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精选专家发言摘编进行刊发,深入挖掘孔繁森精神在新时代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聚焦孔繁森同志在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方面的价值体现。
今日刊发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二级教授马一德:《学习和弘扬孔繁森精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习和弘扬孔繁森精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孔繁森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党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升华,也是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老西藏精神在新时期的丰富和发展。学习和弘扬孔繁森精神,深化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习孔繁森甘于奉献的家国情怀,深化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历史悠久的中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命运共同体,维护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国家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环节。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几千年来,各族先民们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天下一家” “中华一家”的理念从未间断,是历史性与现代性的统一。自古以来,各族先民都有反抗外来侵略、保家卫国的优良传统。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御侮、共赴国难,正如当时传唱大江南北的流亡曲所唱的:“说什么你的我的,分什么穷的富的,敌人杀来,炮毁枪伤,到头来都是一样……”国家危亡之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前觉醒。在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包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根本政治制度的认同、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基本政治制度的认同。
各少数民族群众对国家的认同主要是在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形成的,特别是在孔繁森等优秀共产党员落实各项民族政策的过程中形成的。孔繁森同志做到了心怀“国之大者”,他先后两次进藏,以“青山埋忠骨、热血洒高原”的无私奉献,兢兢业业工作,认认真真做事。孔繁森在西藏工作了十年时间。他在西藏工作的三千多个日日夜夜里,始终把西藏老人当作父母,以西藏的稳定发展为己任,为维护祖国统一、巩固民族团结、加快阿里地区发展,献出了宝贵生命。我们学习和弘扬孔繁森精神,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就是要心系国家的故土山河,牢固树立国家认同和国家统一意识,深刻认识维护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固的思想长城。
二、学习孔繁森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深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行动、派遣孔繁森等优秀干部支援西藏建设、制定少数民族事业专项规划以及坚决打赢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等战略措施,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民族地区干部群众奋发努力下,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许多贫困落后地区实现了“一步千年”的伟大跨越。孔繁森援藏期间始终发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优良作风,全身心投入西藏的建设中,为西藏的建设、发展和稳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阿里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区106个乡他跑了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研究制定了诸如振兴边境贸易、保护生态环境、跨区域合作发展等一系列既符合当地实情和人民需要,又具有显著创新意义的政策措施,阿里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国民收入增长6.7%。他制定了把阿里地区的经济带上新台阶的规划,准备在最有潜力的边贸、旅游等方面下功夫。他在茫茫雪域高原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同藏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奉献之歌、奋斗之歌。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需要无数人的奋斗,不断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长治久安基础上的普遍繁荣,是我国新发展阶段民族工作的重心,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进而为深化中华民族的认同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相对突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差别化的区域自治政策,支持民族地区深化改革开放,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深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和各民族是一个大家庭里面不同成员的关系,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大好局面,坚决反对一切危害各民族大团结的言行,筑牢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这就需要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深刻认识国家统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进一步筑牢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的基础。
三、学习孔繁森仁厚弘毅的大爱精神,深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把中华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文化纽带。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整个中华民族可以共同依托、愿意共同传承、乐于共同发扬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的总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是促使中华民族形成向心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精神源泉和精神依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
孔繁森精神是崇仁重礼、海纳百川的齐鲁文化的时代体现,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在党的教育培养下,山东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和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孔繁森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中国千百年来都把修身做人、立身处世看得非常重要。山东要用这些重要历史文化和革命文化资源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培养更多的好干部。”孔繁森生在山东,长在山东,家在山东,他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只为爱乡故离乡,人生何处不青山”是他的铮铮誓言,“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是他的至理名言。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普通人,孔繁森同志爱自己的母亲,他把养老院的老人也看作是自己的父母,他爱自己的子女,把孤儿院里的孩子看作是自己的孩子。他总是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对老人嘘寒问暖,为群众慷慨解囊,给藏族同胞吸痰,为聋哑老人暖脚,长期收养孤儿……孔繁森精神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时代特质以及在全国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已经成为中国红色文化的知名品牌、山东的宝贵文化资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各族同胞在党的领导下自强不息、团结奋斗、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把孔繁森精神融汇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四、学习孔繁森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深化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孔繁森精神是党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升华。1979年,年仅34岁的孔繁森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西藏。当时,他的母亲年近八旬,生活不能自理;妻子体弱多病;还有3个年幼的孩子,最大的才8岁。但孔繁森认为:“组织上让咱去西藏支援那里的工作,那就是有道理才让咱去的,咱怎么也得克服个人困难,服从安排。”1992年年底,第二次在藏工作期满后,面对妻儿老母的期盼,面对组织的嘱托、群众的不舍,他毅然决定接受组织安排,担任阿里地委书记,践行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誓言。“光明磊落胸怀坦荡如日月行空,抚孤济贫爱民胜子似菩萨济世”,正是孔繁森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置民族事业重如冈底斯山,坚守初心和使命,为群众铺出了一条幸福之路。
阿里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平均海拔4500米,常年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年近50岁的孔繁森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孔繁森做的好事就像盛开的邦锦花,洒满高原,铸就了共产党人崇高的政治品格。援藏干部称孔繁森是“党的好干部”,藏族人民称他是“活菩萨”、好心肠的“本布拉”,佛门弟子称他是“伟大的人”。2021年9月,孔繁森精神被党中央批准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是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要实现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各级领导干部要像孔繁森那样,坚决服从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服从党的安排,进一步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把“业务工作中有政治”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带着思考学与融入工作学结合起来,学出坚定信念、学出绝对忠诚、学出强大担当、学出过硬本领;做一个亲民爱民的公仆,做一个忠诚正直的党员,做一个靠得住、有本事、过得硬、不变质的领导干部。
五、学习孔繁森一心为民的使命担当,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领导各族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牺牲取得的宝贵成果,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孔繁森两次援藏,都义无反顾,即使困难再多,也从不给组织提额外要求。他牢记自己的使命,顾全大局。他牢记西藏是伟大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内地干部和各方面人才的支援。孔繁森为了人民过上好日子,以生命赴使命,以热血践行着“我要用实际行动证明党的干部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我要给西藏人民留下一个深深的脚印”的铮铮誓言。1988年,孔繁森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为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奔波操劳,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小药箱,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工作之余就给农牧民群众认真地听诊、把脉、发药、打针。孔繁森一心为民就体现在这些寻常小事里。他把自己的一切献给这片神圣的热土,献给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各族人民长期实践探索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学习和弘扬孔繁森精神,要像孔繁森同志那样心怀百姓、求真务实,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坚持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面对面地做好群众工作,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倾听群众所想、所急、所盼,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认真落实党中央各项惠民政策,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办,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让各地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发展的机遇和成果,促进各地区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责任编辑:王作强
初审 :葛纯强
终审 :邓永军 张术秋
版权与免责声明:(1)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信息传递,并非商业用途,(2)本网所转载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 (3)本网转载文章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相关问题,请在壹周内通过电子邮件与本网站联系,邮箱:zy91370786qq.com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对内容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