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为全面彰显新时代我市教师立德树人、潜心育人的崇高形象,讲好新时代育人故事,展现新时代教师风貌,即日起,威海市教育局将通过本平台持续开展部分优秀教师及集体先进事迹展播,激励广大教师积极践行教育家精神,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大先生”。
本期,我们来了解下“威海市教书育人榜样”——宋玉华的事迹。
宋玉华,女,1976年11月生,中共党员,1995年7月参加工作,教龄30年,高级教师,现任乳山市第一实验小学语文学科教师。任教以来,先后获得第四期齐鲁名师、山东省优秀教师、威海市优秀教师、威海市名师、威海市教学能手、威海市教科研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执教省、市级优质课、公开课、优课、名师辅导讲堂等近20节,获得好评。先后主持多个省、市级课题。在《山东教育》《威海教育》《教育前言》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教育格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匠心筑梦 微光映星辰
一、匠心深耕讲台:用专业让每个课堂都生长力量
让每节课都藏着生长的密码。宋玉华的教学反思记录本上,总写着一行小字:“把每节课当新课备,把每个孩子当璞玉琢。”这行字,是她二十多年教学生涯的注脚。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她的“工匠精神”藏在每个教学细节里。尽管担任级部主任,还要带两个班的语文和班主任,她仍坚持给每节课“磨棱角”——备《青山处处埋忠骨》时,会翻遍三版教材解读,走访三位老教师讨教情感切入点;教古诗时,会自己先反复诵读,临摹名家书法作品,旨在引导学生感受笔墨间流淌的平仄韵律。
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成长的路径。她的课堂从不是“一刀切”的灌输。发现班里学生语文基础差异大,她琢磨出“分层教学法”:给学优生发“拓展任务单”,让他们尝试给课文写续篇、改剧本;给学困生准备“基础过关卡”,把生字词编成儿歌、把阅读理解拆成填空题。学生小浩曾因怕写作文哭鼻子,她带着他从“三步四环递进式”小练笔起步:先摘抄熟记课文里的精彩句子(第一步),再仿写段落(第二步),最后自己命题写短文(第三步)。三个月后,小浩的《我家的小猫》竟在市级征文里拿了奖,捧着奖状的他说:“宋老师让我觉得,写作文像搭积木,原来我也能搭出好看的房子。”这样的“魔法”不止发生在小浩身上。她带的工作室研究的“三步四环递进式”小练笔,让30多篇学生习作在各级比赛中获奖。
她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让课堂变成思维的盛宴。在教《将相和》时,她让学生分组排演历史剧,自己设计台词和道具;学习《爬山虎的脚》后,全班校内外寻找爬山虎观察记录,
最终形成《植物生长日记》校本教材。在应用情境教育成果实践中,她创新“生活语文课”,“阅读·观察·表达”教学模式让语文学习突破了教室的边界。春天带学生寻找“会写诗的泥土”,夏天在树荫下听蝉鸣写《夏天的声音》,秋天收集落叶制作“叶脉书签日记”,冬天观察腊梅创作《雪的信笺》。将学习与生活场景结合,让语文从课本里“走”了出来。有家长在反馈里写:“孩子现在见了晚霞会说‘像打翻的橘子酱’,这是宋老师教的,把日子过成了诗。”
把每个瞬间都酿成教育的光。二十多年里,她每年的教案都写满批注;听过的课超过1000节,青年教师的备课本上,总留着她用红笔圈出的“这个例子可以换学生更熟悉的”“这里可以加个小组讨论”。她说:“教学没有捷径,就是把每个知识点嚼碎了,再按学生的口味调调味。”这份较真,让她的课成了学校的“样板课”,也让她收获了“齐鲁名师”“威海市教学能手”等一串荣誉,但她总说:“最亮的奖状,是学生眼里的光。”
二、看见每颗星辰:用爱让每个生命都被珍视
“宋老师的班里,没有‘小透明’。”这是乳山市第一实验小学家长圈里的共识。宋玉华的育人哲学里,“看见”是关键词——看见每个孩子的困境,看见每个孩子的闪光点,看见每个孩子藏在沉默里的渴望。
困境里的暖阳:用尊重托住体面。2022年深秋,学生小阳的爸爸说想让孩子中午带饭到校:“家里实在紧,午间10元配餐费,能省一点是一点。”她看着小阳爸爸因车祸虚弱的身体,想起孩子总穿洗得发白的校服,心里一揪。当天中午,她悄悄把小阳的名字加进配餐名单,却对孩子说:“这是你上周默写全对的奖励,以后继续加油,老师还能给你‘赢’更多好吃的。”直到学期末,小阳妈妈才得知真相,握着她的手不肯放开:“您不仅给孩子饭吃,还给了孩子体面。”
班里的小翼更让她牵挂。这个和盲人爸爸相依为命的女孩,每天早上先送爸爸去推拿店,晚上再去接他回家做饭。宋老师看着郁郁寡欢的小翼,疼在心上,语文课上经常请小翼做小老师,课间邀请小翼一起做游戏;见她数学题总卡壳,就利用午休编“父女互助”应用题:“小翼帮爸爸算推拿收入,爸爸给客人推一次50元,上午推了3次,下午推了2次,一共赚了多少?”两个月后,小翼的数学成绩从及格线冲到80分,她在作文里写:“宋老师的题里,有我们家的故事。”
日常里的星光:为每个独特处写诗。她的“看见”,不止于困境中的援手,更藏在日常的细腻里。知道学生莉莉喜欢画画,就把她的作品贴在班级“星光墙”最显眼的位置;发现内向的小宇擅长拼乐高,就专门开“创意分享会”让他当主讲。最动人的,是她的“生日诗”传统——每个学生生日前,她都会翻遍成长记录册,把“你上次主动帮同学抬桌子”“你给窗台的花浇了三周水”这些小事写进诗里。
