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是心灵深处最柔软也最坚韧的力量。在学生时代播下这颗种子,它便会悄然生根,发芽,长成庇佑一生的绿荫。选择善良,就像是掌握了一把通向光亮的钥匙,打开被人的心门,也照亮自己的世界。
如何传递善意、如何呵护善良,在一次学校的升旗礼上,广州实验中学校长张先龙以“旅行”为引子,和学生一起思索如何相信崇高,践行善意。
假如某个假期你和同学约好一起去旅行,你会担心发生哪些事情让这段旅程变得不那么美好?这些场景,是否和大家的担忧不谋而合——
同伴迟迟不到,却没有一句道歉;飞机上后排乘客不停地踢你的椅背;走进酒店房间,不禁想起被曝光的酒店卫生问题,只好拿出自带的一次性床品,可转念一想,它们本身是否安全……明明该有的都有:风景不错,预算充足,可整段旅程的体验却一言难尽。
这不仅仅是一次旅行的写实,也更像是一个隐喻。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何尝不是一场旅行?如今物质丰富了,能力增强了,但我们的人生体验却未必美好。
作为每一个个体,我们更应反躬自省:我们心中是否还保有对光明、正义、公平与良知的向往?我们是否还能做到宽容、忍让、同情、悲悯、助人、谦逊、诚实、守信、自律和勇敢?我们的工作与学习,是否真正在践行和弘扬人类最珍贵的真、善、美?
审视自己,再看看周围,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恐怕很难理直气壮地给出肯定而无愧的回答。
同学们,一个社会如果信任流失、善意生锈、美好消解,整个系统的运行成本就会急剧上升——就像摩擦力突然增大,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阻力也会成倍增加。企业合作不得不反复调查背景,朋友交往也要签字立据,成长路上首先学会的是“防骗指南”,是非对错甚至要靠监控判断……这不仅仅是在增加成本、消耗生命,更是在从根本上质疑“人”的价值、掏空“人”的意义。
从此刻起,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选择:相信崇高,践行善意。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句话不仅是一种诗意,更应成为一种决心。
而真正的光明,往往来自于每一个普通人选择善良、传递善意的具体行动。我们该如何在实际中呵护善良?
首先,从自己做起,让善良成为一种习惯。无需惊天动地,有时只是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体谅的话、一次举手之劳的帮助。守时守信、爱护环境、尊重规则——这些看似微小的行为,其实都是善良的基石。
其次,在校园营造信任与包容的氛围。作为老师,多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公平地对待每一个生命;作为学生,学会倾听、理解与合作,不轻易指责、不盲目猜疑。珍惜彼此之间的每一次互动,让班级成为一个有温度、有认同感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在善良被质疑时,我们依然敢于善良。 也许你曾听过甚至经历过“好心没好报”的失望,但请不要让少数负面事件冰封你内心的温暖。我们可以更智慧地行善,但绝不因噎废食。你的坚持,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最后,成为那个为善良鼓掌的人。 看到好事,不沉默、不冷嘲,而是大声赞美、真心鼓励;遇到义举,不仅感动,更尽力传播——你的回应,就是在守护行善者的火苗,让更多的人相信:善良值得。
我们怎样,我们的校园就怎样;我们怎样,未来的社会就会怎样。愿我们每个人,从今天起,不仅做善良的参与者,更成为善意的守护者、传扬者。
来源 | 摘录自广州实验中学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