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领域的种种问题,给加大短视频内容乱象治理力度、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敲响了警钟
■平台既要树立健康的内容生产导向,让积极向上、有价值的内容得到更好的传播,也要强化技术手段,加大对不良内容的审核、查处力度
文章作者 | 杨三喜
据央视新闻报道,按照中央网信办部署,北京市网信办启动了2025年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专项整治工作,指导网络平台清理涉未成年人违法和不良信息,查处了近百万条涉未成年人不良短视频。从查处情况来看,问题短视频主要涉及网络侵害、隐蔽传播违法违规信息、诱导未成年人线下从事危险活动、利用未成年人形象牟利等四类问题。每一类问题都直接威胁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与成长安全。
传播不良价值观甚至是违法违规信息,误导未成年人,是问题短视频的主要问题。有的短视频恶意篡改《小猪佩奇》配音,将原版温馨童趣的对话替换为粗俗、含暴力暗示的语言,用儿童熟悉的IP降低警惕,潜移默化传递不良信息;还有创作者为博取眼球、赚取流量,发布“整蛊未成年人视频”,诱导未成年人生吞虫子、蜗牛、野草等,漠视未成年人身体健康;更有甚者,在短视频中将违法行为与未成年人身份挂钩并加以美化宣扬。
对于三观仍处于形塑阶段的未成年人来说,长期接受这类短视频,容易受到误导。一方面,可能模糊他们对法律和道德的认知边界,让其误以为粗俗语言、危险行为、违法行为是“正常”“酷炫”的;另一方面,还可能诱导他们学习模仿短视频中的做法,违背公序良俗、法律法规,对自己或者他人造成危险和伤害。而一些通过短视频内容引流,进而实施网络诈骗、侵犯隐私,甚至隔空猥亵等行为的,将直接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更值得警惕。
“隐蔽性强”是问题短视频的一大特点。比如,以隐蔽变体等方式传播不良信息,利用未成年人的观看习惯,在受欢迎的动画作品中植入不良内容。谁能想到,孩子看着喜爱的经典动画片,其配音已经被篡改呢?一些不良内容短视频,标注着“影视效果”,但这种标注不过是掩耳盗铃。不管如何包装,都无法抵消不良内容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在利用短视频实施网络侵害的场景中,不法分子更是精准利用未成年人不谙世事、风险识别与防范能力弱的特点,通过伪装成“同龄人”“兴趣同好者”等,逐步诱导未成年人泄露隐私、参与危险活动。这种高隐蔽性不仅大幅提升了未成年人被误导、被伤害的风险,也给平台审查、家长防范带来了巨大挑战。
在江苏省如皋市磨头镇磨头小学“护苗·网络安全课”上,民警向学生宣传普及网络安全知识。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徐慧 摄
短视频领域的种种问题,给加大短视频内容乱象治理力度、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敲响了警钟。有关各方务必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治理经验的总结,提升治理效果,进一步净化网络空间。
移动互联网以及短视频平台的发展,降低了公众参与信息内容制作、传播的门槛。既有大量网友利用短视频记录美好生活、传播新知、传递真善美,也有部分人钻起了“流量变现” 的空子,传播不良价值观。对于平台来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持续打造更好的内容生态。平台既要树立健康的内容生产导向,让积极向上、有价值的内容得到更好的传播,也要强化技术手段,加大对不良内容的审核、查处力度。当下,未成年人已经成为短视频的重要用户,虽然平台上线了青少年模式,但是面对隐蔽性更强的不良内容,平台的技术防线是否足够有效,能否为未成年人筑牢防线?立足自身的社会责任,直面公众的期待,短视频平台显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对于当下的未成年人来说,网络是他们的“原生环境”。面对不良短视频内容,“收手机”等简单粗暴的方式显然不合时宜,反而可能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对于家长来说,在日常的陪伴与沟通中,帮助未成年人强化网络安全意识才能应对挑战。比如,家长应该多花时间了解孩子喜欢的短视频内容,和孩子一起讨论“哪些内容是健康的”“哪些行为存在危险”,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普及法律与安全知识,而不是简单地禁止孩子刷短视频。
不良短视频内容治理,不仅要求平台夯实主体责任,履行主动识别、及时处置违法违规内容的法定义务,也要求网信、公安等部门持续强化监管。通过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强化专项整治与日常监管结合,以长效治理机制持续净化网络生态。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