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聚焦」出品
7月10日至11日
来自全球约140个国家和地区的
600余位中外嘉宾齐聚北京
出席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
围绕“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
共促世界和平发展”展开对话
在中国人民大学
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承办的
“文明交流互鉴与文化传承创新”
分论坛上
“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计划”
正式启动
并列入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
行动计划清单
中国人民大学
邀请全球伙伴携手推动不同文明
平等对话与交流互鉴
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奠定坚实的思想与文化基石
文明的长河奔涌不息
对话的火炬照亮前路
这项重磅研究计划的启动,源于中国人民大学对时代命题的深刻把握,和对“三大全球倡议”、联合国“文明对话国际日”精神的积极践行,更体现了中国高校“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胸怀和担当。
“不同文明之间交流对话、互学互鉴,将为人类破解现代化进程中的难题,携手促进人类文明之花竞相开放,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提供内生动力。”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表示,“中国人民大学始终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辉旗帜,秉持‘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胸怀和担当,与全球朋友一道,坚定不移落实‘三大全球倡议’。”
▲ 2024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第二届“通州·全球发展论坛”。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战略与发展委员会、“通州·全球发展论坛”国际顾问委员会成立。
金秋十月大运河畔,中外嘉宾跨越山海共赴通州·全球发展论坛,共商全球发展大计;武夷山下朱熹园中,中外学者沿着习近平主席的文化足迹,展开跨越时空、融通古今的学术对话;在希腊、在法国、在匈牙利、在津巴布韦、在西班牙、在巴西,六所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先后成立,布局全球文明研究网络……
▲ 2025年7月5日,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巴西米纳斯吉拉斯联邦大学成立中国—巴西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
全面统筹推进“文明史研究工程”,首批研究成果——“两史两论”重大基础研究已经正式出版,展现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规律与现实路径,为全球治理提供更具包容性的思想资源。率先开启文明学学科体系探索,为文明研究提供更加系统全面的学术框架,揭示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基本样态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内涵。
一幅幅文明对话的生动图景在世界不同地方铺展开来,而这些曾经散落各地的“文明对话点”,如今,正通过“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计划”,构建起“文明对话网”。
今天的每一个选择
都在塑造人类文明的未来
“一个更加和平、繁荣与联通的世界,是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向往。而通往这一美好愿景的桥梁,正是由不同文化、文明和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与真诚合作所铺就。”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在发布词中点明了计划出台的时代必然性。在全球化浪潮深度演进与文明多样性面临挑战的当下,文明交流互鉴已不再是锦上添花的选择,而是关乎人类共同命运的关键课题。
研究计划一经发布,就得到了在场众多中外嘉宾的高度认同。这场跨越疆域的思想共鸣,恰是计划诞生的最好注脚。
“文明的根本是一群身处共同体当中的人,它的差异和归属交织缠绕,就像莫比乌斯环一般彼此依存、不可分割。”在深耕中西思想对话领域多年的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安乐哲看来,“人类并非困居于壁垒森严的政治疆域内,而是始终置身于多元文明交融共生的生态系统中。”
▲ 2025年7月11日,“文明交流互鉴与文化传承创新”分论坛的圆桌对话环节。
“年轻人是文化保护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砝码,我们需要在保护文化传统的同时推动年轻人积极参与。”伊斯兰世界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总干事萨利姆·马利克也表达了对研究计划的浓厚兴趣,“必须要把‘未来’放到我们的工作宗旨当中,通过年轻人去确保各个大学、各个研究机构都能参与到文明互鉴交流之中。”
然而,文明之间的对话该以何种姿态来进行?如何更加充分地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了解、理解和接纳?中国如何为构建更加多样化的全球文明新形态承担大国责任?
历经实践求索和汇聚众智,包含三大基本原则、三大目标任务、四大保障措施的完整框架,逐渐清晰成形。
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明共生的美好未来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文明如光,照亮前路。”
在“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计划”实施方案中,三大基本原则为计划的推进指明了方向。
“尊重文明主体,倡导平等对话”是前提,为构建开放包容、和而不同的人类文明共同体提供学理支撑。
“坚持开放包容,促进全球共建”是路径,旨在构建多层次、宽领域、充满活力的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网络。
“聚焦共同未来,服务人类进步”是目标,致力于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全球政策倡议、社会共识与务实行动,为增进全人类福祉提供思想引领与智力支持。
“每一种文明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值得被尊重和珍视。”三大核心任务勾勒出研究计划的宏伟蓝图,通过构建一体多元、跨域联动的全球文明研究网络,搭建启迪思想、沟通民心的全球文明对话平台,创设务实有效、行稳致远的长效合作机制,最终编织成为植根本土、覆盖全球、多元包容的文明交流互鉴研究网络。
为确保研究计划行稳致远,实施方案还规划了详尽的保障措施,既包括完善组织体系,也涵盖了人才队伍建设和工作机制构建,通过“文明对话”系列论坛、青年使者培育计划、开放核心知识库等一系列具体措施,汇聚全球智慧,形成澎湃合力。
“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计划”的启动,犹如一颗种子播撒萌芽,未来,它将枝繁叶茂,见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葳蕤蓬勃。
作为文明平等的捍卫者
文明交流的践行者
文明进步的促进者
中国人民大学将以
“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计划”
正式启动为契机
继续坚定做文明交流互鉴的促进力量
以开放胸怀
共塑文明对话新范式
以自信态度
共创文化传承新成果
以合作精神
共享文化发展新机遇
以和谐理念
共建文明繁荣新格局
为人类发展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王作强
初审 :董承臻
终审 :刘春香 邓永军
版权与免责声明:(1)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信息传递,并非商业用途,(2)本网所转载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 (3)本网转载文章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相关问题,请在壹周内通过电子邮件与本网站联系,邮箱:zy91370786qq.com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对内容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