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6日
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
弘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科技创新
为促进中外科技交流
推动科技进步贡献青春力量
中外青年如何激扬创新梦想?
又如何以赛为媒,在互学互鉴中增进友谊?
脑洞大开的创意如何实现落地应用?
大赛现场迸发出怎样的
跨国界、跨学科、跨文化创新火花?
随小浙一起来看!
展现青年创新风采,共创世界美好未来。
创新创业教育是浙江大学人才培养的“金名片”,学校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成绩斐然。同时,学校在高等教育“出海”工作中走在前列,在新加坡当地具有广泛影响力。
受教育部委托,浙江大学承办新加坡区域赛,进一步扩大赛事国际影响力,深化中外青年创新交流合作,向世界展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最新成果。
自5月发布参赛邀请以来,共有近400个项目报名参赛,经组织报名、项目遴选和文本评审环节,12个项目脱颖而出,获得金奖,晋级决赛。
7月15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新加坡区域赛决赛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举行。各金奖队伍通过现场路演与答辩,全面展示项目创新亮点、技术优势及应用前景,与不同国家的青年切磋交流、同台竞技。
经综合评分,来自南洋理工大学的项目“基于脑机接口的下一代自适应教育”斩获本次区域赛冠军。将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项目开发了实时监测脑电波信号和行为数据的自适应教育认知系统。该项目已在新加坡创业,并将于9月份推出产品。团队成员张皓轩、王瑞说:“在大赛备赛过程中,我们重新审视了项目的社会意义,更加坚定了要做低成本、可量产的脑机结合系统,帮助更多孩子找到他们擅长的学习方式和能力天赋。”
本次大赛既是世界大学生创新实践竞赛的平台,更是高等教育“出海”,促进教育、科技、文化国际对话、合作共赢的生动实践。
浙江大学团委负责人表示,大赛推动中外青年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深化合作共识,为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贡献力量。
“希望通过大赛平台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创新项目”“期待能够加深对中国市场、产业政策的认识”“这是与专业评委、青年同行互相学习交流的宝贵机会”“希望通过浙大举办的比赛进一步接触人工智能的前沿信息和相关资源”……
共赴这场创新盛会的原因虽不尽相同,但创新无国界,青年学以致用、勇于挑战的闯劲拼劲不变,积极投身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发展的初心不改。
新加坡因其开放包容的国际化环境和卓越的科创生态,吸引了全球创新要素融通汇聚。
本次大赛有不少项目来自于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等新加坡高校,主题涵盖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可再生能源等多个战略性新兴领域,呈现出浓厚的硬核科技底色与绿色发展基因。
南洋理工大学副校长Louis Phee表示,越来越多高校已经把创新创业作为教学和研究之外的第三支柱。大赛为参赛选手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帮助他们将创新想法转化为商业实践。
以“世界级花园城市”闻名,新加坡将循环经济理念深度融入城市发展规划。新加坡国立大学“基于生物质废弃物制备GelBoil人工土壤用于城市家庭蔬菜种植”项目把城市生物质废弃物制备成可供蔬菜生长的人工土壤。项目负责人Tan Heng Yih说:“厨余垃圾‘变废为宝’构建起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可以降低城市社区碳排放,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
大赛评委、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教授Edwin Koh认为,参赛青年直面当下的现实问题和棘手挑战提出创造性和实用性兼具的解决方案,展现出不俗的创新实践能力。新加坡发行量最大的华文报纸《联合早报》等媒体关注报道此次区域赛,点赞全球青年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活力与潜力。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青年创新创业盛会之一,大赛致力于搭建科技交流与创新实践的国际舞台,中外青年共话创新、共同成长。
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情易自知:基于结缔组织电信号检测技术的AI精神疾病筛查解决方案”项目起源于两位跨国好友的课程分享。南洋理工大学Eyu Chen Xu把在心理健康通识课上所学的抑郁症知识分享给在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求学的邓博瀚。一拍即合,两位好友组建跨校跨学科项目团队,研发抑郁症早期筛查的生物电手套,并在决赛现场一起登台路演。
大赛还有一段特别的缘分。2010年,在中新两国政府支持下,浙江大学与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在师生交流、课程共建、联合科研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Aw Billy提到,自己上过由浙江大学金珺副教授授课的《中国商业文化与创业》(Business Culture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China)线上课程,加深了对中国市场环境的系统了解。这次,他带着“Roly Poly:AI手势识别穿戴设备”项目参赛,多年前播下的创新“种子”落地开花。
跨越国界,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在大赛中增进理解、相互启发、凝聚共识,汇聚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青春力量。
创新无界,青年有为
大赛向世界
发出高等教育中国声音
分享中国经验
贡献中国成果
谱写创新创业教育
开放合作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王作强
初审 :董承臻
终审 :刘春香 邓永军
版权与免责声明:(1)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信息传递,并非商业用途,(2)本网所转载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 (3)本网转载文章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相关问题,请在壹周内通过电子邮件与本网站联系,邮箱:zy91370786qq.com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对内容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