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教育》聚焦诸城教育,以《办更接地气的县域思政教育——山东诸城“大思政”育人的特色实践》为题,推介诸城市构建全域协同、全程贯通、全员参与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全面营造良好育人生态的创新做法与实践成效。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
办更接地气的县域思政教育
——山东诸城“大思政”育人的特色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深刻揭示了思政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为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山东省诸城市将思政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坚持以系统性思维推进思政教育改革创新,构建起全域协同、全程贯通、全员参与的“大思政”育人格局,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
一、统筹谋划,变“零散碎片”为“系统集成”
面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诸城市坚持系统思维,以全局视角统筹推进思政教育工作,将思政教育深度融入县域教育各环节,打造时时、处处、人人皆育人的“大思政”教育生态。
发挥党建引领关键作用。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思政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犹如大树之根、大厦之基。诸城市全面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强化学校党组织建设,推动党组织成为教书育人的坚强战斗堡垒。今年初,出台《关于加强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在课程建设上突出政治引领,确保每一门课程都能在知识传授中融入正确的价值导向;在师资培育上强化思想淬炼,着重发挥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让党员教师成为“领头雁”,带动提升全体教师的思政素养;在“重走尽美放羊小道”等实践活动中深化价值引领,带领学生触摸历史的温度,聆听革命先辈的事迹,确保办学方向与育人目标同频共振。
强化思政教育顶层设计。组织召开学校思政教育工作专题座谈会,广泛征求教育干部、一线教师以及家长代表等各方意见,研究出台《关于加强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思政教育“1235”发展思路,即围绕立德树人1个根本目标,打造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2个阵地,建强专职教师、班主任和校外辅导员3支队伍,建立课程提质、资源整合、品牌创建、评价改革、组织保障5大机制,搭稳思政教育“四梁八柱”,为全市思政教育工作提供科学指引和制度保障。
健全思政教育评价机制。思政教育成效是检验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标尺。诸城市立足教育发展实际,创新构建“三维一体”思政教育评价体系。在学生维度,建立常态化思政课满意度测评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形式,动态掌握学生思想成长需求;在专业维度,实施思政教学能力提升工程,组建由教研员、骨干教师构成的督导团队,开展“诊断式”听课评课;在实践维度,开发红色研学、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的量化评价指标,督促学校不断强化思政课建设,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下一步,将大力推进思政教育纳入学科课程评价体系,在各学科教学研讨、教案撰写、听课评课、作业批改等环节加入思政育人指标要求和效果评价,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二、创新路径,变“单向灌输”为“多维互动”
为破解思政教育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等问题,诸城市立足县域实际,通过课程重构、技术赋能等措施,推动思政教育从“标准化输出”向“个性化体验”升级,让思政教育更接地气、更具活力。
完善思政教育课程。深入挖掘思政课典型教师和思政课优秀案例,构建“活动主题化、主题课程化、课程序列化”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将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新时代伟大成就等鲜活素材融入课程内容,让思政教育紧密贴合时代发展的脉搏。今年以来,编印《诸城市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改革创新优秀案例选编》5期,供各学校借鉴学习,以点带面提升全市教师思政育人能力水平。同时,积极搭建思政教育云平台,整合各类优质资源,学生“沉浸式”体验长征路、感受改革开放的变迁,极大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创新思政教育模式。诸城市依托红色资源优势,积极研发“实地参观+情境教学”思政教育地方课程,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品牌,打破传统课堂壁垒,让红色场馆成为一本本活教材。今年以来,已组织39所中小学2.8万人次参与红色研学活动,通过情景演绎、沉浸式讲解等互动形式,学生在具象化情境体验中实现思想升华,让红色基因在行走体验中代代传承。
拓展思政教育外延。秉持“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比学习成绩重要”的教育理念,诸城市持续强化学生正面思想引领,不断丰富思政教育内涵。定期邀请优秀党员、劳动模范、乡村振兴带头人等担任“校外思政导师”,开展“身边榜样进校园”活动,榜样结合自身经历讲述在各自岗位上的奋斗故事和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的感人事迹,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定期组织“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将诸城派古琴、泥塑、黑陶等传统技艺融入思政课堂,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
三、协同联动,变“单打独斗”为“多元共促”
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是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诸城市聚焦落实思政教育主体责任,强化学校主导、家庭奠基、社会支撑的多元联动机制,打造齐抓共管的思政教育生态。
压实思政教育职责。为确保思政教育走深走实,诸城在全市中小学分设学校党组织书记和校长,构建权责清晰的管理架构,并在今年暑假伊始举办学校党组织书记政治素养提升专题培训班,推动书记、校长把思政教育“第一责任人”的担子稳稳挑在肩上。常态化实施“思政课领航计划”,学校书记、校长带头听讲思政课,带头研究思政教学规律,建立起“一把手”主抓、师生全员参与的思政教育“联动网”。今年以来,诸城还组织开展全市师德师风报告会、青年教职工作风建设演讲比赛等活动,并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开辟专栏,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肩负起立德树人使命,把思政育人要求贯穿到教育教学各环节。
培育思政教育先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诸城市坚持“师德师风比教学成绩更重要”的教师队伍建设理念,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教体系统作风建设的实施方案》,创新推行师德师风建设“十个一”工作法,以主动、担当、协同、高效、争先“十字精神”为指引,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育人使命感。同时,全面优化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培训研修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并将课题研究与成果转化作为提升思政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重点支持思政教育创新、思政课程与学科教育融合等方向研究,促进思政课教师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双提升。目前,诸城已孵化出一批信仰坚定、理想远大、自带光芒的思政先锋。
凝聚思政教育合力。思政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同、整体推进。诸城市严格落实党建带团建队建要求,创新“党建+思政+德育”模式,实现党团队育人链条有效衔接;完善学段贯通培养体系,通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备集研、“同城大课堂”等方式推动思政课程提质增效;依托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整合学校主阵地、家庭第一课堂、社会大课堂的育人资源,选聘百名思政特聘导师、讲师,加快打造“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共同体。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将“思政引领力”放在教育强国“六大特质”首位,充分体现了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根本性、引领性作用。作为全国教育改革先行区,诸城市将深入贯彻落实纲要精神,牢牢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持续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政教育,努力打造新时代县域思政教育新高地,为全面推进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贡献更多诸城智慧和诸城力量。
责任编辑:王作强
初审 :董承臻 张文骐
终审 :邓永军 张术秋
版权与免责声明:(1)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信息传递,并非商业用途,(2)本网所转载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 (3)本网转载文章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相关问题,请在壹周内通过电子邮件与本网站联系,邮箱:zy91370786qq.com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对内容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