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北纬30°短片周2025金螺短片单元获奖名单公布
我校摄影系毕业生
钟雨昂执导的短片《独唱团》
荣获“年度金螺短片”称号
本影片男演员什都林祖
荣获“年度男演员”称号
唐铭爽担任摄影指导的短片《锦鲤,锦鲤》
荣获“年度摄影”称号
热烈祝贺!
2025北纬30°短片周
及主竞赛“金螺”短片单元
赛事介绍
2025年北纬30°短片周是一项在浙江宁波举办的国际性短片电影文化活动,旨在发掘优秀青年影人和具有锐气与人文关怀的作品。2025北纬30°短片周主竞赛“金螺”短片单元终审评委会由关锦鹏担任主席,刘江江、应萝佳、郁笑沣、张家鲁担任评委。
校友专访
我们与两位获奖者深度对话,围绕视觉建构、叙事策略、毕业创作等话题,聆听获奖短片背后的创作心路,探寻光影背后关于地域、记忆、身份与表达的年轻力量。
独唱团
“年度金螺短片”
导演:钟雨昂
指导教师:王竞
《独唱团》通过一个儿童的视角展开,以粗粝真实的影像质感以及儿童身上迸发的惊人演技,去展现“集体要求他变性”的情境。
Q&A
Q1:是什么样的动机或源起,让您选择拍一部儿童视角的短片作为自己的毕业作品?
其实这个故事是副导演的真实的故事。我听到事情的起因和建构之后,发现其中有很多潜在的社会性议题因素,但恰恰儿童视角能把这些因素从另一个角度做巧妙的诠释,然后又想如果这个事情发生在我的小学会是什么样?所以我把自己对小学环境的感受加在了故事里,一步一步把这个事情做得更加戏剧化。片中主角的设定也来自和我关系很好的一个发小,角色名也是我发小的名字,孙岳晨曦,他和片中的主角一样,当时在班上属于性格非常皮,非常活泼的那一类。所以整体上,是自己对小学环境感受的个体经验跟真实故事结合起来了创作了《独唱团》的故事。
Q2:短片中“男孩为了合唱穿女装”的核心动作设计贯穿全片,观众可以感受到它更是一个强大的象征性动作,请问导演想借这一核心动作表达什么社会议题或思想?
我觉得这是个以一个儿童的视角进入的关于体制、权力关系与身体的故事。本片由“男孩为了合唱穿女装”这个核心动作展开一个关于身体掌控权争夺的故事。一个懵懂的孩子在集体的结构性压迫前被动让渡了身体的主权,换句话说,这个男孩所面临的是“是否应该放弃自我的身份”,在最后一刻,他通过对自我身份的第一次严肃选择,主动划清了集体权利与个体权利的边界。
可能对于大人来说 这不是多大的事情,但对小孩来说这是一件大事,举轻若重,同时这可能和我们每个人都相关,大家都在这样的事情里面能找到自己经历上的共鸣,我希望也能通过这个以小见大的入口来引发更多观众的思考。
Q3:《独唱团》是一部兼具年代感和类型化特征的短片作品,请问您在前期创作和筹备过程中,为短片的艺术风格定调做了哪些工作?
在故事确定后,年代和美术方向基本也就确定在了2000年初期,所以整体我们需要平衡稍带有年代感的一个基本写实基调,但同时我们还希望整个片子在视听和影像气质感受上有新意。所以在给视听层面上定调的时候,我们也参考了非常多在视听气质上比较独特的电影或者是电视剧,从中去找到了很多拍法上的灵感。影片是一个很现实的故事,所以我们借助了类型化视听手段来让片子更有节奏感,同时放大主角的情绪感受,来让观众更能进入这个孩子的主观视角。最后在调色上也有意的处理了胶片的质感,因为我们也不希望最后影像呈现质感太数字、太锐利。
Q4:《独唱团》是一部短片,其叙事结构非常紧凑,从建置到爆发几乎没有任何废笔。您认为短片这种媒介形式,在表达此类尖锐社会议题时,相比长片有何独特的优势和挑战?
