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自主设计的
全球最大功率非能动核电机组
“国和一号”
代表着当今世界三代核电技术的先进水平
从2008年启动研发到现在
共700余家单位
超3万名技术人员参与
“国和一号”的研发历程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97级校友
宋春景
就是其中的一员
担任上海核工院工艺系统所
副所长兼副总工程师
上海核安全审评中心副总工程师的她
以巾帼不让须眉的奋斗豪情
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
守护核电安全二十载
让我们一起走近
“大国重器中的清华人”系列报道
为你讲述改革开放以来
新一代清华人为铸就国之重器
默默耕耘的奋斗故事
成为一名“核电卫士”
1997年
宋春景考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
作为核能领域定向培养人才
在核电发展相对缓慢的年代
走上了核能探索之路
本科毕业时
在毕业设计导师臧希年的指导下
宋春景将
“固有安全输热系统在核电厂设计中的应用”
作为毕业设计课题
在毕业设计工作中
她系统梳理了
全球第三代、第四代核电站中
非能动安全系统的设计理念与技术路径
这不仅让她触摸到
核安全研究领域的前沿脉搏
更在无形中促使她
锚定了自己未来的职业坐标
“机缘巧合
毕业设计课题和我之后几十年的工作
正好是相关的”
“严谨、踏实”
她将清华老师的教导铭记在心
并付诸于科研实践当中
让她在面对核安全
这一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时
始终保持着敬畏与专注
2001年
宋春景从清华毕业后
进入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读研
开始从事核电厂安全壳氢气控制系统的
分析与设备研制工作
成为了一名“核电卫士”
宋春景与同事探讨方案
填补设计缺陷:筑牢核安全基石
硕士毕业后
宋春景正式入职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2005年
毕业不久的宋春景
被赋予了重要使命
作为主设人负责
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系统改造项目的
总体设计和工艺系统设计
由于历史遗留的设计缺陷问题
将影响整个核电厂的安全运行
改造迫在眉睫
作为工程设计人员
下驻施工现场是家常便饭
在与业主多轮紧张讨论
踏勘现场情况
消化吸收大量原始设计文件后
宋春景和团队
最终创新地提出了
彻底解决设计缺陷的
冷却塔循环检修备用系统改造方案
宋春景与学生交流
该方案最终替换掉原设计单位的改造方案
顺利通过两轮国家核安全审评中心的评审后
正式施工改造
2009年首次在秦山三期二号机组投用
这项改造不仅彻底解决了再循环冷水系统
无法停运维修的问题
还缩短了大修工期5-9天
电厂在全生命周期中产生的
直接经济效益可超过13亿元
该项目成果也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上海市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福岛核事故之后:加固核安全防线
福岛核事故之后
核安全迅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而安全壳内的氢气控制
也成为了核电业内的关注重点
要避免出现类似福岛的安全事故
对原有核电相关系统和设备升级刻不容缓
宋春景在工作中
为了破解这个难题
她带领团队
与合作单位一起成功研发了高氢浓度下
高效安全消氢的非能动氢复合器
和高效能线圈型氢点火器
有效提高了核电的抗风险能力
截至目前
宋春景团队研制的非能动氢复合器
已应用于国内外16个核电厂址的42个机组
她主编发布核能行业标准2份
发明专利20件(授权11件)
实用新型专利12件
“国和一号”研发:再筑核安全高墙
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
实施三代核电自主化战略
作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国和一号”在立项时就肩负特殊使命
旨在解决我国大型先进核电机组
批量化建设的能力与安全问题
研发工作自2008年启动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承担了
“国和一号”研发和工程建设的光荣使命
宋春景带领团队研发设计
非能动压水堆核电站中
用于保证核电厂安全的非能动安全系统
建设世界最大的非能动压水堆核电
也给研发设计、守牢核安全根基
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国外公司在转让非能动核电技术的时候
更是设置了苛刻的壁垒
面对重重难关和挑战
宋春景作为非能动安全系统
有关课题的技术负责人
长年累月坚守科研一线
带领团队与时间赛跑
最终
宋春景及其团队攻克了
非能动安全系统关键技术难题
研制了多个国际首创的
非能动安全系统关键设备
为世界上最大功率的非能动先进压水堆
“国和一号”的成功研发做出了突出贡献
“核安全是核电发展的生命线”
从业20余年
宋春景始终奋战在
核电站非能动安全系统科研创新的第一线
为核电安全保驾护航
从核电低谷期入行的宋春景
见证了核电行业从低谷到飞速发展
目前宋春景同时统筹参与的机组就有十几个
一路成长的宋春景
逐渐受到了更多认可
获评“2024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
“上海市巾帼创新新秀”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青年优秀创新人物”
宋春景巾帼创新工作室
她组建的“宋春景巾帼创新工作室”
荣获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系统“三八红旗集体”
中国职工技术协会“卓越创新工作室”等荣誉称号
“核安全是核电发展的生命线
要拥抱创新、加快创新
不断提升核电的质量和安全度”
面对未来
她将继续
“脚踏实地,抬头望天”
践行“行胜于言”的清华校风
在守护核电安全的征途上
从不止步
更多大国重器中
新一代清华人的故事
将继续为你讲述
……
责任编辑:王作强
初审 :董承臻
终审 :刘春香 邓永军
版权与免责声明:(1)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信息传递,并非商业用途,(2)本网所转载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 (3)本网转载文章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相关问题,请在壹周内通过电子邮件与本网站联系,邮箱:zy91370786qq.com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对内容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