学生小哲生日那天,全班齐声朗诵她写的《致那个追蝴蝶的男孩》:“你蹲在操场看蚂蚁搬家的15分钟/比作业本上的100分更珍贵/你把摔倒的同学扶起来时/眼里的光,比蝴蝶翅膀还亮……”小哲后来在日记里写:“原来我发呆、帮人这些‘小事’,老师都记着。”这样的诗,她写了100多首,装订成两本厚厚的诗集,扉页上写着:“每个孩子都是限量版,该有专属的赞歌。”
细节里的重量:让每个“我”都很重要。她的“暮省本”里,记着更多这样的细节:“小涵今天主动擦黑板了,要表扬”“小睿上课没举手,但眼神亮了,下次点名他”。家长们说,宋老师的家访从不是“告状”,而是“报喜”——“您家孩子今天帮我整理了讲台,特别细心”“他刚才给同学讲题,逻辑特别清楚”。这些被放大的微光,让班里的每个孩子都觉得:“我在宋老师这里,很重要。”
宋玉华的班级管理充满民主智慧:“班级议事会”让学生自主制定班规,“成长银行”用积分兑换图书借阅权,“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参与课堂教学……她本人也获得“威海名班主任”称号。
三、微光聚成星河:用担当让教育的温度传得更远
把讲台经验酿成带教的甘露。“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宋玉华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二十多年班主任生涯里,她不仅自己扎根讲台,更像棵大树,为年轻教师遮风挡雨,把教育的经验酿成可以分享的甘露。作为威海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乳山市首届名班主任工作坊主持人,她的工作室有个特别的规矩:“新教师每周可‘借’两小时。”青年教师小李刚入职时,对着调皮的学生手足无措,她连续三周陪小李跟班,从“怎么用眼神制止说话”到“如何让批评带点甜味”,手把手教。有次小李备《慈母情深》,她陪着改了五遍教案,最后说:“你试试讲讲自己妈妈加班的故事,再让学生说,感情就通了。”那堂课成了小李的“成名课”,后来小李说:“宋老师不是教我怎么上课,是教我怎么把心放进课堂里。”
让技巧长出落地的温度。她的“传帮带”从不是空泛的理论。教研组的桌上,总放着她整理的“锦囊”:《学困生转化10个小技巧》《班级活动创意清单》《和家长沟通的20句暖心话》。青年教师小宋记得,自己第一次上公开课非常紧张,是她鼓励:“就当在跟我聊天,你讲的比谁都好。”如今,她带的6位青年教师里,全成长为学校的骨干教师,4人获得市级优质课奖项。
把教育的暖光越传越远。她的担当延伸到了校园之外。作为威海名师志愿服务讲师团成员,她周末常泡在录播室,制作“名师辅导讲堂”视频,把“分层教学法”拆成“给家长的3个辅导妙招”;开发的“一起读书吧”系列课程,教家长怎么用“角色扮演”读童话,怎么用“内容重构、捕捉闪回、对照阅读”读小说。自2023年以来,她组织了近30场家教进社区志愿活动,她本人也主讲了《做好时间管理,告别拖拉磨蹭》等近10节公益讲座,帮助家长走出教养儿童的困境,对有需要的家长进行个别指导,引导家长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在主讲《如何有效进行亲子阅读》,家长答疑环节时,有位家长问:“孩子不爱读书,总看电视咋办?”她没讲大道理,只说:“您试试跟孩子说‘我也想看你看的动画片,看完你给我讲讲’,先跟他站在同个频道。”讲座结束后,家长纷纷表示“宋老师的方法接地气”。
这些年,她的办公桌上总堆着一摞摞稿子——50多篇教育故事、反思、论文发表在《山东教育》《教育前言》等各级报刊。同事劝她:“你现在不比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了,歇口气吧。”她却指着窗外:“你看那棵老槐树,不光自己结果,还得给树下的小苗挡挡风雨呢。”
二十多年来,她没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把“上好每节课”“护好每个孩子”“带好每个同事”这三件事,做了一遍又一遍。就像她写在日记本里的话:“教育不是点燃火炬,是陪万千星辰,慢慢亮起来。”而她自己,早已成了最亮的那束光。
责任编辑:王作强
初审 :王镱燃
终审 :邓永军 张术秋
版权与免责声明:(1)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信息传递,并非商业用途,(2)本网所转载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 (3)本网转载文章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相关问题,请在壹周内通过电子邮件与本网站联系,邮箱:zy91370786qq.com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对内容进行删除
Copyright @ 2020 www.zgjyjd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新闻报》官方网站:http://www.zgjyxwb.com
教育监督网 官方网站:http://www.zgjyjdw.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45263号-4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新华社第二工作区