短片表达类似的社会议题可能更类似于一种“揭示感”,因为体量相对小,所以本身也可以找一个非常具体的切口,从很小的角度切入有些宏观或者是有激烈度的社会议题,很多时候可能它能做到更具体同时余味更足,也能更多的去引发观众思考。因为短片可能并没有办法把这个议题从头到尾的全貌完全彻底展示清楚,很多时候开始就已经从人物状态或者事件进行中切入,最后又在一个恰到好处的地方戛然而止,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长片可能相比之下需要更全面,需要照顾的维度更多,但是短片相比之下可以借助巧劲儿四两拨千斤。
切入点的选择本身需要做非常多的考量这也是我们的挑战,一旦切入口本身的选择以及最后结束的位置有偏差,可能会形成完全截然相反的意思。相对于长片有更多全面完善的叙事空间,短片更考验的是创作者在极有限的时间里对于创作手段的资源利用效率。
Q5:《独唱团》作为在北京电影学院就读期间的毕业作品,您如何与导师、主创团队一起推动影片最终落地?在这过程中您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首先,王竞老师作为我的毕业指导老师,在前期想法的确认,剧本的修改过程中,提供了非常多的帮助和支持,让我一直比较清晰的知道这个影片的定位。因为这个影片其实潜在的议题元素也是比较丰富的,很容易面临核心矛盾不统一的问题,所以剧本在前期需要做得相对严谨,摄影系里老师们也给了很多支持,让我们很顺利很大胆的去做。主创团队基本都是从大一开始就合作的好朋友们,也是因为有电影学院的这样一个平台,能让我从最开始就认识了一群非常志同道合的朋友, 同时也是坚韧的合作伙伴,聚在一起磨合四年,互相帮忙,所以在拍这个片子的时候大家其实已经非常的默契了,不需要做太多复杂的沟通,,在现场执行的时候也能快速有效地分工。
我觉得这是北京电影学院从整体的教育和气氛上带来的一种职业化专业化的精神,大家都有对电影的热爱和尊重,带着热情去创作,我们也会带着这样的坚持继续走下去。
锦鲤,锦鲤
“年度摄影”
摄影:唐铭爽
《锦鲤,锦鲤》以潮汕传统村落和民俗葬礼为剧场,讲述了一个关于亲情的故事。片中的潮汕家庭由于故去母亲的一次“托梦”,四个子女表面上为罹患痴呆的父亲协力,实则内心各怀隐秘,最终在闹剧中殊途同归。
Q&A
Q1:影片的故事根植于潮汕独特的文化土壤,融合了现实的烟火气与“托梦”的魔幻感。作为摄影指导,您是如何确立全片的视觉基调和色彩方案的?
建视觉基调和色彩方案的思路对我来说有点像搭积木,积木从下到上可以分别代表着方案构建的不同步骤,在明确和细化具体的执行方案之前,我更倾向先巩固好积木的地基,例如寻找大量和文本“无关系”的知觉参考,像音乐作品、绘画作品和一些文章之类,这些知觉参考可能暂时并不会直接提供具体的方案,但可以在侧面去提供影片速写的轮廓,当这些知觉的东西和导演磨合得七七八八之后,到具体的执行层面就很快速了。
以“色彩方案”的构建为例,我自己对剧本会先有一个情绪感知的判断,锦鲤讲的故事整体上来说是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感的,这种节奏和韵律不是传统商业片的视觉感受,所以我的抓手变成了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水流”,水在流动时,自身的视觉观感会一直在变化,但是总体感受确是淡淡的。当确定好这个思路之后,执行层面就很快了,结合美术一起去做每场戏的色彩关系,太重的收一点,太轻的再加一点,后期也维持同样的思路。
Q2:潮汕地区的老宅、巷弄、水边等特定空间,本身就是充满故事感的容器。您如何利用自然光与人工布光来强化这些空间的叙事功能?
这个片子几乎没有打光,95%以上的镜头都是依靠自然光去完成的。其实在我所接受到的教育以及我的认知当中,我都认为光线是极其重要的视觉元素,但是光线重要并不等同于打光重要,尤其是当预算、规模、周期等有限制的情况下,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场域内去“发现”光线就很重要。从理性上来说,自然光有它的规律,它的高度、角度、软硬,我觉得在拍摄的时候,真正把太阳放在心上,顺着它来,尽管偶尔出现作对的情况,也依旧是可以有办法去处理解决的,这个过程就像是和太阳做游戏,需要聪明的耐心。
Q3:“锦鲤”是片名的题眼,也是关键的象征物。在视觉上,您如何拍摄“锦鲤”这一意象?您认为摄影在将“锦鲤”从具体的物象提升为故事核心隐喻的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鱼太难拍了。拍鱼的难度大到我实际上已经没有太多的心思去想这个意象的呈现方式,只想着我要如何端着带潜水壳的摄影机,在偌大个水池里去把那么小条鱼给拍到,目前剪进去的素材,都是从若干潜水的素材里面抠出来的,感觉自己拍完已经变成小半个专业的水下摄影师了。
Q4:短片创作往往在预算和周期上有限制。在《锦鲤,锦鲤》的拍摄中,您遇到的最大摄影挑战是什么?
拍摄过程中非常顺利,我团队的伙伴们都非常给力,同时我自己是一个习惯前期筹备很详细的摄影,这样能预防大部分问题的出现,以及就算片场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只要能够想办法解决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
Q5:您在摄影系经历过严格的学院派训练,请问在《锦鲤,锦鲤》的创作过程中,在构图、色彩、光线运用上是否有对学院技法自觉的遵循或刻意打破的地方?
我觉得任何技法的学习,其本质的核心都不在于这个技巧具体的使用,而是技法背后带给创作者思路的启发,这种启发是与拍摄的类型、题材、预算、场域都无关的,可能表面上我的一些方式和学院技法有出入,但这也仅仅是基于当下拍摄场域的特殊性带来的,总体上来说,我思维的构建很大一部分还是来自于我在摄影系所接收到的教育,我很感谢我的老师们。
光影永不落幕
艺术之火长明
两部短片,两种视角
共同诠释了短片创作的魅力
用有限的篇幅
触及无限的人性深度与社会议题
期待北京电影学院师生们
未来更多打动人心的光影之作
责任编辑:王作强
一审 :董承臻 刘春香
二审: 张文骐 王月忠
三审 :邓永军 张术秋
版权与免责声明:(1)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信息传递,并非商业用途,(2)本网所转载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 (3)本网转载文章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相关问题,请在壹周内通过电子邮件与本网站联系,邮箱:zy91370786qq.com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对内容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