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北:“AI赋能”已成为当下的常见表达,如何看待这一新兴现象呢?
陈平原教授:我反对一切行业及工作都需要“AI赋能”的说法。所谓“赋能”,只讲正面的能力/能量提升,不考虑可能存在的负面效果,这不合适。
小北:当下,科技迅速发展、AI技术日新月异,对我们而言,文学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
陈平原教授:我以为首先是感动自己、愉悦自己、充实自己。所谓思接千古,驰想天外,与古今中外无数先贤感同身受,这里需要技术,更需要学养、心情与趣味。
小北:AI时代,文学教育正面对前所未有的冲击,其重心所在与转变所向是什么呢?
陈平原教授:在我看来,文学教育的重心,应从具体知识的传授,转为提问、辨析、批判、重建。须知今天中国的大学课堂,已经很少人在看教材、记笔记,而是人手一台手机或便携式电脑,随时准备上网检索,纠正老师讲课的错漏。
小北:作为重要的文学教育阵地,期待中的大学文学课程应该提供给学生什么?
陈平原教授:若仅限于本科阶段的文学课程,趣味雅正比常识丰富要紧,个性表达比规范写作难能,而养成“亲自读书”的好习惯,在未来的人/机竞争中,保持自我感动、独立思考与创新思维,更是重中之重。
身处科技变革的时代浪潮中
面对AI技术带来的持续冲击
探讨人文学与教育的前路向何方
已成为一个重要命题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主编的
《AI时代的文学教育》于近日
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来自不同学术领域的思想见解
共话此刻面临的振荡与机遇
由陈平原教授主编的《AI时代的文学教育》
汇集了35位学者的33篇文章
以及陈平原教授自己的4篇文章
共分为四辑内容
AI与人类命运;AI与诗文写作
AI与人文教育;AI与课堂教学
伴随ChatGPT、DeepSeek等AI大模型的发布
以阅读/思考/写作为主的人文学
正面临科技进步带来的严峻挑战
本书即源起于《AI时代,文学如何教育》一文
今年年初,DeepSeek问世后
陈平原教授于《中华读书报》上发表这篇文章
甫一刊载,便引发了广泛反响与热烈讨论
本书作者的研究领域广泛多元
包括中国文学、外国文学、
民族/民间文学、数字人文等
此刻,立足于一个全新的讨论课题
即使观点不一,角度殊异
但从宏大到具体,从人类命运到课堂教学
每篇文章都在尝试回答一个共性问题
“阅读、思考、写作,在AI时代我们该怎么做”
8月17日下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上海图书馆、新民晚报联合主办的“AI时代,文学如何教育:《AI时代的文学教育》新书分享会”于上海图书馆东馆举行。
△活动现场
发布会由新书揭幕仪式、学者分享与问答环节组成。陈平原教授结合自身经历与思考,围绕“AI时代的人文学”这一主题展开演讲,讨论主要聚焦于四个方面:对《AI时代的文学教育》一书的介绍;他本人在科学技术与人文学关系上的研究过程;人文学者如何与AI共舞;关于文科前途与学习宗旨的认识。
介绍编书过程时,陈平原教授坦言,AI与人文学是一个全新课题,没有人能给出定论。因此,他在编书时坚持不改原则,保留作者的多元观点。随后,陈平原教授回顾了自己对科技与人文学关系的关注与思考历程。从2000年撰写的《数码时代的人文研究》,到今年元旦发表的《人文学科要做好迎接人工智能挑战的准备》,以及春节时因DeepSeek问世而引发的深入思考,他始终关注二者之间的互动路径,正面迎接AI技术对人文学科带来的挑战。
△陈平原教授演讲
在讨论“人文学者如何与AI共舞”时,他提出了四点思考:
未来十年将是AI冲击人文学的震荡期,但正如百年前索引技术、21世纪初数码技术的引入一样,人们最终会适应并重归平衡。
与AI共舞是在承认危机、适应变化的同时,坚守人文精神,保有人类的尊严与价值。
并非所有人文学者都必须与AI对话,“抵抗”的声音存在能够为揭示潜在陷阱提供可能。
“人文”与“科技”并非截然对立,如人文学中的语言学与逻辑学已深度介入人工智能的理论及实践,未来人文学者或可通过跨学科合作抓住机遇。
谈及文科前途与学习宗旨时,陈平原教授指出AI对教育的影响最为直接,尤其是人文教育。他指出,近年来人文学科在大学中的边缘化趋势加剧,但AI的冲击并不局限于文科,诸如工程技术等学科同样面临挑战。他坚信,“大学”在AI时代仍会发挥持续、持久且巨大的作用,只是需要适应日新月异的技术与时代变化。他进一步强调,AI的冲击使得许多传统意义上的“突破”在AI面前变得微不足道,回归“为己之学”具有重要意义,《论语·宪问》中“古之学者为己”的理念即在强调人们读书的意义在于自我充实,而非仅仅为了获得外部认可。
△陈平原教授进行分享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教授认为AI带来的不仅是危机,也是重新认识文学的机遇,同时也能帮助人们重新审视文学的本质。他指出,文学不仅是文本,哪怕是再小的场景、再小的故事、再短的诗,实际上是人类生命的整体体验,如杜甫所作《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便隐含了个体的整体人生,以及个体与社会时代的关系。AI的冲击也许能让人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人文的价值,把一种危机变成一种新的机遇。
△严锋教授进行分享
作为人文领域众多前沿学者
对AI与人文学、教学关系思考之集结
《AI时代的文学教育》以开放式的姿态
展现多元视角与探索路径
正如陈平原教授所说
纵观世界历史,每次特别重大的科技进步,都会伴随一定的价值重塑以及知识结构的变迁。这回自然也不例外。若干年后,震荡期过去了,回头看,今天的好多想法与论述,很可能显得幼稚可笑。但那是真实存在的人类寻路的迷茫、痛苦与挣扎,值得尊重与保存。今天的所有思考与表达,都当作如是观。
人文学者在摸着石头过河
迎接挑战与机遇的同时
也坚定守护、发扬着人文精神
面对AI技术的冲击
人文学与教育领域中机遇与挑战并存
你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分享你的想法感受
截至2025年8月30日中午12点
留言点赞前10名的读者
小北将为你送上
《AI时代的文学教育》一本!
面对日新月异的AI技术
如何再理解和践履人文学的价值与前路
已成为时代与个体的共同命题
但我们坚信,人类精神、情感与文化
将以其独特的光辉传承、发展下去
在未来继续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
责任编辑:王作强
初审 :葛纯强
终审 :邓永军 张术秋
版权与免责声明:(1)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信息传递,并非商业用途,(2)本网所转载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 (3)本网转载文章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相关问题,请在壹周内通过电子邮件与本网站联系,邮箱:zy91370786qq.com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对内容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