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大,有这样一群闪耀的团队
他们以智慧为笔
绘就知识的蓝图
以汗水为泉
滋养学子的梦想
他们用团结协作诠释团队力量
以无私奉献彰显师者担当
本期推文让我们走进
第三届“十佳研究生导师团队”
一起学习榜样的先进事迹
感受他们的优秀风采
油气储层研究中心导师团队
操应长教授负责的油气储层研究中心导师团队是双一流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和一级博士点学科“地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团队共有教师9人,其中博导7人、硕导2人。团队成员获评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山东省泰山学者团队、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科研奖、中国地质学会士、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团队承担国家油气重大专项(课题、任务)、中国石油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重点、青年B类、面上)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在NC、Sedimentology、GCA、AAPG Bulletin、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会议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其中SCI收录200余篇;出版专著7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团队秉承“诚实做人、踏实做事”的作风,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关注前沿方向的研究进展,以实际生产需求为导向,将科研成果积极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团队目前培养了20多名博士生和100多名硕士生,多名成长为国家级和省部级高层次青年人才、山东省优秀论文获得者、全国“博新计划”入选者。
纳米岩石物理与碳中和能源地质导师团队
团队由胡钦红教授领衔,汇聚了地学不同研究方向师资,形成了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国家级青年人才—青年储备人才梯队,是具有国际学术视野的创新团队。团队有博导2人、硕导3人。围绕微观孔隙结构表征和宏观流体运移与化合物传输问题,就页岩油气开采、气体储存等与环境、能源和碳中和密切相关的地球科学与工程领域做出过许多突破性贡献。近三年,承担科研资助项目20个,其中国家级课题4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近90篇学术论文,其中SCI收录论文70余篇,中国科学院一区论文14篇,二区28篇。胡钦红教授荣获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学会罗伯特·R·博格杰出研究奖(至今全球唯一华人)。
团队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同时在夯实知识基础的前提下,关注全球科研进展前沿。培养的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一般类创新资助、会议优秀口头/展板报告、校级优秀毕业论文、校级优秀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项目、山东省大学生运动会排球比赛团体亚军。
油气渗流研究中心导师团队
姚军教授带领的油气渗流研究中心导师团队,现有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国家杰青1人、国家级青年人才3人,包括教授5人,副教授5人,其中博导6人,硕导4人。2012年被评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和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并荣获山东省集体一等功。始终立足国家油气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致力于非常规油气藏渗流力学,提出“Petro+X”的学科交叉理念,创建现代油气渗流力学的理论架构,建立非常规油气藏的多尺度多场耦合数值模拟理论和方法,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国家杰青项目1项、国家优青项目2项、山东省杰青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700余篇,出版专著12部,授权发明专利100余件。获国家科技进步和发明二等奖各2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其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0余项。主导师姚军获2020年SPE荣誉会员、2024年InterPore勋章、2025年InterPore终身成就奖章、山东省首届十佳研究生指导教师。已指导研究生300余人,1人获“挑战杯”全国特等奖,5人获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9人获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培养学生获国家杰青1人、国家级青年人才8人。
油气藏渗流力学与提高采收率导师团队
侯健教授带领的油气藏渗流力学与提高采收率导师团队,现有博导2人、硕导3人,其中国家级人才1人、省部级人才2人。团队以油气藏渗流力学与提高采收率的核心科学理论和技术为研究重点,长期致力于热化学驱提高采收率、致密油气渗流机理和天然气水合物高效开采等方向的研究,已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90余人。
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重点项目、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项目12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等项目5项。近三年,团队发表论文62篇(SCI论文55篇),授权发明专利38项(美国专利5项),受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专著1部,获省部级奖励6项(一等奖3项);培养的博士研究生赵二猛获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白雅洁、王惠宇获校优秀博士论文,陈前、张洋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资助;硕士研究生张家瑞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获首届全国油气藏数值模拟HiSim软件设计大赛二等奖。
绿色能源化工导师团队
柴永明教授领衔的绿色能源化工导师团队是重质油全国重点实验室的骨干团队,包括教授(博导)4人、副教授(硕导)3人。团队成员2人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1人入选山东省杰青/青年泰山。团队聚焦国家能源转型升级战略亟需,主要开展催化加氢和催化制氢等方向研究。近年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基金重点/面上等纵向课题20多项,承担千万元以上技术许可项目3项。发表论文300多篇,ESI高被引论文2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近100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5项。
