“责任网”。以制度为纲、以机制为要,构建“党政主导、部门协同、家校社联动”的责任体系,确保防溺水工作层层落地。一是高位统筹抓“总”。成立由区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防溺水工作专组,召开3次专题会议,建立微信工作群实时调度,覆盖全区15个部门、4个街道、32个社区、275个村庄及所有学校(幼儿园),形成“人水分管、双线共治”机制。二是分级包靠抓“实”。学校为21800名学生配备包靠教师1640名、级部主任123名、校领导68名,实现全覆盖;村居组建1268个网格小组,落实离校期间包靠管理。三是督查考核抓“严”。建立“教育系统包靠督查+多部门联合督查”机制,开展7轮专项督查,覆盖104处水域、56个村居、29所学校,整改问题261个。
二、教育联动:筑牢全员参与“防护线”。以学生为核心、以家校为纽带,通过“学校教育+家庭监管+自我管理”三维发力,强化防溺水意识和能力。一是学校教育常态化。把防溺水教育作为“1530”安全教育的核心内容,开展专题班会1125班次、专题课178堂、警示教育185次,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形式加深学生认知;召开322班次专题家长会,明确家长“知去向、知同伴、知内容、知归时”的监管责任。二是社会参与广覆盖。发动家长志愿者、党员等参与水域看管和学生包靠,依托乡村大喇叭、社区宣传栏普及防溺水知识。 三是学生管理自主化。建立4110个学生“联防小组”,形成“同伴监督、全员参与”的共治氛围。
三、防控联动:筑牢水域安全“防火墙”。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消除溺水隐患。一是人防全覆盖。对590处危险水域配备590名专职看管员,确保重点水域、时段无死角值守。二是物防强阻隔。加装防护围栏3385处、水库围网116234米,设立警示牌1964块,配备救生设施952套。三是技防提效能。依托数字河湖平台,构建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通过智慧监控和喊话喇叭实时预警、驱离危险行为,实现科技防控。
潍坊教育惠民一码通
非常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的教育诉求,您对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都可以通过下方“潍坊教育惠民一码通”留言给我们,我们将及时予以反馈回复。
责任编辑:王作强
初审 :董承臻
终审 :刘春香 张术秋
版权与免责声明:(1)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信息传递,并非商业用途,(2)本网所转载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 (3)本网转载文章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相关问题,请在壹周内通过电子邮件与本网站联系,邮箱:zy91370786qq.com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对内容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