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
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
日前
教育部组织中国人民大学编写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949—1978年)》
两本“中国系列”教材正式发行
历时五年
近百名国内一流经济学者
70余场研讨会
20余份论证报告
……
两本教材
作为教育部首批“中国系列”
原创性教材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迈出构建中国经济学
自主知识体系重要一步
6月20日,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论坛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78年)》教学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会上,围绕新出版的“中国系列”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78年)》,“揭示经济体制与政策演进”“回应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命题”“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等一系列议题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截至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已组织编写并正式出版两本“中国系列”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78年)》。新教材面世后,第一时间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高校进行试讲试用,引发师生热议。
“对学生们来说,新教材扎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创新了编写方式和呈现形式,变得更好读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周文说。
聚焦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典型事例,新教材为学生们构建研究框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效路径。“借助‘学科立足点→实践问题提炼→术语革命→逻辑结构化’四步法,我们得以在学习中将具体的政策实践升华为具有解释力的理论范畴。”经济学院2021级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生邱赛男说。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全面体现习近平经济思想,是贯穿两本“中国系列”教材的主题主线。
扎根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两本教材总结提炼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解释力、标识性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着力推动原创性实践向原创性理论、原创性理论向原创性教材转化。
▲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论坛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研讨会
从“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从“开放发展理念”到“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编写组成员范欣说道:“置身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实践,中国实践、中国理论、中国故事赋予‘中国系列’教材蓬勃的生命力。”
“新教材单辟一章,专门分析习近平经济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创性贡献。”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余澳说,“这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标识性范畴,如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等。”
“正因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史实践作为客观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才会实现如此深刻、丰富的理论创新。”两个月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刘伟在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论坛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研讨会上说:“未来,推动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重要的是要做到把经济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思想性与逻辑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科学性与阶级性统一起来。”
坚持问题导向、体现中国特色,赋予“中国系列”教材与时代对话的鲜活生命力。
“经济落后国家如何过渡并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若干重大经济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78年)》以时间序列为轴,凝练经济发展主线、发展目标、体制运行、建设成就、国际地位提升和人民生活福祉等六个方面,集中体现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生动阐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宝贵经验。
这本教材的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贺耀敏表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系列”第一部系统阐述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史的统编教材,该教材牢牢抓住1949年至1978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历史主线和发展主流,深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力求以历史连续性视角贯通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逻辑,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可资借鉴的范式。
“新教材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文风平实、观点鲜明,特别是吸收了近年来关于共和国经济史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心主任赵学军说,“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上的三个历史决议为依据,新教材将经济学的理论视角与党史国史的叙事风格有机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大历史观,更加系统全面地把握这一阶段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边学习、边研究、边修改,贯穿教材编写组集中研讨、分工撰写、专家指导、集体定稿的全过程。
2019年“中国经济学”教材建设工作启动以来,“‘中国经济学’教材建设高峰论坛”“‘中国经济学’教材建设专题研讨会”等70多场会议先后召开,百余名国内经济学界、业界的资深专家共同论证“中国经济学”教材建设的方向和路径,先后向教育部教材局提交20多份报告和支撑材料,系统梳理中国经济理论的独创性贡献,“中国经济学”教材建设的共识在交流中不断凝聚。
▲第二届“中国经济学”教材建设高峰论坛
尺寸教材,国之大者。中国人民大学坚决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加强党对教材工作的全面领导,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担任主任的教材委员会统筹协调学校教材工作,紧扣“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条主线,以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为依托,推出全面深化学校教材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一揽子培育举措,打造中国原创性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人大品牌”的路线图逐渐清晰,施工图也愈加明确。
推动原创性教材
及时全面融入课程体系
实现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原创性教材建设
与中国自主人才培养
协同共进
不断擦亮
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教材的
“人大品牌”
正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道路上
砥砺前行
责任编辑:王作强
初审 :董承臻
终审 :刘春香 邓永军
版权与免责声明:(1)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信息传递,并非商业用途,(2)本网所转载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 (3)本网转载文章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相关问题,请在壹周内通过电子邮件与本网站联系,邮箱:zy91370786qq.com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对内容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