团队坚持立德树人,聚焦石油石化特色创新人才培养。近三年,指导研究生1人获王涛英才奖学金,2人获校研究生“学术十杰”,1人获研究生“工程十佳”,1人获中国石油大学“十大学生标兵”,8人获中国石油大学优秀博士/硕士论文,2人获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
智能传感与无损检测导师团队
团队由李伟教授牵头,成员包括殷晓康教授、袁新安教授、李肖副教授。团队长期从事复杂工况装备状态感知与无损检测技术研究,形成声光电磁多场检测特色研究方向。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5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4部,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专利许可达1500万元,制定国标、行标等标准8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6项,研究成果应用于深海1号、华龙1号、海基1号等国家重点工程,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团队坚持“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殷晓康和袁新安老师先后入选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培养的研究生入选博新计划、日本JSPS学者、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累计获国家奖学金20余次。
地理信息创新导师团队
团队由负责人万剑华教授及7名导师组成,拥有博导3人、硕导5人,2018年团队获评“青春建功新时代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团队成员1人入选山东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获评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学校劳动模范、优秀青年工作者、就业工作优秀教师等。团队围绕遥感与海洋学科交叉前沿,形成遥感智能解译与海洋应用等研究方向。近年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50余项,获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近五年发表SCI/EI论文9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
团队秉承“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硕/博研究生130余名,指导学生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10余人次,获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特等奖、山东省“互联网+”金奖等省级以及奖励30余项,获评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1篇,获学术十杰、王涛奖学金、省优秀毕业生等荣誉10余人次。
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导师团队
团队负责人为刘伟锋教授,由9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团队入选山东省青年泰山2人,山东省优青1人,山东省海外优青1人,青岛市拔尖人才1人,山东省青年人才托举计划1人,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创新团队2项。近3年,主持省部级及以上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基金5项),团队成员获得各项奖励10余项(省部级奖励5项);在IEEETPAMI、IEEETIP、IJCV、CVPR、NeurIPS、ICML、AAAI等人工智能顶级学术期刊或者会议发表论文57篇,ESI高被引论文6篇;授权发明专利42项。
团队以“培养100名优秀研究生”为愿景,指导学生获得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电子学会优秀学位论文、自动化学会优秀学位论文10人次,山东省人工智能学会优秀学位论文、校级优秀学位论文32人次,国家奖学金21人次。近三年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导师一作,学生二作身份发表中科院大类一区期刊论文49篇,CCFA类会议论文8篇。指导学生获中国自动化学会博士学术交流会最佳海报奖、山东省互联网+金奖等奖项10余项。
数据智能研究导师团队
团队负责人为渐令教授,团队6名骨干成员包括博导3人、硕导3人。团队成员1人获评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2人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人入选山东省哲社“111”领军人才。致力于推动“数据智能”研究,包括数据驱动建模方法、数据学习算法,以及数据智能在运营管理、商务智能、智慧医疗等领域的应用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项目20余项,在ACM Trans. Knowl. Discov. Data、Eur. J. Oper. Res.、J. Inf. Techno.、J. Retail.、WWW、IJCAI等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申请及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团队秉承“问题驱动、项目牵引、交叉协同、成果激励”的建设理念,引导学生面向实际应用场景中的挑战性问题开展创新方法研究,培养硕/博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山东省研究生创新成果等荣誉,在挑战杯、互联网+、KDD Cup等国内外竞赛中获得佳绩。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团队
团队由负责人薛俊清教授及4名导师组成,5名教授中有博导3人,硕导2人。获省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1人,获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荣誉称号2人,获校级十佳研究生导师1人。团队下设两大核心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与当代阐释、马克思主义科技哲学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主持省部级项目6项;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二等奖2次,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次,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1次。
团队培养的研究生聚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溯源与实践创新,产出了一系列学术成果,2篇获评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同时,学生深度融入理论宣讲团,以“讲透党的理论、传播石大智慧、彰显马院担当”为使命,为校内多个团支部近千名师生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宣讲。
来源:研究生院
设计:张梦雪 官婷然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