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省、市工作安排,2024年8月至2025年7月,我市选派部分中小学教师分别赴青海省门源县、枣庄市开展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期间,支教教师团队坚持弘扬并践行教育家精神,着力教书育人、培根铸魂,充分展示了威海教育的优异风采。即日起,市教育局将通过本平台持续展播部分支教教师先进事迹,勉励广大教师倾心在思想上、实践中向教育家境界迈进,争做新时代教书育人的“大先生”,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山海携手育新苗
丹心化雨润山亭
从碧海环抱的威海到群山叠翠的山亭,跨越千里的不仅是地理坐标的转换,更是一份教育初心的薪火相传。2024年8月,威海荣成的刘玉静老师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赤诚,随支教团队奔赴枣庄市山亭区。她以专业为舟,以爱心为帆,将威海的教育理念与山亭的教学实际深度融合,在鲁南大地书写了一段动人的支教佳话。
一、扎根沃土,让化学课堂绽放生命力
山亭区底蕴深厚,7300年前的文明火种在此绵延,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镌刻着岁月的印记。初到山亭,刘老师并未急于施教,而是先以“学习者”的姿态融入这片土地:钻研两地差异的教材与课标,与化学组教师共同研判中考命题趋势,科学规划教学进度。课余时间,她利用午休与晚间深入班级,与学生促膝长谈,在倾听中摸清学情底数。
“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土地与孩子。”这是她写在教学日志扉页的话。结合山亭地域特色,她将化学知识化作生活的镜像:讲解“溶液的酸碱性”时,带着学生检测当地土壤与山泉样本。“化学不是试管里的奥秘,而是藏在炊烟与泥土里的智慧。”这是刘老师常对学生说的话。她将威海“生本课堂”理念融入教学实践,创新推出系列沉浸式教学法:
☆设计“家庭实验室”项目,指导学生用白醋除水垢、观察鸡蛋壳与食醋的反应,在厨房方寸间领悟化学原理;
☆创设“山亭特产质检员”情境,让学生化身矿泉水厂检测员、山楂制品保鲜研究员,用pH试纸与滴定管解决实际问题。
☆生动的课堂让学生们对化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学生在周记中写道:“刘老师让我们发现,每片叶子的光合作用里都藏着化学方程式。”一学期后,她所教班级的化学平均分较年级均值高出十多分,优秀率翻倍。她执教的《燃烧与灭火》,凭借巧妙创设的沉浸式教学情境与环环相扣的精彩实验,点燃了学生的探究热情,让知识在互动中自然内化,让课堂活力在探究中迸发,最终摘得枣庄市优质课一等奖。
二、教研引领,让智慧之花在协作中绽放
“支教不是单向输出,而是要培育可持续生长的教研生态。” 刘老师始终秉持这一理念,主动扛起引领当地教研发展的责任。
在示范引领方面,她多次执教校级和区、市级公开课,以“问题链 + 实验探究”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每节课前,她都会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认知水平,精心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链。课堂上,学生们在问题驱动下,分组领取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操作,学生们的思维在动手操作中不断碰撞出火花。这一模式也逐渐在区域内的化学课堂中推广开来。
在师徒结对方面,她与三名青年教师结成帮扶对子,每周开展两次听课评课活动。从教案的梯度设计到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处理,从分层作业的布置到学困生的辅导策略,她倾囊相授。在她的帮助下,青年教师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获得区里的化学基本功比赛、青年教师大比武一等奖,李老师所带班级成绩从年级末位跃升至中游。
在经验辐射方面,她在全区化学教研会上分享的“情境化教学”被列为推广案例。在期中分析会上,她的“高效课堂教学法”聚焦教学质量提升,通过问题链探究、分组实验等,结合多维评价机制,助力学生成长。一模后,结合省考试题,刘老师做了《省考试题特点与中考备考策略》的交流,为后期的复习备考指明方向。中考前夕,刘老师又做了《凝心聚力,精准突破,决战中考》的经验分享,推出“一课一题”策略,精准突破学生答题症结,为教学质量提升提供范本。
在团队协作方面,当组内有位教师突患疾病需住院治疗,教学进度面临中断风险时,她毫不犹豫地接过了重担。当时正值中考复习的关键节点,她不仅要完成自身满负荷的教学任务,还要承担起额外的工作。这份“把集体责任扛在肩头”的坚守,不仅确保了教学进度分毫不差,更让整个教研组深切感受到“一人有难、众人相扶”的温暖力量,成为团队协作的生动写照。
三、育人初心,用温暖点亮成长航程
“教育的真谛是唤醒灵魂。”刘老师深知,对于山区孩子而言,信心的建立比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班里的小骏同学曾因化学成绩徘徊在40分左右而自卑,甚至萌生退学念头。刘老师发现后,每天放学后单独为他辅导,用思维导图帮他梳理知识体系,在实验室里手把手教他操作仪器。“成绩只是暂时的标签,你的动手能力其实很出色。”她指着小骏成功完成的“氧气制取实验”鼓励道。
一个月后的月考中,小骏的化学成绩飙升至88分。更珍贵的是,他重新找回了自信,主动报名参加学校“化学实验探究社团”。中考时,小骏以优异成绩考入高中,在给刘老师的毕业赠言中写道:“您让我相信,每个努力的人都能成为追光者。
这样的故事在刘老师的支教生涯中屡见不鲜:她为家庭困难学生购置笔记本等学习生活用品,设立“悄悄话小纸条”倾听学生心事,办公抽屉里珍藏着孩子们送的野花、手折的纸鹤、字迹稚嫩的感谢信。这些朴素的物件,承载着师生间最纯粹的信任与温暖。
四、科研赋能,以课题研究破解教学瓶颈
“教学与科研如同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刘老师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针对学生作业缺乏层次性和个性化及类型不够丰富的问题,她申报《新课标背景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3+4+5”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课题,聚焦核心素养培育,联合当地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已形成《初中化学分层作业案例集》《学生创意学科小报》等阶段性成果。其中“基础巩固 + 能力提升 + 实践创新”的三维作业模式,有效解决了“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难题,为当地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五、山海情深,让教育接力跨越时空
一年支教虽然有辛苦,但刘老师心里却满是欢喜。学生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教师研讨时迸发的思维火花,课题转化的教学实践,让她读懂了支教的意义——没辜负老父亲的嘱托及家人的大力支持,更没辜负山海间教育的期待。
“教育是一场永不落幕的山海接力。”刘老师说。她播下的教育种子,诉说着跨越千里的教育情缘。正如威海的海浪与山亭的山泉终将汇入同一片江海,这份因教育而生的情谊,也必将在时光长河中绵延不绝。
刘玉静,高级教师,毕业于青岛海洋大学,深耕初中化学教学与研究领域三十载,教学成果卓著,先后荣获“威海市第八届、第十三届化学学科教学能手”、“威海市第九届学科带头人”的荣誉称号。教学中注重高效课堂的实践与研究,卓有成效,多次在威海市化学教研会活动中执教公开课并做专题讲座,教研成果突出,荣获“荣成市首届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荣誉称号,被授予“威海市十三五教科研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教材和教法,善于总结和反思,在《大众日报》《中学化学》《理科考试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很多报刊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十余篇。
教育格言:捧一颗爱心,站一方讲台,播智慧种子,育桃李芬芳。
责任编辑:王作强
初审 :董承臻
终审 :刘春香 张术秋
版权与免责声明:(1)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信息传递,并非商业用途,(2)本网所转载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 (3)本网转载文章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相关问题,请在壹周内通过电子邮件与本网站联系,邮箱:zy91370786qq.com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对内容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